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艺术宫 | 旁逸斜出】青年陈逸飞的油画创作轨迹(二)
2019-05-05 10:12
1971年,
陈逸飞和魏景山合作,
完成了油画《开路先锋》。
……
《开路先锋》一经问世,
便在中国画坛引起很大轰动。
《开路先锋》是一幅工业题材的作品,采用仰视的角度表现顶天立地的工人阶级英雄人物,中远景是繁忙的筑路场面和群山,近景上占有很大位置的是一群肩扛着铁轨的工人和战士。陈逸飞和魏景山运用了类似雕塑造型的处理方法,充分显示了工人阶级战天斗地、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开路先锋》一经问世,便在已沉寂多年的中国画坛引起很大轰动。其中主要原因,是他们在作品中所展现的理想主义的生命激情和个性张扬的绘画语言,使人们从中见到了一种睽违多时的精神力量。
陈逸飞、魏景山《开路先锋》196x445厘米
油画 1972年 中华艺术宫藏
作品构图宏大而富有张力,人物形象高大而个性鲜明,在绘画语言上也保持着油画的坚实、凝重和浑厚的特色。他们在艺术上的浪漫主义唯美倾向,又使他们在创作时尽可能巧妙地经营自己喜欢的色彩、人物个性以及情感表达。这幅作品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工业题材的经典之作。
其后不久,陈逸飞又参加了《黄河》油画系列的创作,其中他创作的《黄河颂》被认为是一曲“既英雄又浪漫”的革命历史的颂歌,是他历史主题创作的巅峰之作。这是一幅宽银幕式大型油画,画面上升腾洋溢的,是一种雄浑恢弘的气势。站立在黄土高原之巅、黄河岸边的雄姿英发的八路军战士,犹如一个巨人,透出的叱咤风云、傲视天下的气概,更有着一种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
陈逸飞《黄河颂》1972年
在《黄河颂》的主题已经确立的前提下,陈逸飞首先考虑的,是画面构图、色彩、人物造型以及细节等等如何从艺术的角度完美表现,而并非简单地去图解主题。作品的构图开阔且有深度,气息张合回旋、贯通呼应,近似于从正面照射的明亮温暖的阳光,给画面增添了光辉喜悦、乐观向上的情调,仿佛是一曲嘹亮激昂的军歌,催人奋进。
1972年,陈逸飞在作品《黄河颂》前
陈逸飞在完成《黄河颂》后,还创作了大型两联油画《红旗》,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好评如潮。陈逸飞的《红旗》,是他自主选择的创作题材,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要凸显自己的个性语汇,与当时千人一面的流行风格拉开距离。
他倾注了被长期熏陶的现实主义情怀和追求理想的形式美感,尤其在画面上刻意加强对即将发起攻击、冲锋陷阵的战士的刻画,一反当时战争题材都是欢呼胜利的气氛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模式,而呈现出战士的牺牲精神、英雄主义和战争的惨烈悲壮。
陈逸飞《红旗一》300×159厘米
油画 1972年
他并不依赖于所画对象的解说性,并不刻意通过画面编织出动人的故事,而是在形象的后面,隐藏着他对历史和现实的深邃感觉和深刻理解,从而赋予作品以自身探究的可能性。作品中他十分注重发挥油画语言的表现力,使作品显得更加浑厚凝重,耐人寻味。
正是在这样不断深入的创作过程中,陈逸飞得以放大了自己内心体验,充分调动了创造性的潜质,使人们在叹服他的精湛深厚的写实功底的同时,又会强烈地感到从画面上涌现出的精神力量。
陈逸飞《红旗二》300×159厘米
油画 1972年
值得一提的是,陈逸飞在这一时期还创作了油画《南来北往》和《兴旺发达》,尽管仍是歌颂时代新貌,树立工农兵高大形象的主题性作品,但都在油画语言和技巧上进行了巧妙而又严谨认真的探索。
陈逸飞《南来北往》210x250厘米
布面油画 1976年
几乎是在同时,陈逸飞又集中创作了《秘密读书室》、《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讲话》、《写于深夜里》和《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和人类的希望》等多幅塑造鲁迅形象的油画作品,成功地表现了不向黑暗势力屈服、坚韧不拔的鲁迅形象。这些作品打破了描绘伟人的传统模式,力求符合人物的特点和主题的要求,突出了鲁迅的为人与品格,别开生面、情景交融,因此感人至深。
陈逸飞读懂了鲁迅。他的这些作品是在对鲁迅的深刻理解下创作的,表现出他内心深沉而又激越的文人情怀和书生意气。
陈逸飞《写于深夜里》
油画 1973年
*本文节选自《中华艺术宫馆刊》第九期中《青年陈逸飞的油画创作轨迹——兼及与海派艺术的渊源》一文,因篇幅限制有所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