中国的优势在中端制造业,发挥这个优势就可以扭转局面
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从经历贸易低端成功进阶为中端,不是高端,也不是低端,中国的优势就在中端制造业。
而中端制造业的脚跟并没有站稳,最大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行业上游的核心技术我们少有掌握,另一个是我们研发大多数都是基于逆向工程的跟踪研仿。
现在看来,要在短时间内改变第一点非常困难,这需要3、40年的时间和持续的高投入,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的系统工程;对于第二点,倒是可以在短期内有所改观,如果做得好,极有可能成为扭转被动的关键因素。
用5年左右的时间变基于逆向工程的跟踪研仿为基于正向工程的跟踪研仿,再用5年时间变基于正向工程的跟踪研仿为基于正向工程的自主创新,是非常有可能的。这种可能性基于我们几十年的研制积累。
以目前的状况,在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想要短期内扭转被动局面,最实际的选择并非进入高端制造业,这既没有基础,也不现实,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将中端制造业的表象,变为实实在在的内容,将中端制造业继续做大做强,做成接近垄断,这既有基础,又相对容易实现。
如果将全球制造业看作一个喇叭型体系,那么处于源头的高端核心技术,必须通过中端制造业这个管道流向低端制造业或者各种应用场景。很容易理解,没有中端制造业,再高端的核心技术也没有变现的渠道,高端源头不可能绕过中端制造业管道。将中国在中端制造业的位置变成真正的优势,就能够扭转目前的被动局面。这一判断已经被当前的形势变化验证一二,美国改变策略考虑了这些因素。
跟踪研仿有些事极重要,有些事可常规处理,不是每个地方都需要精益求精。在中端制造业,普通人的误区就是,别人做的精细,你想要成功,必须比别人做的更加精细才行。其实,所有人的目标只有一个,但是到达的方式大有不同,结合自身才能实现最大化的投入产出比。在当前的中端制造业,大创新并非主要任务,消化当前体系,进行小的优化,就可以进行小迭代,做出低成本的精品。那些颠覆性的创新还是来自于源头。
国内当务之急就是将研发由逆向工程尽快地转为正向工程,将并不巩固的,由量取胜的中端制造业,在继续扩大量的同时,以质取胜。这一目标既急迫,又现实。
本次贸易摩擦陷于被动,主要原因还是中端地位没有达到垄断。此时,应该发挥长处,而不是补短,补短的周期太长,还来不及。但最终,我们的制造业还是需要保留中端,迈向高端,不过这一过程可能需要至少两代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