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帮助曾国藩走出人生低谷:越是困境中,越是大悟人生时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他早年信奉的是孔孟之道,晚年,曾国藩对道家文化情有独钟。

中年以后的曾国藩,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心里很是难受,因缘之下,就捧起了道家思想。大悟老子,改变了他为人处世的态度、脾性,助他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越是困境,越是大悟的契机

曾国藩早年在京做官的时候,十分的张扬个性,爱憎分明,导致他在在官场上有很多敌人,比如江西巡抚陈启迈。

曾国藩在1855年进入江西剿太平军,办湘军,最大的问题是缺钱,没军饷就别想打胜仗。手上没钱怎么办?

曾国藩自信地对幕僚说:有陈启迈在江西,就是我的钱库。曾国藩派人去南昌的江西巡抚衙门找陈启迈,请陈抚台为了朝廷大计,拔出20万两银子军用。

不过,陈启迈并没有给曾国藩面子,拒绝给钱。

在“江西长毛气焰仍旧嚣张,军事毫无进展,银钱陷于困境”的最艰难时刻,这时曾国藩病了,其父亲又去世。

曾国藩只好回家奔丧,没想到到家后,皇帝革了曾国藩兵部侍郎的官职,他只能在籍守制,在家里呆着。

后来,曾国藩久虑成疾,躺倒在床,由夫人周氏照顾。二弟曾国潢实在是看不下去了,陪同曾国藩来到碧云观拜访丑道长。

道人严肃地说,“大爷之病,乃情志所致之心病也。岐黄医世人之身病,黄老医世人之心病,愿大爷弃以往处世之道,改行黄老之术,则心可清,气可静,神可守舍,精自内敛,百病消除,万愁尽释。”

丑道人这几句话,真使曾国藩有振聋发聩之感,不觉肃然端坐,病已去了三分。

他恭敬道:“愿听仙师言其详。”

“故太史公论六家之要旨,历数其他五家之长短,独对道家褒而不贬。此非太史公一人之私好,实为天下之公论也。

《道德经》虽只五千言,却揭出人事中极奥极秘之要点,一句'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便揭橥世上竞争者取胜的诀窍。可惜世人读《道德经》者多,懂《道德经》者少,以《道德经》处世立身者更少。

大爷想必从小便读过此书,谅那时年轻不更世事,不甚了了。请大爷回去后,结合这些年来的人事纠纷,再认真细读十遍,自然世事豁达,病亦随之消除。”

道人不疾不徐、从容平淡的一番话,对于满腹委屈、百思不解的曾国藩来说,犹如一滴清油流进了锈坏多年的锁孔,顿时灵泛起来。

他起身打躬道:“谢仙师指点。”他在逆境之中重读了《道德经》,这下他开悟了。

他仿佛看到老子就在自己眼前,老子面庞慈祥,眼睛含笑,盘腿坐着,粗布衣袍垂下,在慢慢的给他讲“道可道”。

一本书看完,得了大道,他的病全好了,整个人变得精神焕发。

曾国藩从书中悟到了什么呢?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则有七善:

居善地:一个人要像水一样甘居下位,这是做人的智慧;

心善渊:人的心境要像水一样深沉渊默有深度;

与善仁:待人要像水一样友爱仁善;

言善信:说话、承诺要像潮水那样准时而有信;

政善治:从政要像水一样保持平衡,治理、管理要保持一碗水端平;

事善能:做事要像水一样发挥最大的效能;

动善时:行动要像水一样把握时机。

这七善带给曾国藩巨大的启迪,此后,曾国藩便一改过去锋芒毕露、舍我其谁的硬朗作风,精神状态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反思过往: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老子参悟天道以明大事、深彻天下竞争之术的大智慧,全部包含在一句话里——“江河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曾国藩少年时就熟记的 “大方无隅”“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等话,过去一直似懂非懂,这时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柔弱、柔弱,天下万事万物,归根结底莫不是以至柔克至刚。能克刚之柔,难道不是更刚吗?

曾国藩领悟至此时,曾兴奋地在《道德经》扉页上写下八个字:“大柔非柔,至刚无刚。”他心中的困惑、胸中的郁结自此烟消云散,整个人完成了涅槃重生。

阅读《道德经》获益匪浅

《道德经》的利害之处,是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重新梳理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升自己人生的领导力,任何一个认真对待生活的人都应该读一读道德经。

《道德经》是一本神奇宝典,享有“万经之王”之美誉,对中国哲学、科学、宗教等都产生了度深刻影响。

鲁迅先生曾说道“不读《道德经》一书,专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