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农业是大趋势,但是中国农业还要奋力追赶,否则只是“镜中花”
作者:陈立耀
来源:农业行业观察(产业●科技●商业)
笔者出生于江南边陲小城,小时候经常参与农田劳作,其中,一牛一犁的场景陪伴了笔者整个童年时期。20多年过去了,尽管国家提倡农业领域普及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但笔者的老家依然还有牛耕田、人工插秧、人工收割的场景。
无人农业,或许只是一个理想王国吧。
-010-
曾几何时,笔者首次接触“无人农业”这个词的时候,记得是一篇关于“日本农业呈现老龄化,机器人替代加速”的文章。
该文章提到:日本农业由于农业人口减少,农场主纷纷使用机器人替代农民工作种田。
由此可见,无人农业就是机器替代人种田,其中包括机器替代人播种、施肥、除草、病虫害管理、收割等。
从相关定义来看,无人农业,是通过农业无人机、无人驾驶车辆和卫星定位系统等全面操作和管控的农业生产过程,人们只需通过对无人机传输的图片和数据做出判断和处理,属于真正的农业全自动化和现代化。
说得更直白点,无人农业,就是从播种到收获全部实现自动化,使用无人驾驶车辆和小型无人机实施监测,并通过卫星系统掌握和传输种植数据,不需用人工劳动。
其实,无人农业是现代化农业的一种,其有利于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甚至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
根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报道:四川省首个“5G+智能农机”在崇州市农业产业功能区万亩优质水稻田投入使用。在5G网络的支持下,技术人员远程下达指令,无人智慧农机便可自行进行耕、种、管、收等全方位机械化作业,每小时收割稻田面积达到5到10亩。这处基地相比其他稻田,生产成本降低了10%,产量提高了10%。这就是无人农业最大作用,节本增效。
所以,国家相关政策大力支持“无人作业”。
前些天,农业行业观察的“三农日报”专栏里也梳理一条关于“农业无人化”的政策信息:
相关政策表示,未来将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利用传统农机装备,加强智能化、精确化的核心技术与部件研发,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机系统的提档升级;加大推进技术与成果的集成示范,致力于实现全产业链、全过程的精确作业、无人作业,实现农田信息、农艺处方、农机装备的深度融合。
国家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无人农业呢?笔者认为至少有3点:
1)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就世界农业而言,中国农业现代化不及欧美。关于“无人农业”的政策积极出台,有利于推动中国机械换人,机器换人,乃至无人化作业的真正实现。
同时,无人农业的概念提出还刺激更多的农业科技公司加大技术创新与研发,引发更多的企业参与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大潮。
2)提高中国农业竞争力
目前,中国农业农产品生产成本仍处在上升通道,租地、劳动力成本以及机械作业费用不断上涨,粮食等农产品缺乏价格优势。
无人农业的核心就是现代化、智能化的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帮助中国农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更有利于我国农产品参与世界的竞争。
3)破解我国农业人口减少难题
我国农业人口正在逐年减少,90后也不愿种地。中国农业正面临:谁来种地的窘况。
无人农业就可以破解农业人口减少的难题,在作物耕作全过程中,农业机器人可以替代人生产、管理、收割等繁琐的劳动。
除此之外,解决粮食短缺也是无人农业的任务。根据相关报告,全球人口将在 2050 年从目前的 75 亿增长到 98 亿,同时,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将比现在增加 70%。更多的粮食需求,代表更多的粮食种植和扩大畜牧业规模。而如果依照目前的农业生产方式,人类将在 2030 年遇到难题。
因此,无人农业利国利民,其经济价值大于社会价值。
-020-
无人农业最大的场景就是无人农场。
根据外媒报道,全球首个无人农场诞生于英国。“全球首家无人农场位于英国什罗普郡,当地哈珀亚当斯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正试图发起一场农业革命。他们研发了一款自动拖拉机,农场主只要远程控制,就能完成播种和施肥。而接下来的整个农作物生长过程都在无人机的监控下完成,到最后收割的时候,自动联合收割机将搞定农田收割的环节。这个农场从最初播种到最后收获,都无须任何人进入农场半步,所有步骤都可以远程通过机器操作完成。”
事实上,从全球范围来说,研究农业自动化的不止有英国。早在2015年,新加坡联合早报就报道了日本木津川市正在试验的机器人自动菜园。这个菜园由机器人包办一起工作,甚至不止是生产环节,输送、分销也由机器人代劳。根据当时的报道,这个机器人菜园将在2017年正式投产,不仅产量高,而且成本大幅减少,从而蔬菜售价也会更便宜。
其实,在中国也有类似无人农场诞生。比如
2020年10月,碧**携手北大荒打造了一个全球首个超万亩无人化农场,该农场已经实现了从种植到田间管理、收割的全链条无人化、规模化作业。
据悉,该无人农场展示了一台台无人驾驶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喷药机、无人机等配带着不同的农具或装置,分别在大豆、玉米、水稻田里进行耕整地、播种、插秧、喷药、喷肥、收获、运粮等农业生产全过程演示,总共20项生产环节全部无人化作业。
然而,除了这次报道之后,无人农场在中国也只是“灵光一现”。
但是,我们不可否认:无人农场技术是农业发展必然趋势,同时,无人作业的硬件也正在中国农业领域诞生与应用,比如农业无人机、植保无人、农业机器人等。其实,这些无人作业的技术和硬件的核心都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道亮曾表示,“无人农场代表着最先进农业生产力,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院士也指出,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有效解决生产效率低、劳动力减少等难题;特别是在新冠疫情长期影响的背景下,在多个领域增加农业机器人的推广应用,可以帮助解决人工操作减少、人员间无法接触等实际困难。
刚刚赵院士谈到的无人农场是技术创新,而非产业创新。其实,中国农业机器人的发展之路曲折且漫长,无论说是技术亦是产业。
业内人士告诉农业行业观察,就当前我国农业机器人的发展现状来说,要达到预期的发展前景,需要在技术上取得有效的突破。与美国等广阔的大片平原相比,我国地形复杂,土地大块连成片的较少,这对机器人的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应的在成本和技术落地上就更为困难。
因此,中国无人农场也只有零星现象而已,未来还需要突破技术、人才、产业、甚至产品价格等难题。否则,无人农场只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缥缈峰”而已。
-030-
其实,无人农业还有一个社会问题就是被替代的农民,他们该如何安排...
农业行业观察发现,每一次把“机器替代农民,农民将要失业”的话题抛出来都会引起行业巨大的讨论与争执。
另外,中国农业农村的现状:90%的农业主体是小散农户,这些群体几乎处在生产端,他们做着最原始、最基础的工作,可替代性非常强。被替代,意味着失业。所以,听到“机器人替代农民”的话题,农民反映最强烈。
那么,对于当下困境,无论科技如何变化,人的思维转型才是关键。
根据报道,目前,新疆正在大力推动大型采棉机采摘棉花,一台采棉机大约相当于600个采棉工,一昼夜能采六百亩。这将是棉花产业的大趋势。采棉机的推行意味着采棉花的农民失去了靠手工采棉花的收入。然而,有些采棉农民转型成采棉机驾驶员,一个采收季可以挣6万元。
所以,大变革时代,思维、眼界必须要与时俱进;或许,危机、危机,是危也是有机。
有科学家表示,我们不指望这些机器人能完全取代人类在田野里的工作。而是希望它们能帮助我们完成人类不能也不想做的任务,使我们能够种植最好的农产品。
曹晶代表表示认同:机器代替人做的应当是一部分脏、热、累、有毒有害、机械重复的工作,而人需要做的是对技能要求更高的工作。
机器替代人,一定要科学、规律地推动。
但是,机器人替代人是历史的必然,无人农业时代也必将会到来。因此,每一个人必须要顺势而为,才能寻找到自己的角色与定位。但这个时间到底需要多久呢?或许是明天,或许是明年,或许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