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造事物层层包裹的现代城市人,该喜还是忧
人的一天从闹钟开始,人造的;早餐喝点稀饭吃个包子,含有人造物;走在路上,坐上公交车,戴上耳机听点音乐,人造的;走进办公楼,打开计算机、机床、生产线,人造的;候车室里,候机厅里,搓着手机,新闻游戏小视频,人造的;坐上火车,登上飞机,人造的;旅游景点,乔家大院、茯茶小镇,人造的;走进饭店酒吧,推杯换盏,人造的;回到家里,院落楼房,坐着沙发,靠着椅子,人造的;看电视玩电脑,人造的;躺在床上,头枕身盖,人造的;睡不着觉,听听“自然风雨声”,还是人造的。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现代城市人的一生中,百分之九十都处于人造设施、物品和信息的包裹中。而古人的一生,百分之六七十都处于自然界之中,他们所接触的设施、物品和信息多数都是原汁原味的自然产物。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对于同一个对象,不同刺激必然产生不同的反应,也必然产生不同的变化。随着这些变化的积累,被作用的对象有可能发生质变。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现代人被越来越多的人造产物包裹,该喜还是忧呢。
被人造设施、物品和信息包裹的趋势还在继续,虽然西方国家有了回归自然的趋势,但在人造信息方面,这种趋势并没有降低。人造信息对人的影响,是全人类的问题。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每日接受的刺激包含的人造成分越来越多。
眼睛看到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人头攒动的大街小巷、车水马龙的高速公路、曲径通幽的人造景观、五颜六色的电视画面。我们低头匆忙行走着,有多久没有抬头看天,又有多少次抬头看到的只是灰蒙蒙的雾霾。
耳朵听到的,除了电脑的嗡嗡声、机器的轰鸣声、人群的嘈杂声,就是汽车发动机的轰隆声,和着远处工地的叮当声,这些声音早已经构成了习以为常的背景噪声。当我们用美妙的音乐塞满耳朵,有多久没有倾听风雨声、蝉鸣虫叫、竹子的抽节声、山林的呼啸声,那些自然的声音。
鼻子闻到的,除了汽车里廉价的香水味,就是夏天怕开窗户跑了冷气,冬天怕开窗户跑了暖气的办公室里的不流通的空气,还有楼堂馆所狭小空间的气味,再就是密不透风的商场里的味道,和不敢开窗户怕雾霾进来的家里不新鲜的空气。闻惯了这些气味的我们,还能分辨出草木的清香么。
嘴巴尝到的,已经没有纯自然的产物,多多少少都被化肥、除草剂、抗生素、催生素滋养过,基本上所有的美味,都被色素、调味剂、香精加工过,这些原来在自然界没有的东西改变着我们的味觉。还记得几十年前不用加任何香精,仅仅放点盐用水煮一下就做成了鲜香的蘑菇汤么,还记得几十年前咬一口酸酸甜甜的西红柿么,这些美味已经远离我们。
身体接触的,我们夏天吹着如秋风般凉爽的风,冬天在商场里、饭店里享受着夏天的炎热,夏天不出汗冬天一身汗,过着反季节的生活。多久没有沐风栉雨,多久没有和风交谈,和摇摆的树跳舞,在雨中漫步,在林中穿梭,感受自然的触摸。
意识得到的,在进入信息社会,大量的真真假假的人造信息充斥着大脑。那些唾手可得的娱乐视听排满了我们的空闲时间。多久没有倾听自己内心的呼喊,没有留出哪怕半小时的时间,放下手机关掉电视,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听,只和自己对话,倾听自己内心微弱的声音。
百年前,第一次工业革命,有一个声音在回荡:“人啊,小心成为工具的工具”。而现在,人正在成为信息数据的一环,在信息时代,人既是信息的消费者,也成为信息的制造者,该喜还是忧。
剥开这一层层的包裹,就像剥开一层层的洋葱,里面是一个渴望逃离现代社会,回归原始自然的心。
当我们坐在电视机前,时间一小时一小时地过去,直到在屏幕前昏昏睡去,还有多少时间留给我们需要安宁的内心呢。当我们捧着手机,新闻游戏小视频,一个接一个地搓着,我们的大脑被填满,时而被感动,时而被挑动了笑点,就这么搓着手机,一天的空余时间就这么被塞满了,感觉充实的一天,静下来才觉得隐隐的失落,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有多少人造的东西是我们必须的,诚然,人类的社会化是人造物越来越多,我们越来越被人造物包裹的根源。但过多的包裹,让人类和自然隔离,没有了自然的滋养,而被人造物改变,是该喜还是忧呢!
极简生活,物质极简、精神极简,或许是一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