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对出下联拍案叫绝
上联“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对出下联拍案叫绝
上联“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山东人对出下联,令人拍案叫绝
江南风景如画,人杰地灵,向来都是出才子佳人的好地方。清代乾隆年间,有些江南的才子,自以为博学多才,不由得骄傲起来,眼看着就要科考了,那些即将应考的秀才,将前来监督考场的主考官,一个一个都他们百般戏弄,顶了回去。
乾隆无奈,只得派了一位名叫王尔烈的山东官员,去监督这一次的科考。这位王尔烈,博学多才,品行高超,为人正直,曾经做过帝师,深得乾隆的信任。王尔烈自从领了圣旨,因为考期临近,不敢怠慢,赶忙收拾了行李,带了随身人员,奔赴江南。
江南的秀才们听说又来了一位北方人做考官,心里不服气,就想奚落他一番,让王尔烈像前几位考官一样,知难而退。于是,他们就在王尔烈将要下榻的馆驿门口,贴了一个上联:“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王尔烈到了江南,看见这个上联,微微一笑,提起笔来,就在旁边写了一个下联:“塞北一天一地一圣人!”
塞北,在这里代指北方,圣人孔子,又是山东人,和王尔烈是同乡。这些秀才们看了对联,不由得暗自赞叹,多少个才子,也抵不上一位千古圣人啊!于是,王尔烈这才在江南站稳了脚跟,成了这次考试的主考官。
考试一连三场,这三场全部都是同一个题目——“学而时习之”。第一场考试,这些学子们提起笔来,文思如涌,洋洋洒洒,不一会儿就写完了;第二场考试的时候,这些才子们面对着一模一样的考题,就有些写不出来了,因为面对同样的考题,要在不同的角度,写出不一样的文章,难度确实很高,不过其中有的人,也勉强又写成了一篇;第三场考试,这些考生对着“学而时习之”的题目,彻底傻了眼,几乎全部都交了白卷。
王尔烈却微微一笑,拿出自己写的三篇“学而时习之”的文章,才子们一看,虽然是一样的题目,但立意却各有不同,有各有各的巧妙之处,不由得个个面露羞愧之色。
于是,他们聚集在王尔烈的身边,纷纷恭维王尔烈。王尔烈知道这些才子们依然并不是真正服气,便又提起笔来,又写下来一首诗:“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吾乡。吾乡文章数为弟,吾为吾弟改文章!”
“三江”,指的就是江南地界。诗意昭然,就是要把他们这些自诩为江南才子的傲气彻底压一压,让他们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文章并非是只有江南文人才能做得了的。众才子看了这首诗,自叹不如,纷纷散去。从此再也不敢自高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