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效的事,应该是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一个共同基本原则
从幼儿园到高中,一路走来,我们发现学生们的负担越重,学习效果越差。
做有效的事,不仅学生应该这样,家长应该这样,教师更应该这样。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与同龄人一起成长,另一个就是学习知识。这两个任务,很难说哪个更重要。
实际上,成长就是一个从懵懂到清晰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幼儿,通过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交能力,成长为一个意气风发的中学生。
从幼儿园到中学,学生们需要掌握的知识越多,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是否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成为学生们拉开差距的主要因素。
因此,做有效的事,成为最为关键的问题。
搞清楚一件事做了是否有效,就要先搞清楚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紧接着我们还要明白,直接为目的服务的,效果会非常快且明显,间接为目的服务的,效果显现得慢且不明显。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做直接为目的服务的事,但也不能完全放弃那些间接为目的服务的事情。
功夫在戏外。往往就是那些间接为目的服务的事,到了成年后起的作用更大且长久,这些间接为目的服务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好身体、专注力和意志力。围绕提高这些品质所做的事情,对于学习知识起着间接作用,并且需要持续不间断地投入,但对于学习来说很难在短期内有大的帮助。
围绕学生的学习任务,为提高成绩而做的事就是最有效的事。这些事有自己要求的,还有家长添加的,更多的还是老师布置的作业。
比如学生听课的目的是为了在课堂上,在老师的讲解下,帮助自己理解原理,记住部分信息。课堂笔记的目的是为了记住要点或者难点,以备课后复习或者带着问题再学习。作业的目的是为了复习课堂知识,强化记忆,熟练技能。上课外班的目的是为了针对自己,借助辅导机构进行查漏补缺。
有效的事当中还有事倍功半、事半功倍的区别。我们当然期望事半功倍,希望投入一分精力收获两分成果。
而很遗憾,围绕学习,我们从学校、教师到家长,给学生附加了很多无效的事,让本来就紧张的时间变得更加紧张,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
那些为了做而做的事就是无效的。
首先,课程的设置里,英语的分值比重过大,挤占了其他课程的资源,占用了学生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未来的就业属于事倍功半的课程设置。
第二,课本、试题中对于主观题的标准答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第三,作业量太大,造成学生普遍熬夜,不利于身体健康,对学习来说同样事倍功半。
第四,学生的学习方法偏差。听课需要专注,记笔记是为了记住要点、难点,便于课后复盘。而很多学生上课不听下课补,学校不学课外学,上课笔记记得全,而忽略了当下的听课。
还有,在幼儿园甚至小学阶段,布置了很多学生完成不了的手工、小报,只能是家长代劳,为的就是完成教学指标,对学生没有应有的提高。
本来,我们顺着指月的手指,就能看到那个明亮的月亮。对于学习,手指就是通过课程设置、课本、试题、听课、笔记、课外辅导等形式,去完成学业任务。可是现在,我们的目光停留在这根指月的手指上,集中精力研究这根手指的长短、形状、特征,而忽略了远处的月亮。我们停留在为了做事而做事,浪费了大部分的精力,做了很多无用功。
在此,我呼吁,做有效的事。完善课程设置,较低英语分值;课本、试题中主观题不设置标准答案;班主任统筹各科作业所需时间,保证学生的睡眠;不占用副科时间,督促学生锻炼;家长和孩子一起分析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报课外班;学生专注听课,忽略笔记;学校减少为了形式主义额外强加给学生和家长的负担。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时间就是一切,围绕教育做有效的事,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