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藏作品](5886)院士入滇,绿色防控加速普洱茶产业转型
院士入滇,绿色防控加速普洱茶产业转型◎本报记者 赵汉斌陈宗懋院士团队先进的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正在示范推广。他们在墨江森茂茶叶露水茶厂基地,建起了300亩绿色防控基地;在普洱祖祥高山茶园建立了120亩茶园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基地,推广适用于当地的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药物使用。云南是世界茶树重要发源地,全国乃至世界茶的根源大多在云南普洱茶产区。如何把茶做强、把质量做优,让茶山成为各族群众增收致富、振兴乡村,成为绿色环保的金山银山?近年来,普洱市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技术转移,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并推动当地生态建设。2月2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领衔的茶树病虫害防控创新团队成员,以及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负责人,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了当地通过引进和转化相关成果,加快普洱市茶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现全市茶园绿色化,茶叶绿色加工达到一流水平的做法。专家团队及时出手生物治虫张俊伟是云南普洱祖祥高山茶园的技术总监。去年开春,他在巡检茶园时,发现了一种以前从未见过的虫子。起初只是零星发现,不料一周后,虫子羽化成蛾子,又很快在茶园产卵,实现世代更替。短短数月间,虫害发生面积多达数十亩。“这是茶谷蛾,是我国江浙、福建等茶叶产地均未见过的害虫。它的幼虫取食量大,只要是绿色叶子,它都吃。而且这种虫子很狡猾,它把两片叶子卷起来,啃食完后很快迁到其他叶子上,可造成每亩减产三分之二以上。”张俊伟告诉记者,由于有机茶园不可随意使用化学农药除虫祛害,而且面对新的害虫物种,认知上有诸多空白,他十分心焦。不止在思茅出现茶谷蛾,在数十公里外的墨江森茂茶叶公司,董事长张锦宏也面临一样的苦恼。虫害发生后,他们一面聘人抓虫,一面及时向当地农业部门和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报告。“手工抓虫效率低成本高,而且虫卵没法清除干净。于是,我们请陈宗懋院士工作站的老师们出手治虫。”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姜东华告诉记者,院士工作站团队成员多次来到茶园,边研究边治虫,设计了一种茶谷蛾的捕捉装置,并对茶谷蛾性信息素进行研究,初步开发了一种性诱剂,并推出了一揽子生物治理方案。他们还把环境友好型的LED灯、红黄双色诱虫板、遮草布等设施用到了大大小小的茶园。这些措施有效杀灭了茶谷蛾等有害成虫,同时避免其天敌受伤;其中遮草布的应用还避免了除草剂的使用,确保了茶叶品质。此外,院士工作站的蔡晓明、周利、罗宗秀等博士各司其职、各尽所长,手把手带领企业技术人员和茶农开展茶叶农残检测,并对绿色防控技术进行培训;同时,出口茶叶技术贸易壁垒新型污染物蒽醌来源的研究也在工作中取得了进展。“有了院士团队助力,我们基本遏制住了茶谷蛾迁飞蔓延的势头,新技术还提升了茶的品质,确保茶叶能有好的销售价格。”张锦宏说。绿色成果转化提升有机茶品质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陈宗懋院士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农药残留和茶叶植物保护研究工作。“研究探明茶叶中多项污染物的转移规律和来源,是我们的强项。”陈宗懋院士团队成员、联系普洱工作的负责人周利介绍,此前陈宗懋院士提出,应注意茶叶生产绿色防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促进安全生产,全流程清洁化。2017年8月,普洱市科技局邀请陈宗懋院士在国家普洱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建立院士工作站,围绕普洱市茶产业发展瓶颈,重点从茶叶质量安全风险因子控制技术、绿色防控技术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近4年来,在陈宗懋院士及其专家团队指导下,国家普洱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积极关注普洱茶出口贸易遇到的技术壁垒和相关技术要求,力求将普洱市茶叶农残检测能力提升至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以高标准检测倒逼茶叶种植、加工向绿色、有机发展。目前,茶叶农残打包检测能力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100%覆盖国家标准要求,覆盖日本、欧盟标准数百项。”普洱市科技局局长白凤芝介绍说。借深入研究茶叶质量安全提升和害虫防控技术之机,院士团队还紧锣密鼓地开展“茶叶质量安全与绿色防控”“红茶加工技术与装备”等专题培训,培训茶农、茶企技术人员等500人次。眼下,院士团队先进的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正在示范推广。他们在墨江森茂茶叶露水茶厂基地,建起了300亩绿色防控基地;在普洱祖祥高山茶园建立了120亩茶园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基地,推广适用于当地的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药物使用。同时,院士团队申请立项制定普洱市地方标准《茶园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为普洱市茶园实现绿色化生产和有机型转变、确保茶叶茶青质量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科技日报》2021年3月2日第 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