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在家的策展人:写作、反思、调整计

面对疫情带来的沉重,不能出门的日子,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消耗时间,调节情绪,有的人把自己逼成为了大厨,有的人成为了托尼老师,还有人睡了一觉起来成为了网红。人们经常将艺术家视为最具创造力的人,那么为这群最具创造力的人做策划的策展人们,“隔离”在家的日子里又会做哪些事情呢?写书、反思、阅读......

很多年来,方力钧都会邀上一些朋友,在云南大理过春节,今年因新冠肺炎曝发,不仅使他的计划落空了,同时使他与家人也困在了大理,好在从2010年到现在,他出门都会带上笔墨等简易的作画工具,故在近二十多天里,他以水墨的方式画了一批以朋友为题材的作品。虽然他自己笑称,作品是“被憋出来的”,他也是“被勤奋作画”,但鲁虹却认为,他是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与朋友们进行了交流,所以看起来让人特别感动。

因此,合美术馆线上展览武汉 “隔离”艺术计划第七期,从方力钧所画的大量作品中选出了一批进行展示,合美术馆也有计划,从本期开始,选发一些艺术家在“隔离”期间的创作,希望能够起到交流学习的作用。

1月30日,合美术馆在其官方发起了武汉 “隔离”艺术计划,征集以疫情为背景创作的作品以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架上作品、装置艺术、手绘稿、漫画;短文、散文、诗等文字或图文形式;海报、照片、视频、音乐、动画作品等等都可以,但要保证作品为原创。

湖北合美术馆执行馆长鲁虹讲到:“由于疫情的突发,合美术馆正在举办的展览只能停掉,面对这种情况,合美术馆做了两方面的措施,首先是在网上发布闭馆信息;其次,发布武汉'隔离’艺术计划征集信息,虽然不能身在一线,但依然可以贡献自己的力量。在疫情结束之后,会在合美术馆举办实体展览。”

此外,鲁虹也在积极的规划合美术馆接下来的展览,疫情结束之后,将会举办一场建筑展、新媒体展以及与宋庄和圆明园有关的文献展。在家的时间里,鲁虹还在努力完成预先定的计划,那就是写书《新世纪中国当代艺术史》,而在工作之余他就会看看电视、练练书法、拉拉二胡,并向各地朋友发过节祝贺的信息。

年前忙完所有的事情,2020年1月19号批评家、策展人孙振华回到武汉过年,没过几天之后,武汉就封城了,在家“隔离”一个月的时间,这对一个常年在外面跑的人来说,是比较罕见的。所以,这些天孙振华不得不过有规律的生活,读书、上网、看剧,“开始很不习惯,渐渐,日子过得快起来了,一天好像还没怎么着,天就黑了。武汉的疫情什么时候好转,现在还看不到底,只好等吧!”

同时,孙振华在这段时间里,把去年所有未了的工作,例如欠的文稿,都清了,天天闷在家里,只能做一些文案的工作。好在去年他把所有的书都搬到武汉了,所以守着一堆书,不会寂寞。春节后孙振华和上海书画出版社联系了出书的事,报了一个选题,打算在2020年出本公共雕塑方面的书。如果选题通过,就可以着手了。2003年非典的时候,他北京一个朋友几个月没出门,写了三本书;前些天他还问鲁虹,也在加紧写作。

“一直关在家里。看到此前疫情扩散,也很焦虑,现在平静很多,希望疫情早点结束。这段主要是在家翻翻书,加强阅读,整理过去的一些展览资料和档案,为今年的工作做积极的准备。”策展人何桂彦讲到。

而对于策展人、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来说,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隔离”,但随着复工的开始,也开始逐步上班了,并且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推进工作,而他目前工作的重心是要保证单位的安全,同时,也在策划北京画院今年的展览项目以及他自己参与的展览项目。

每天待在家里,阅读、思考、写作,天气好时下楼运动几小时。这也是策展人杜曦云的“隔离”生活状态,对于他来说,平时忙于事务性的工作,好不容易有大段时间阅读、写作,感觉很珍贵!同时,他也在重估当代艺术的贡献和痼疾,在溯源中更新自己。

过年期间,批评家、策展人王春辰一直在工作室,20多天的时间不出门,也算是一次难得的休息时间,这期间他还得了感冒,害的自己担心了好一阵子,由于在工作室中放置了大量的书籍和资料,王春辰就运用这难得的时间,对这些书籍和资料进行了整理,这期间发现了一些之前买的书但是没有时间读的,就趁此机会重新读了一些,这些书除了与艺术相关之外,还涉及到人文历史、政治、思想史、哲学等等,非常的丰富。

社会恢复整场秩序之后,艺术如何介入?不是简单的画照片,而是要有深刻性和感同身受,以及自我的感动和悲悯。

当然,作为教育工作者,王春辰还有教学任务,他要负责是个研究生的教学以及对他课程感兴趣的同学也会来听课,所以总体上会有十几位学生需要他来上课,在“隔离”期间,他已经通过软件与同学们进行了网络沟通,在线指导将要毕业的学生论文写作,而在接下来的网络教学中,王春辰更多的是采用讨论的方式进行,每次提出一个主题,比如“中国现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题不仅仅局限在艺术领域,因为在他看来艺术史的研究和写作与社会历史是分不开的,如何写作艺术史?如何描述当代艺术的发展史?作为当代的研究生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在语言的表述当中构建一个独立的思考世界。

“疫情”冲击之下的展览:线上展示会是方向吗?

“疫情对展览、活动影响非常大。”

孙振华原本在湖北襄阳有个公共艺术的活动,计划在年前开新闻发布会的,后因故推迟,打算过完年就开,现在看来够呛。还有一个生态展览,原定三月份出去考察作品,现在看来也没有时间表了。“我相信这次疫情对中国会有很大改变,人们的想法会发生变化,所有,有些活动会不会继续?这都很难说,我们要静观其变。”加盟网www.omsedu.com/

吴洪亮上半年的展览计划已经调整,何桂彦今年春季的两场展览需要延期。还有去年的两个跨年展览项目需要撤展,都受到了影响。杜曦云原定的展览也只能往后延期,对于他来说难受但无奈,只能安静的顺其自然。

王春辰所在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也同样如此,原本定于2月份举办的展览只能往后推迟,有可能到5月之后在能恢复工作,并且今年有些展览已经取消只能推迟到明年在做。

受疫情的影响,很多展览无法举办甚至取消已经成为常态,另外一方面,线上展览也在不断的出现和尝试,未来线上展示以及展览的策划会成为一种趋势吗?

线上展览会是一个好的选择吗?

吴洪亮表示,北京画院已经推出了一些项目的数字美术馆。如果疫情时间会持续很长时间的话,就会考虑策划线上展览。这次的疫情也这让吴洪亮想起2003年非典时,他们在中国环保协会、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的支持下,一起做过线上环保雕塑展。后来,实体展览在王府井大街落地实施。记得是北京市政府在疫情过后,批的第一个户外可聚集的项目,当时影响挺大的,到现在吴洪亮还记忆犹新!

孙振华也讲到,有不少人都提到了这个问题,他所在的中国雕塑学会也在考虑,要不要做网上的展览。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指做与本次疫情相关的展览,是比较应景的展览;另一个是常规的展览能否用网上展览来替代?

对前一类展览,孙振华持比较谨慎的态度,过去有不少教训,地震来了说抗震;洪水来了说抗洪;疫情来了说疫情……大多比较空洞,口号似的,概念化的比较多,真正深刻的,触及心灵的,反思性的东西比较少,所以,当时热闹一阵,过后一阵风都过去了,没人记得。

对后一类展览,网上的展览,目前成功的例子不是太多,可以是一个探讨的课题。在当今时代,用虚拟的方式看展览,确实是一个方向。网上展览恐怕不是只看看图片那么简单,如果结合三维的VR、AR技术,增强人们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做得好,效果可以不亚于美术馆的实际体验,但是,它涉及到大量资金投入,成本和时间。

现在很多美术馆的网站上面都有线上展览,所以王春辰表示,如果要做线上展览的话,就要好好的策划,而不是做一些应景的临时性展览,比如美术史中表现疫情的作品,如何通过网络将这些作品以及各种文献资料收集起来,比如十九世纪人们是如何防疫的,通过艺术作品、新闻出版物、纪实图片等等,还有中国古代是如何防疫的?绘画、器物、医疗器械等等,在灾难和危机面前,策展人在策划展览时该如何思考?如何工作?思考的广度,对事物的判断都应该在策展中结合起来。

也正如杜曦云讲到的,和线上展览或虚拟展览相比,不如多生产些反思性的话语。当代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已经40几年了,从2019年的一些爆雷式丑闻到今年的疫情逼迫人们暂停,很多认知都在剧烈变化中,应该要警醒和更新自己了。如果还是强颜欢笑的老调重弹,可能自己都看不下去了。

美术馆闭馆,画廊停业,博物馆闭馆,面对展览停办的境域,策展行业会受到怎样的冲击?众位策展人们表示,此次疫情对策展行业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影响最大的反而是艺术市场。

这场疫情对于人们来说,最为重要的是或许是人们对于各个方面的反思。

“可以趁此机会,思考得更深入。希望有人在深入研究之后,策划一个有关中国及中国人如何面对灾害的艺术展览。”吴洪亮讲到。

前年,他在日本森美术馆看了一个关于灾害的展览,非常震撼!面对、经历过灾害的我们,应该总有些不一样吧。艺术是将特殊感受与感悟保持得更长、更清晰、更深入的一种方式,要好好运用!

艺术圈的人首先是公民,疫情是人命关天的头等大事,在杜曦云看来,常规的展览和它相比,基本是无关痛痒的,除非能巧妙的追究有关疫情的真相,或推进人性中的互爱互助。

受这次疫情的影响,现在或将来的艺术展览活动会不会更重视线上?会不会网络化?那种大规模人流移动、聚集的活动会不会减少?这是孙振华提出的问题。

孙振华表示,这次疫情,一些娱乐网站,例如收费电影、电视网站;收费的音频、视频肯定是大赚了一笔;电商的优势也体现出来了。艺术展览如何应对,调整自己的策略,应该还是有文章可做的。

作为一个从事创作的艺术家,我的意义何在?艺术的独立价值怎么表达?作为个体如何思考社会?这是王春辰提出的问题,也是需要我们沉淀之后回答的问题。

邢建榕《五十年代轰动美术界的檀香扇事件由来》

上海中国画院的成立

是新中国上海美术界标志性事件

炼成了新上海的第一代名画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