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粮油专稿:两个大米产业大国在市场中的“堵与疏”
稻谷是我国最大的口粮品种,约有六成人口以大米为主食。
我国自2004年开始在稻谷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且大多数年份都启动了最低收购价预案(2004年和2010年未启动),成为影响稻谷市场价格和农户种植积极性的最重要风向标,因此每年最低收购价调整备受关注。
从目前各方得到的消息来看,今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继续下调的可能性极大。
据来自行业机构中华粮网的分析认为,鉴于稻谷本身库存压力大,且已经公布的2019年小麦最低收购价下调幅度(每斤小幅下调3分钱),也不排除稻谷最低收购价格在2018年的基础上每斤小幅下调1—3分的可能。
说起大米,除了我国外,还有一个国家也不得不提,那就是日本。
日本从事农业的人口中一半以上从事是稻米种植,一直以来,日本政府都十分重视稻米的生产,大米政策一向被日本视为最敏感的农业政策领域。
与我国一样,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持续的大米进口保护和价格支持措施,加上国内消费的疲软,日本也是受到了大米库存增长的困扰,加上WTO相关贸易规则的限制,为此,日本采取的措施是以限制生产来控制大米产量从而维持大米价格。
因为这样,既能保证农民合理的种植收益,又不会让大米出现大量的库存。
有意思的是,到了2013年日本方面可能觉得这样高额的财政支出不是好的选择,因此,在2013年日本开始考虑“提高日本国产大米的价格国际市场竞争力”,并由此提出在2018年取消大米产量限制措施。
作为传统的农业强国,美国立马表示欢迎,称日本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改革上,是“有勇气”的做法!
随后我们看到,日本大米出口在2013年之后出现了迅速的增加。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的统计显示,2018年日本大米出口同比增加17%,达到1万3794吨,较十年前增长了十倍!
目前,在全球市场没人敢小瞧日本大米的国际竞争力!
统计数据显示,日本人年均的大米食用量在1962年达到了顶峰,达118.3kg,之后逐渐下滑,国内的大米消费量以每年8万吨的速度减少,放开产量之前需求的扩大是个难题。
这种背景下,放开玉米种植限制,确实是一个胆大的设想,但日本这样做了,并且设下时间限制,在正式放开产量之前找到了解决方案:高价出口大米!
目前,日本将出口部分称为“新增需求大米”,未来日本大米究竟能做成多大产业,就是要看出口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
2016年的日本大米出口量为9986吨,出口额仅为27亿日元,现在他们的目标是,2019年达到600亿日元,达到10万吨的出口量。
而在临近的中国,目前还在寻找着适合国情的大米产业方向。
在我国东北,当地粳稻是完全能够媲美日本大米的国产米,甚至在一些领域,部分所谓的日本进口大米就是东北大米的出口转内销!
数据显示,在国家托市稻谷政策的刺激下,东北地区能耕种的土地,除了种玉米就是种水稻,东北地区粳稻播种面积相继突破 7000 万亩,8000 万亩大关,并于 2017 年达到历史峰值的 8371万亩。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去库存称了唯一的途径……
据美国农业部估计,我国稻谷库存总量应该在 9300 万吨左右;据我国农业部估计,我国稻谷库存总量应该在 1.2 亿吨左右;据我国知名粮油专家程国强估计,我国稻谷库存总量应该在 1.5 亿吨左右。根据中华粮网数据显示,2017 年度我国粳稻结余量为 1450 万吨,期末库存量约 9500 万吨(黑龙江省粳稻库存大概在 5000 万吨左右)。
稻谷托市价开始下调——据说,这有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而海关数据也确实显示,近年来我国大米出口猛增。
海关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大米进口307.7万吨,出口208.9万吨。
对此,有业内人士提出,东北地区粳稻种植的好日子,快到头了吗?
据悉,国家于2004 年出台了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其中粳稻最低收购价格由 2004 年的0.75 元/斤上涨到 2014 年的 1.55 元/斤,然后在1.55 元/斤这个位置维持了 3 年, 2017 年开始下调 0.05 元/斤,2018 年开始大幅下调 0.2 元/斤。
在现在国内库存高企,出口又难担大任的背景下,降下销售似乎是唯一正确的选择,而对稻米种植者来讲,也只有降价才能让他们减少种植。
所谓“耕者利、食者健”,这显然不是一个好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