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名学者签署联名信,要求撤销他的研究员身份
2003年,在TED的演讲中,美国认知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史蒂芬·平克(Steven Arthur Pinker)略带侥幸地说:
「这本书在(去年)10月份出版了, 至今还没有发生什么可怕的事。」
「这本书」指的是他在2002年出版的《白板:科学和常识所揭示的人性奥秘》(The Blank Slate: The Modern Denial of Human Nature,简称《白板》)。
《白板:科学常识所揭示的人性奥秘》
作者:[美]史蒂芬·平克
译者:袁冬华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
《白板》的基本观点是:人生来并非是一张白纸,基因和环境对人的塑造,比我们想象的重要得多。
本来,这只是一个关于人性的看法。但这个观点往下推演,就会出现一种情况: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更多地来自先天基因而非后天教育,一些人天生就会比另一些人更优秀。
这种观点,很容易推而广之,成为种族不平等的理论依据。
平克已经预料到潜在的批评以及人身攻击。他在出版前还曾询问过一些朋友,他们也对这本书的前景感到担忧,表示「可能需要安装一些摄像头」,防止有人来报复平克。
不过,一直到2003年,他的理论都还没遭到非议,这才有了他略带侥幸的玩笑。
但该来的还是来了。平克躲过了初一,却没躲过十五。
《纽约时报》一篇关于平克的文章中的插图,文章名为《一位著名的哈佛教授是如何因他的推文而成为攻击目标的》(How a Famous Harvard Professor Became a Target Over His Tweets)。
图片来源:The New York Times
2020年,数百名学者签署了一封给美国语言学会的信,要求撤销平克在语言学会的研究员身份。理由是,从2015年到2020年,平克在Twitter上发表了六段话,内容涉及种族主义,且对暴力活动轻描淡写,其中还包括平克对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事件的评论。
一本十八年前出版的书,怎么就遭到了同行的秋后算账?
这些争议和质疑,源自平克对流行了三百年的白板说的批评。
01
人生来是一张白纸?
人生来是一张白纸,或者说是白板,这是我们常常会说的话。
紧跟着这句话的,往往是人们对教育和后天努力的强调。
白板说的创始人是17世纪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John Locke),从洛克写出《人类理解论》(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以来,这种思想已经流行了三百多年。
而平克,恰恰要唱反调。
他认为,不论是从科学角度,还是从一般的常识角度,白板说都有明显的问题。
平克开玩笑说,所有家里养狗也养小孩的人都知道,小孩子到了一个阶段开始学说话,而小狗却永远不可能学会说话。从常识上说,人不可能一出生什么基因能力都不带有。
其实早在18世纪,康德就质疑了洛克的白板说。康德承认,人类大部分知识来源于经验,属于后天才有。
但不可否认的是,人有一些先天的理解能力。但康德针对的是理性能力,没有涉及基因。生物学上对基因的认识,以及对心理机能的研究,要到19世纪和20世纪才慢慢成熟。
平克正是以演化心理学的最新研究结果和数据,从科学上对白板说进行批判。
就像我们在双胞胎身上看到的那样,基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行为模式和习惯。
漫画家查尔斯·亚当斯(Charles Addams)的漫画,一对失散多年的双胞胎在专利局门口相遇,他们手里拿着完全相同的发明。
图片来源:The Wonder of Twins
平克最喜欢的一个例子,是一对分隔开的同卵双胞胎,他们多年以后重新相遇的时候,更能看出基因的力量。
两个双胞胎,一个在纳粹家庭中被养育成天主教徒,一个则在特立尼达的犹太家庭接受犹太教教育。当他们在明尼苏达实验室相遇时,居然都有一系列相同的爱好。
比如,他们都穿着有肩章的海军蓝衬衫;都喜欢把奶油面包浸泡在咖啡里;手腕上都戴着橡皮筋;都要在使用抽水马桶前后各冲一次水;甚至都喜欢在拥挤的电梯里打喷嚏惊吓其他人......
神经生物学家保罗·汤普森(Paul Thompson)做了一项研究,他用核磁共振图像来比对大脑的反应,实验对象是两两成对的人,有些是双胞胎,有些是不相关的两个人。
只要一比对,就会发现,双胞胎的大脑比随机两个人的大脑有高得多的相似性。
对于双胞胎的研究,至少证明了基因的巨大力量。在人还没有出生之前,他们的人生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决定,可以通过后天教育和自我努力来提升的空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放到整个人类中也是如此。
当人类学家致力于研究各个种族之间如此大的不同的时候,往往会用文化相对主义来解释。
20世纪的主流人类学家,都倾向于反对欧洲中心主义或殖民主义叙事,强调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存与文化特色,都应该尊重。
但是,不得不说,世界上的文化,不可能完全不同。它们的相同点,往往大于不同点,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平克《白板》一书最大的争议就在于这里,他找到了太多文化、民族之间的共同点,这使得早已习惯人类学叙事和价值观的学者,难以接受。
平克认为,在艺术上,目前至少有两个当代人常犯的认知错误。
(1)艺术已经衰落,今不如昔。
这个观点从19世纪末至今一直不乏拥趸。但是,不管我们怎么去寻找,都无法从今天的数据上得到证据。
实际上,只要看看今天歌剧的票价、唱片的数量、书籍的印刷、文化明星受到的追捧、电影和连续剧的发展,就能得知,艺术在今天恰恰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如果说今不如昔的抱怨有什么道理,也只是相对于精英艺术而言。
杜尚(Marcel Duchamp)于1917年创作的艺术作品《泉》,该作品被视为现代艺术的象征。杜尚只是到商店买了一个小便器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在艺术史上,他的行为标志着艺术家对现成品的思考。但该作品也在当时备受指责,认为是艺术衰落的象征。
图片来源:Wikipedia
(2)艺术没有什么共性。
实际上,人类的艺术,从来不是在一张白纸的情况下各自发展,也从来不是完全不同的。
相反,不管是波利尼西亚岛屿上的艺术,还是亚欧大陆、美洲大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艺术,都免不了有音乐、诗歌、绘画、雕塑、舞蹈和建筑。在世界各地,诗歌总是符合3秒一句的长短节奏。
图为16世纪初非洲贝宁伊迪亚(Idia)女王的青铜雕像。当非洲艺术被欧洲人发现时,先经历了对两种文化不同的惊讶,然后人们发现了艺术的一些共同性。如欧洲和非洲都有头像雕塑,都追求一种完整性,结构的流畅性,以及都有一定的装饰感(头部的网纹图案)等等。
图片来源:Wikipedia
平克提到,在人类学家唐纳德·布朗(Donald Brown)所列出的6000多种人类文化中,有着大量相同的行为、情感,以及解释世界的方式。
人生来不是一张白纸,民族也不是,这几乎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既然如此,为何白板说竟然会流行长达三百年之久?
为何平克会遭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呢?
02
白板的道德优势与阴暗面
平克自己本人就分析了白板说流行的原因,以及自己受到攻击的原因。
背后都由同一个原因所造成:白板说在道德上更加有优势,虽然它与事实并不相符。
这是因为,如果接受了白板说,人与人之间进入了一种完全平等、同一起跑线的状态,这也就使种族优劣说完全失去理论基础了。既然人与人一开始都一样,那么后天教育和自我努力就至关重要。
白板说强调了教育的作用,同时也强调了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影响,这不仅对教育学发展很有助益,也从道德上要求人们更关注对孩子的呵护。
对于自我努力来说,白板说更是给自由意志留下了极大的空间。既然在出生以后都是白纸一张,那么自己有足够的力量能够在纸上写下更好的品质,而只要一个人愿意,就可以随时扭转乾坤。
白板说在道德上的正面作用,使它流行至今。
相比之下,平克的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的自由意志。既然基因、环境已经决定了人生的基本走向,那么人在后天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济于事。此外,教育的重要性也受到了质疑,就像那两个被犹太家族和纳粹家族分别养大的双胞胎,虽然接受了如此不同的教育,最终的习性也相差不多,那还要教育干什么呢?
人生下来不是白纸的话,就势必会有天生优秀的人,有天生愚钝的人,也就有天生优秀的民族和天性卑劣的民族,这不是回到种族主义,殖民主义的思想了吗?
看来,接受白板说还是反白板说,不是一个事实问题,而是一个道德的问题。
但平克又进一步说,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他认为,白板说不仅在事实上是错的,在道德上也未必就完全是善的。
平克认为,白板说在初衷上是好的,对于人类现代观念的影响也极其重要,但它也有阴暗之处。
洛克最开始提出白板说的时候,有他的时代背景和考量。当时,洛克面对的是强大的理性主义传统。那时的理性主义者虽然强调理性,却仍然与中世纪神学共享许多相同的观点。
他们都认为,人天生具有一些上帝赋予的能力,生活中的经验都要依据这些先天就有的能力来判断。也就是说,理性主义和神学传统一样,都强调规则,神学强调信仰的规则,理性主义强调逻辑的规则。
约翰·洛克像,戈弗雷·内勒(Sir Godfrey Kneller)作。洛克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也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启蒙思想家,同时,洛克也被誉为「自由主义之父」。他反对笛卡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的基本观点,提出了白板说,并反对霍布斯的自然状态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自然状态理论与分权理论,对现代哲学、政治学与法学等学科影响深远。
而洛克代表的经验主义,则倾向于关注生活中归纳的知识。
他们认为,生活不能用简单规则概括。人认识世界,需要依靠一点一滴对周遭事物的观察和归纳,而不是在头脑中推演得出。
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指出,理性主义者所说的那些先于经验存在的规则,本身就站不住脚。因为所有理性主义的规则都没有得到「普遍同意」。
比如,理性主义认为,有一个最高的完满者存在,无神论者或不可知论者就不会同意。
因此,洛克提出白板说,是为了提供一种更诚实的认识世界的基础,他写道:
「我希望他(读者)会相信,要把虚伪的基础(天赋观念)拆掉,那(白板说)对于真理并不是一种祸患,乃是一种利益,因为真理如果建立在虚伪上,那是最危险不过的。」
白板说在知识上打击了神学、理性主义哲学,也打击了依赖数学的传统,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换句话说,获取知识一旦摆脱不在乎事实,只在乎头脑中演绎的传统后,就为以归纳来认识世界的实验科学提供了动力。
不久之后,启蒙思想家们发现,白板说还有另外的奇效。
一旦认可白板说,在道德上就出现了「零等于零」的「清零」现象。既然人生来是一张白纸,什么都没写,那么所有人一开始就是平等的。不管一个人是男人,是女人,是白人,是黑人,一开始都完全一样。
这与启蒙思想家们所提倡的「天赋人权」的思想无比契合。就像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所提倡的人类原初的平等、自由状态一样,白板说扫除了所有可能存在的先天差异。
如此一来,一切不平等的歧视、压迫就都不是人性所固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了。受卢梭影响的「高贵的野蛮人」说法,就将人性的原初状态描述为空无一物的朴素状态,而人性的堕落则一定是后天教育和文化氛围导致的。
时至今日,人类现代社会所认可的许多价值观都源于此,从白板说造成的平等概念延伸出去,还有对人的各种权利的保护,影响了现代的政治体系和法律体系的建构。
到这里,我们都可以说,白板说有许多积极面。而平克所说的阴暗面,其实也如影随形。
我们如果相信人生来是白纸,就势必认为人是完全可塑造的,甚至可改造的。从积极的方面,这会提倡教育的功效。事实上,洛克和卢梭都很重视教育,前者写过《教育漫话》,后者写过《爱弥尔》。
但是,「通往地狱的道路往往由善意铺就」。当人们认为人完全可改造的时候,在某种意义上就忽略了人与人的差异,忽略了人类潜能的有限性,也忽略了基因和文化烙印。
由此造成的灾难,同样可怕。
法国大革命恰恰就带着这种改造人性,改造社会的热望。大革命将国王推上断头台,也将数以万计普通民众以各类罪名推上了断头台,造成法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动荡,一度走到了「平等」「自由」的对立面。
而人类走进现代社会的200多年中,几乎每一次「改造」都伴随着暴力,酿成悲剧。
图为法国在1789年大革命期间签署的《人权与公民权宣言》的序言,该宣言简称《人权宣言》,其中明确提出要保证财产、言论自由、生命安全等权利不受侵犯,对后世影响深远。
图片来源:Wikipedia
既然成也白板说,败也白板说,我们到底应该如何面对白板说呢?接受它,还是接受平克的理论?
哪个是对的,哪个是更道德的呢?
03
美丽的误会
平克的观点是,人类认知本身就是一个科学问题,而不是一个道德问题。
他从始至终是带着一个科学家的态度来进行研究。而且,反对白板说一定意味着将走向种族主义吗?意味着不道德吗?
在平克看来,二者当然没有直接联系。人们之所以会利用白板说来阐释道德,其实是对白板说的误解,也是对道德的误解。
平克在TED演讲时就举过一个例子。他说,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在《独立宣言》里所曾写过著名的一句话: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自明的:所有人生而平等。」
杰斐逊所说的这个真理,其实并没有「不言自明」,因为很多人都误解了他的意思。
平克认为,说人们生来是平等的,指的是要把每一个人当做人来对待,他们的政治权利是平等的。而不是像白板说那样,将每一个人描述成「克隆体」。
人们生下来当然是不一样的,这不妨碍他们的政治权利是相同的;人们的生理条件和智力条件生下来就注定有高有低,但不妨碍他们在社会中应享有机会上的平等。
这根本上就是两回事。
启蒙时代的思潮对白板说有需求,这有其时代性,启蒙时代当时也同样需要「自然状态」学说。
20世纪,科学家早已证明启蒙时代的很多理论基础都是错的,人类从来没有一个「自然状态」;即使有,也不是启蒙思想家们描绘的那种和谐状态。人类更没有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定下某种「契约」。
但即使启蒙思想的生物学、人类学、历史学根基全是错的,也不能因此而抛弃启蒙思想。
启蒙思想是一种理论建议,并不是一种科学。科学的成果尚可推翻,启蒙思想的科学基础就更可以推翻。
推翻了这些,并不意味着启蒙思想没有说服力;相反,启蒙思想推崇的价值不仅仍有说服力,现如今已经成为了人类的一种思维传统,成为具有普适性的世界观。
如果说对白板说的道德化是一个美丽的误会,那么对平克观点的意识形态化,就几乎可以说是可怕的灾难了。
平克在2020年遭遇的「政治正确」,就是将他的科学观点意识形态化的结果。也许,在价值取向上,「政治正确」是必要的,但在事实层面上则应就事论事。
平克作为当代少有的「明星学者」,并非因为他的理论总是有些违反常识,而是在于他总是立足于事实。
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一书中,他就认为,人类的暴力正在减少,甚至正在消失。
这一观点也引起同样大的争议。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
作者:斯蒂芬·平克
译者:安雯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19年
平克极可能是对的,他用详实的数据和多角度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之所以认为暴力增多,其实是新闻媒体更发达产生的假象。这和平克认为艺术不但没有衰落,还变得更加重要的观点一样,二者都违反了我们的常识。
可常识不就是在一次次违反后才慢慢形成的吗?
平克的这些观点或许也会成为常识。只不过,可能需要很长时间。
正如平克所期望的那样,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包容科学的争论,哪怕一个科学观点听起来是多么违反直觉,或多么刺耳。
科学的问题应留给科学去解决,而不应该囿于意识形态而成为禁忌。
某种程度上讲,真相才是道德的前提。
平克在TED演讲的结尾所引用的契诃夫的话,也因此显得意味深长:
「当你向一个人展示他是什么样的人时,他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