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40年的财富大转移正在开启……
“碳中和”是个奇怪的客人,很多人都还没做好准备,甚至还来不及琢磨清楚碳中和是神马东东,它就要来了,而且还非来不可。
这事牵连很广,影响很大。
不只是对于政府,一旦应对不当,GDP就可能会摇晃,甚至还要往下掉一点,该从哪里找补;
不只对于企业,尤其是煤炭和石油,是“转”还是“退”,虽然“转”也很艰难,但一旦被写到“退”的名单里,就是伤筋动骨的事儿,企业关停并转,人员合并裁撤;
其他企业也会涉及,建筑行业也是减碳大户,老建筑要降低碳排放,改造的费用从哪儿来,新建筑要做成低碳建筑,新增的成本会把写字楼、住宅楼价格推高多少;
低碳或者零碳生活将会被号召和动员,小朋友会从学校学习很多减小碳排放的生活理念,会在吃饭、购物的时候跟父母讨论碳足迹,少开车少浪费水电多种树,少买过度包装的商品……
你将要清晰体会到你的生活多了一个“碳成本”。
“碳成本”时代的开启,意味着一场财富大转移,增加碳排放的产业财富缩水,减少碳排放的产业增值。
有人说,这个过程就像是一个长达四十年的的大逃杀,四十年后,能够到达碳中和终点的企业,恐怕不及现在的千分之一。
即将展开的碳排放权交易,就是一种企业间的成本转移,或者说是财富的再分配。
6月底前碳交易所将正式上线,CCER凭证也将开始交易,清洁能源产业链公司将迎来增量收入。
什么是CCER?
2020年12月发布的《碳排放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中对其定义为“CCER指对我国境内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减排效果精选量化核证,并在碳交易所注册登记的核证自愿减排量。”
就是未来在碳交易所,产生的碳减排量交易行为,可以统称为CCER交易,即“控排企业向实施“碳抵消”活动的企业购买可用于抵消自身碳排的核证量。”
CCER交易启动后,首批纳入到这个市场中的是2225家电力行业企业,排放超标的企业必须到市场上去购买配额以满足政府要求。
除了电力行业以外,钢铁、水泥、化工、有色金属等高排放行业也会陆续纳入到碳交易体系,凡是能耗超过一万吨标准煤的企业都将进入全国碳市场,总的控排企业将超过一万家。
未来参与碳交易的企业有三种:
第一种,碳排放量超过国家发放配额、需要向外购买碳排放配额的企业。
比如一家水泥厂,获批1000吨碳排放配额,干着干着发现配额不够用了,就得去碳交易市场买碳排放配额。
第二种,碳排放配额足够,可以向外出售碳排放配额的企业。
比如一家企业,国家年初给了1000吨碳排放配额,因为搞了些科技创新,碳排放直线下降,到年底一算,配额用不完,就可以跑到市场上,把这些多出来的配额卖掉。
第三种,通过减少碳排放来获得政府发放的自愿减排量收益凭证CCER的企业。
比如一家光伏发电企业,每年通过光伏发电实现减少碳排放量1000吨,这家光伏发电企业就可以到政府申请,获得1000吨CCER凭证,而这1000吨CCER凭证就可以拿到碳交易市场上出售。
业界分析,碳排放权交易启动,显而易见的受益方向有:
参股地方交易所,直接受益;
通过交易配额和自愿减排量(CCER)受益;
涉及碳排放的第三方检测机构。
早先有消息称陕西要争取成为第9家全国碳排放权市场试点,进展情况尚不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