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解证 | 《黄帝内经》“神明”与心的“神明出焉”解析(上)

原创 张维波 腔调中医 昨天
《内经》解证
对《黄帝内经》的解析与实证。

栏主简介

张维波,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博导,学科带头人。

张维波,熊枫

摘 要:《素问》中的“神明”概念与天地阴阳密切相关,指周期性变化规律,该规律由天体运动形成,可使阴阳消长,产生有规律、可预测的阴阳变化;心的“神明出焉”指心脏产生的节律性搏动,而非精神活动。《灵枢》中的“神明”是恢复视听功能的含义。

关键词:神明;《黄帝内经》;周期性变化规律;神明出焉;《太一生水》

“神明”是《黄帝内经》的一个重要概念,心的功能与神明密切相关,《素问·灵兰秘典》(以下简称《素问·灵兰秘典》)指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被后人总结为 “心主神明”,并将此理解为心主导精神活动。那么,“神明出焉”是不是指精神活动,抑或有其它的含义,本文试对此问题做出分析。
 神明是对周期性变化规律的描述
神明一词在《黄帝内经》中共出现 19 次,绝大多数在《素问》中,共 17 次,但比较分散,共在 13 篇中出现过,其中篇名即含有神明的《素问·八正神明论》中,反而没有神明一词。在《灵枢》中,只有《灵枢·刺节真邪》一篇两次使用了神明。
纵观《黄帝内经》各篇对神明的阐述,并未找到如“神明者„„也”或“谓之神明”的定义语句,为准确理解神明概念带来一定的困难。《黄帝内经》各篇的首段常常是概括该篇核心思想的地方,我们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首段中找到了对神明的论述:“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本段是对阴阳的定义: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是分析万事万物变化的纲领和法则, 然后指出阴阳是神明之府,说明神明与阴阳的关系密切。
与该内容非常近似的描述在《素问》的多篇中出现,如《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素问·气交变大论》云:“故曰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往复,寒暑彰其兆,此之谓也。”说明该内容的重要性。因此,解开神明概念的关键在阴阳。
杨学鹏教授在《中医阴阳学导论》中指出,《黄帝内经》的阴阳(气)是描述系统变化规律的一对整体变量,可反映整体变化的三大规律,节奏律、稳定律和演化律,合称整体三律[1]。由此可见,《黄帝内经》将阴阳比喻为“变化之父母”是非常准确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进一步指出:“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天地的动静变化是按照神明的方式运行的。天地的动静最明显的就是昼夜的周期性变化,即使在白天,日光的照射从早到晚也是不一样的,而这个规律是“终而复始”的重复性规律,用科学的语言讲就是周期性变化规律。
除了每日的周期,太阳光照射到地球某区域的量会因赤道平面与地球绕太阳公转平面存在夹角而出现由弱变强再由强变弱的年周期变化, 形成春夏秋冬四种季节,大地的庄稼及各种生命则以生长收藏做出反应。
另外还有因月球绕地球运动产生月相盈亏的周期性变化以及相应的潮汐变化,这些都属于“天地之动静”,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终而复始的周期性变化。因此,所谓“神明为之纲纪”就是以周期性变化为规律,而这种规律会使阴阳呈现出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的节律变化[1],如图 1 所示。

注:用三角波描述阴阳消长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实线为阳,虚线为阴

图 1“神明为之纲纪” 周期性变化规律

由于阴阳是描述周期性变化的一对基本变量,故被称为神明之府。上述规律就是整体三律第一律的节奏律。神明与人的精神活动无直接关系。
 《素问·八正神明论》中的神明
《素问·八正神明论》是《黄帝内经》中唯一在篇名中含有“神明”的篇章,虽然文中没有直接出现“神明”,但其内容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高度相关,故可视为论述神明的专篇。
“八正”即八个节气,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故能以生长收藏”的四季变化非常相似。该篇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知晓八种节气的天气变化规律,对人体实施正确的补泻手法,即:“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
天气即自然界作用于人的因素,主要的两个因素为太阳产生的寒温和月球产生的潮汐力,两者都是周期性变量,具有“神明”的特性。故“八正神明论”可翻译为“按照八正节气进行周期性变化的天气如何影响人体的论述”,其中能够“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的人被称为“工”,他们洞悉自然界作用于人体的规律,能预见不同节气对人气血的影响,即“工常先见之”,这种人与《素问·生气通天论》(以下简称《生气》)中“通神明”的圣人是类似的。
3  神明与圣人的关系
《生气》是阐述天气如何影响人气的另一个专篇,主要论述天气对人体阳气的作用,其中讲到:“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抟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本篇的中心思想是天人合一,人要顺应天气(苍天之气)的变化才能长寿,而天气的是随时间变化的(因时之序),懂得养生的人(圣人)会顺从自然因素(服天气),通晓自然界变化的规律(通神明)。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出现了精神的概念,“抟”是动词,有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意思,如《灵枢·百病始生》有“汁沫与血相抟,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
《灵枢·刺节真邪》讲“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两热相抟,热于怀炭……”。精和神是两个概念,这里的神指神气,精为精气,“抟精神”就是让精气和神气充分相互作用,实现平衡。从语句的逻辑关系看,“抟精神”与“服天气”和“通神明”是并列的,都是圣人的行为。
“通神明”的说法在《素问·移精变气论》(以下简称《移精》)和《素问·气交变大论》中也有使用,在《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有:“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非夫子孰能言至道欤。”由此可见,神明是对变化规律的一种描述,能通晓这一规律,称为通神明,与人的精神没有直接关系。
4  神明与神的关系
“神”在《黄帝内经》中有类概念的特征,类似“气”。神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 可与不同的字结合组成复合概念,也可单独使用。“心藏神”是《素问·调经论》中的观点: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这里的神是组成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另外还有魄、魂、意、志,由其他四脏所藏,因此,包括了神、魄、魂、意、志的精神内容并非心的专主。心专主的是脉,即血脉,心通过主脉而藏神,即《本神》所说的“心藏脉,脉舍神”,脉中的血也因此被称为“神气”,即 “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灵枢·决气》)。
另外《灵枢·邪客》中还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精神”一词并非英文“spirit”之意,而是精与神的合称,其中的精是血中所含的、称为精气的营气。神指神气,是血管的搏动,具体到心脏,即为心脏的搏动。
神在一些地方指意识活动,但更基本的含义是阴阳的状态,在《素问·天元纪大论》中有:“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这里不仅复述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内容,还对“化、变、神、圣”进行了深入解释,指出阴阳不测即无法预测的变化称为神。通常形容某人做出意想不到的高难事情,会说“这人神了”,与“不测”的含义相近。
“圣”字对应神明中的“明”,意思是明白,“圣”与“明”可合为“圣明”一词,常用于赞美皇上对一个事物的清醒判断。“神用无方谓之圣” 的意思是“能够明白阴阳的变化,把握其规律,运用无穷的人称为圣(人)”,与《生气》中圣人可以“通神明”的说法相呼应。
总之,神明是神的下位概念,“神”指阴阳的变化莫测,“神明”则是阴阳有规律、能够被预测的变化,是对周期性变化规律的拓展,可视为广义的神明含义。意识活动通常是变化不定、难以控制和预料的,用“神”来描述符合其特性,是神概念在意识领域中的应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