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士陈遇:朱元璋曾想让他取代李善长,谨慎低调,获得善终
提起明太祖朱元璋身边的谋士,大家往往首先想到刘伯温、李善长、朱升。有一位谋士虽然名气不大,但深受朱元璋信任,而且得以善终,他便是陈遇。
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派陈遇到浙江考察民情,陈遇回到应天后,朱元璋不仅赏赐了他金帛等财物,而且还打算封他为中书省左丞,陈遇极力推辞,只能作罢。
不过,这个任命本身能说明很多问题。
当时中书省的左丞相李善长抱恙在身,右丞相徐达常年征战在外,明朝以左为尊,在中书省,左丞是仅次于左、右丞相的官职。当时朱元璋曾让杨宪主持中书省政务,杨宪当时的官职是右丞,职位低于左丞。
在李善长、徐达尚未辞去中书省左、右丞相职务的情况下,左丞是朱元璋所能封的最高中书省官职。
也就是说,朱元璋曾打算让陈遇主持中书省政务,甚至以后取代李善长。
关于中书省丞相的人选,一直是困扰朱元璋的一个难题。
在朱元璋登基称帝前,杨宪曾联合一些检校攻击李善长没有宰相的才能。
于是朱元璋征求刘伯温的意见,刘伯温认为李善长是勋旧,能调和诸将。
朱元璋思来想去,还是决定任命李善长为丞相,并且对杨宪等人说:“善长虽无宰相才,与我同里,我自起兵,事我涉历艰难,勤劳簿书,功亦多矣。我既为家主,善长当相我,盖用勋旧也,今后勿言。”(《国初事迹》)
从朱元璋的上述话语可以得知,朱元璋也认为李善长没有宰相的才能,但是因为他是有功勋的旧臣,所以仍任命李善长为丞相。
后来,朱元璋对李善长越来越不满,于是又产生了换相的想法。对于中书省丞相的人选,朱元璋再次征求刘伯温的意见。
朱元璋先后提出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全被刘伯温否决。
也许就是从此时起,朱元璋开始打算让陈遇主持中书省政务。
陈遇比李善长大一岁,比刘伯温小两岁,年龄上并不占优势,若分析陈遇获得朱元璋青睐的原因,只能从才能、性格等方面入手。
陈遇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高祖义甫曾经担任宋朝翰林学士,从此迁居金陵,子孙在此安家。
陈遇的性格沉厚纯良,喜爱读书,博学多才,“精象数之学”(《明史·列传·陈遇》)。
元朝末年,陈遇当过温州教授,后来弃官归隐,被学者称为静诚先生。
朱元璋攻占金陵后,听说有个洛阳儒士秦从龙住在镇江,徐达攻占镇江后,朱元璋派侄子朱文正和外甥李文忠带着钱财去聘请。秦从龙到了金陵后,朱元璋亲自到龙江去迎接。
受到朱元璋的真诚礼待后,秦从龙深受感动,于是把陈遇推荐给朱元璋。
朱元璋于是派人去聘请陈遇,在聘书中把陈遇比作伊尹、吕尚(姜子牙)和诸葛亮。
伊尹是商朝开国元勋,侍奉商朝五代君主,被商汤封官为尹,这个官职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陈遇到应天后,朱元璋与之交谈后,十分高兴,于是让他参与商议机密之事,逐渐成为朱元璋的亲信。
虽然被视为心腹,但是陈遇十分低调谨慎。
最能说明这一点的可能是,陈遇虽然随侍御前多年,尽心谋划,但是他的谋略却不为人知,”其计画多秘不传“(《明史·列传·陈遇》)。
陈遇尽心帮助朱元璋运筹帷幄,不过他的计谋大多是在秘密商议时提出的,因此不被人们所了解。朱元璋对他的恩宠、礼遇却是很多有功勋的皇亲国戚所无法比拟的,”宠礼之隆,勋戚大臣无与比者“(《明史·列传·陈遇》)。
陈遇尽心辅佐,却不留名,或许这正是朱元璋想让他主持中书省的原因。
朱元璋曾问陈遇保国安民的计策,陈遇回答:“以不嗜杀人,薄敛,任贤,复先王礼乐为首务”(《明史·列传·陈遇》)。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嗜杀戮,降低赋税,减轻百姓负担,任用贤才,恢复礼乐。
陈遇的才学、见识由此可见一斑。
陈遇的低调、谨慎还表现在他曾多次推辞朱元璋所封的官职。
元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在应天自称吴王,封陈遇为供奉司丞,陈遇推辞不受。
朱元璋登基后,先后三次想封陈遇为翰林学士,陈遇每次都推辞。
洪武四年,朱元璋召陈遇在华盖殿入对,赐坐,让他起草《平西诏》,又任命陈遇为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大学士,陈遇再次推辞。
后来,朱元璋又想封陈遇为太常寺少卿,陈遇坚持推辞,然后,又任命陈遇为礼部尚书,陈遇仍旧推辞。
朱元璋沉吟许久,知道不能勉强,于是放弃了让陈遇出仕为官的想法。
朱元璋又打算封陈遇的儿子为官,陈遇以三个儿子尚且年幼、学业未成为由推辞,于是朱元璋也不再勉强。
洪武十七年,陈遇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朱元璋下令赐葬钟山。
也许正是因为陈遇这样低调谨慎,才使他虽然备受宠信,却没有像刘伯温那样遭到政敌的陷害和攻击,最后得以善终。
陈遇的儿子陈恭考中举人后,官至工部尚书,很有才干。陈遇的弟弟陈远曾跟着陈遇侍奉朱元璋,永乐初年,被封为翰林待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