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秋推会,才知行业寒风比想象中刺骨

‍文娱价值官解读ID:wenyujiazhiguan):

众所周知,北京电视节目秋季交易会一直是电视剧行业最重要的风向标,交易作品和数据预示未来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变化。10月10日-12日,在瑟瑟秋风中,2018北京电视节目秋季交易会比往年都“低调”的结束了。

此次交易会的各项数据均比往年走低,气氛冷清,资本亦不再蜂拥而至,整个行业就像这个秋天的脚步,正毫不迟疑地走进寒冬。

2018北京电视节目秋季交易会结束了,本次秋推会上共收集作品近1200部,约56700集,参会人员近4000人,中外参会相关产业机构近480家,电视节目播出机构125家。

从剧集总数据上对比,2016年到2017年,交易会上电视剧和网剧的总数量从655部增长到988部,增幅高达50.84%,大规模的体量增长令人瞠目。但2017年到2018年,剧目数量由988部下降至928部,跌幅虽小但足以看出行业处于深度盘整的端倪。

虽然会场热度尚存,但记者明显体会到交易更趋冷静,影视行业的寒冬还远非目前的状态,甚至可能更严重,整个行业正面临各链条洗牌的转折期,此前被诟病的行业潜规则和非理性发展,将遭遇全面瓦解!

行业寒冬才刚开始

10月,北京金秋的蓝天白云格外美丽,但文娱价值官(ID:wenyujiazhiguan)记者跑“秋推会”时的心情并不“美丽”,因为和往届交易会比,这一次记者深刻体会到行业正遭遇的严峻调整期。

交易作品总数虽然仍是千余部,但在交易会上记者发现成为“爆款”“王炸”的预备役少之又少,交易会上务实交易者比往年也更少,倒是不乏“会虫”流窜身边蹭领周边和礼品的。与冷清的交易相呼应的,是整个行业再不彻底洗牌,哀嚎声将更加密集的危机。

记者的担忧与思考并不孤单,业内资深人士“绝对敏捷”在秋交会后,就做出十点精辟的总结:

  • 不要用800部和1000部参展的电视剧忽悠人了,这里面有用的才多少阿?做采购的我们不知道吗,绝大部分的垃圾还拿出来说事儿是不是太不专业了!

  • 其次,我之前说过政策节点剧会越来越多,没想到这次就已经长主角了,明年可能更加突出,各家公司题材规划必须重视!

  • 第三,节点剧多了,并不就是说其它类型的剧被冷落,真正有创作内容实力的公司更要发力在普通类型上,“爆款剧”一定产生在这些作品中;

  • 第四,所有政策节点剧将被央视和各大卫视垄断掉,请问我们地面频道播什么?你们真的放弃地面频道了吗?

  • 第五,以目前的电视播出平台的经济实力和网络平台还将继续下降的采购价格来看,电视剧普遍的盈利模式已经丢失,如果只有少数塔尖儿的电视剧赚钱,行业还将继续降温;

  • 第六,行业乱象整治还在路上,估计到明年半年或者年底才能见底儿,想想黎明前的黑暗很不好渡过!

  • 第七、以前的会上发行总监都是纷纷让我们去拿样片,现在只发房号就知道项目都在运营中,骑驴找马是当下行业冬天的具体体现!

  • 第八,这是第一次没有小鲜肉和大IP参与竞争的会议吗?他们终于要退场了吗?至少目前我还没看到有提这两个概念的;

  • 第九,主要卫视对于收视率的容忍度不断增强,这个必将是改变行业方向的指挥棒,深谋者必定会在将来站得先机,跟风将不再有市场;

  • 第十,是时候该思考“谁是内容的最终把控者”这个问题了,我认为是电视台自己,如果这个观点成立,与国际接轨的平台掌控内容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市场甲方乙方将会出现颠覆性转变,这个话题太复杂我就暂且把话撂这!让时间去证明吧。

除了“绝对敏捷”,著名电视剧研究者李星文也发表了悲观的态度。

回顾价值官(ID:wenyujiazhiguan)今年的春推会报道(《直击丨2018电视剧春推会:看似繁荣,暗藏萧条》),‍彼时会场里制片人遍地“开花”;但走进各公司房间的人多是做周边的企业,谈项目交易的却属凤毛麟角。回头看去,春推会上的现实题材作品《归去来》之后的口碑和播出数据都不错;IP剧《流星花园》(2018版)豆瓣评分仅2.8,播出数据亦不理想;大投资的头部剧集未必收支平衡,政策和限制令的不断更新让一些头部作品遭遇停播、延播的打击。

春推会后,原本期待秋推会的“小回暖”不仅彻底落空,价值官反而在秋推会上预感到整个行业即将面对的刺骨寒冬。

面临推倒重来,行业畸形重塑

“危机”二字并非全然贬义,危险中势必蕴含着机会,能在寒冬坚挺并把握时机走对方向,或许在触底后的反弹时,才能上升更高。此次秋推会上的“遇冷”让行业和媒体都对曾经过热的影视剧行业产生反思,深度盘整期已经到来。

价值官总结出2018秋推会五大看点,行业现状与未来趋势也被囊括其中:

看点1:钱是最大难题

从前的热点盲目投资已随风而逝,“缺钱”将成为行业各个链条的最大症结。

从上游开始,电视台越来越“穷”,降价、杀价、欠款成为普遍现象;不仅如此,平台欠款的现象也将显现,由此上游出现的现金流短缺直接导致制作公司制作费用告急,最终伤害作品创作和品质。

今年,由于崔永元揭黑导致的行业股下挫,加上这几天的A股暴跌,行业上市公司股价上涨已经遥不可及,曾经的热钱盲目投资现象只能成为酒桌上“曾经英雄”的感慨,当下地主家也没余粮,从减少明星加盟到压缩成本(最便宜的剧仅制作成本也2千万起),甚至中断项目,找钱是产业链所有链条面对的最大难点。

看点2:明星高片酬缓降

众所周知,影视业存在的负面问题已经到了危害自身的地步。此前,很多制片人都向文娱价值官(ID:wenyujiazhiguan)记者吐槽:“交易会上99%的电视剧,演员的片酬都占据制作费一半以上,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的电视剧质量无法得到根本的提升。”

2018年行业最大“雪崩”来自崔永元“揭发阴阳合同”事件,而这个事情除了百姓的喝彩,业内人士也多是拍手称快,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电视剧发行人告诉记者,“预感至少五年的畸形发展就要走到了头儿了!”

然而,在秋交会上,记者仍然在多数作品中感受到:重流量轻质量、重名气轻名望、重粉丝轻观众的现象仍然存在,毕竟,市场对明星保障收视率的认知能否理性化,还需要一段时间进行改变,但高片酬风气在“范冰冰”受处罚后的确有所下降。

看点3:商业模式发生改变

电视剧商业模式主要涉及四大环节:立项→投资→生产和采购→发行其中电视剧质量保证和收视率保证,最核心的要素不是明星,应该是剧本,这一点在当下行业中尚未被充分重视,也是行业缺乏“爆款”的症结所在。

“变现难”是很多制片人、发行人在秋推会上的一致抱怨,自2015年1月1日起,“4星联播”改为“一剧两星”的新政府,一定程度上对电视剧的盈利产生影响,但视频平台的壮大却得以补充。

今年秋推会上的网络剧的数量首次超过百部,占比从去年秋推会的9.7%增至今年的13.8%,加上2018年两部宫廷大局《如懿传》和《延禧攻略》不得已的“先网后台”效果惊艳,都足以看到行业未来大趋势和播出格局的变化已初露端倪,但是除了上星、上平台,多渠道变现也会成为制作公司商业创新的新课题。

看点4:政策敏感度定生死

2017-2018年,限韩令、限古令等新政纷至沓来,一些头部作品甚至遭遇无法上星的重创,借此教训,不少头部制作公司将题材集中在政策节点剧上,本次秋推会上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重点推荐电视剧”片单中可见:《启航》《一号文件》《面向大海》《那座城这家人》《正阳门下小女人》《你迟到的许多年》《都是一家人》《大浦东》《我们的四十年》《大江大河》,分别通过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农业革新、城市沧桑巨变、经济生活变迁四方面,展现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艰苦耕耘与丰硕成果,而这些作品也早已被央视和一二线卫视选购。

同比春推会,本次秋推会上的都市情感类在数量上实现了46.4%的涨幅,是所有题材中上涨幅度最大的,在监管之下,反映现实生活的都市情感类作品能有效避免雷区,降低作品出现意外情况的风险。

看点5:审查门槛再攀高

本次秋推会上,首轮剧数量降至近三年来最低。2017年,电视剧立项数自2011年第二次出现回落现象,而首轮发行剧目数量的减少,能侧面看出审查方门槛的提升。近两年,生产完成并获得发行许可的电视剧呈下降趋势,随着“先审后播制”、“线下线上统一标准”等政策的颁布,行业监管制度不断被完善,“钻空子”变难了。

首轮剧的减少,让播出平台在购剧、选剧上更加谨慎。各大卫视达成了“低采购、高质量”的共识,这就意味平台不会再屈就于表面光鲜的作品。

同比去年秋推会,今年二轮多轮发行剧目下降18.6%,直接降至近两年来最低水平。二轮多轮发行剧集中,女性偏爱的都市和古装题材依旧是主角,两个类型的总占比高达52%,其次是物美价廉的革命抗战类题材,占比达39.9%。二轮多轮剧的减少,也激励了更多新剧加入竞争行列。

价值官点评:

这么说吧,看完秋推会,价值官觉得说电视剧行业寒冬到了的都算是“乐天派”,如今电视台连自己员工都欠薪,哪有那么多钱买头部、开发定制剧?欠款、少结款的抱怨比比皆是,可电视台也委屈,都卖流量了还换不来“老树新花”。资本市场被P2P搞的乌烟瘴气,影视阵地成了“坑”谁都不想跳,以前随便一个流量小生就能忽悠来一笔投资的日子一去不返。

没钱的制作能好看么?通胀率居高不下,连盒饭都涨钱,别说大明星,剧本舞美灯光服装化妆群演哪行不加价?优秀资深的团队天价,低成本制作只能请“徒弟”。但这些都不是行业下沉的原因,真正带错行业风气的还是“贪”,为了赚快钱走捷径不惜放弃对内容的匠心,对市场的敬畏,对观众的诚意,最终让整个行业节奏跑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回暖也不是一朝一夕一个政策就能改变的。

【原创声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