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聚餐说好AA制,结果我买单。我是自愿的,但为什么心里憋得慌

第一天上班,中午大家伙都出去吃饭,我还担心要一个人落单。同事都会热情地叫上我。我在饭桌上暗自琢磨:“叫上我,是不是让我这个新人来请客?其实我第一天上班,请客就请客吧。就当教学费了。以后工作上有什么不明白的,也好问问大家”。

到了结账的时候,我第一个站起来,准备扫码买单。被一位同事拦下了:“你别动!这顿是我来。这我们都说好的。你第一天来,哪能让你请客呢?”

我当时很感动,觉得能够加入这么好的团队,真是幸运。之后好几次聚餐,要不就是有同事拿到奖金,要请客;要不就是大家说好了AA制。

我总想要找机会请大家吃一顿。既是为了答谢同事对我的帮助,也是觉得老是别人请客,自己也该请一顿。


终于这个机会在上周五出现了。周末大家心情都很畅快,约好了下班一起吃饭。点菜的时候,大家已经说好了是AA制,我也没多想。

后来看大家吃得都差不多了,我想不如先去把单结了。那顿大家点的菜有点多,一桌要900多,不过我还是把单给结了。

同事打算结账时,服务员说我已经给结过了。大家都向我表示了感谢,同时还跟我说:“我们都说好AA了。你这样,多不好。下次可别这样啦。”

我笑着点点头。回家后,就觉得心头沉甸甸的,憋得慌。


按理说,这顿饭是我自愿请客的。但为什么我心里还是有种憋闷和愤怒呢?

一、经济因素导致的自我攻击

大众意识中,总认为谈“钱”低俗。那是因为很多故事或影视作品中,总是把金钱与罪恶联系在一起。这容易形成一种文化:谈感情是真诚,谈钱太现实。

在日常生活中,“钱”代表着一个人的生存能力。有了钱,才能确保三餐无忧,才能确保每天收工之后,有一处能遮风挡雨的居所可供容身。也就是说,“钱”与我们的安全感是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当我们出于面子或人情,产生了超出我们经济承受范围消费,我们潜意识就会对自己产生攻击。

这是在提醒我们:这种行为,会对自身“生存”产生威胁。当然,我们意识层面会认为:别人都请客,我也应该回请。

这其中的冲突,在于这顿饭的消费额度。如果是300元,那么对于当事人来说,是可承受范围。自然也不会产生内心的不适感。

但那顿饭,结账900多,超过了安全消费额度,自然会激发当事人的焦虑。


在我们大脑中负责警戒的“杏仁核”,它只会区分“安全”或“存在威胁”,所以即使你在意识层面上说服自己:这顿饭,我本来就是自愿去请客买单的。杏仁核依然会尽职的在你大脑中敲响警铃,提醒你不该有这么高的消费。

所以,对于寻常人来说,控制消费在合理范围内,能够保持我们内心的平和。例如:请客、参加婚宴随份子、给亲戚小孩红包等。这些虽然是人情债,但只要将额度控制好,就能够减轻我们内心的焦虑感。

如果觉得给得太少面子上过不去,那么就要分析一下自己的消费安全范围,可以在这个范围值里取最大值。

如果超过了安全值,那就有些“打肿脸充胖子”的意味,最终承接内心焦灼感的,还是自己。


二、未得到期盼中的情感反馈

对于请客的人来说,付了一顿高消费的饭钱,自然也希望能够获得对应强度的情感反馈。

打个夸张的比喻:就好像你送给情人一枚3克拉的钻戒,这扫光了你工作十几年的积蓄。但是情人的反应很平淡的就把钻戒收下了,同时告诉你:“干嘛买这么贵的。下次可别这么做了。”

这与你脑海中预想到的:情人高兴地结过钻戒,对你大肆表扬与示好的反应形成了落差。

你会感到这个钱花得不值,或者质疑对方是否真的在意你这个“请客”的举动。这钱花的没有声响,让当事人有种懊悔感。


请客这件事,也存在冲动行为的因素。在当下,一时豪气,理性思维能力就下降。等回家之后,高涨的情绪褪去,理性思维回归,就开始有不同的想法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