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第一年就该明白的3个字,有人工作了10年也不懂
每年7月,都是应届毕业生同学到单位报到,开始正式工作的时间。
人生两大主题,无非生活与工作,而后者往往又决定着前者的质量。
今天,书单君就和大家分享一本与个人成才发展有关、特别适合职场新人的书:《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条法则》。
作者是下图这位干练矍铄的老人:
他叫秋山利辉,是日本的国宝级匠人,也是纯手工订制家具公司“秋山木工”的创始人。
“秋山木工”是个小公司,员工才34人。然而,他们每年的销售额能达到10亿日元左右(约相当于人民币6000万元),日本皇室、国会议事厅等都是它的高端客户。
而且,用时髦的话说,这是一家不折不扣的“网红公司”。经常有来自日本全国,甚至海外的著名企业经营者到秋山木工的工房参观,秋山利辉也每天都会接到演讲邀请或采访要求。
一个做家具的小公司为啥这样受追捧?
首先当然是出品过硬,秋山木工的家具,至少能用一两百年。
但更重要的,则是因为创始人秋山利辉独到的管理和人才育成理念。
我发现 ,虽然秋山利辉培养的是做家具的匠人,但他总结出的人才育成法则,却与各行各业相通,有的法则看似奇葩、无厘头,却有着深刻的道理。
有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技术
每次“秋山木工”打出招聘信息,总会有超过计划聘用人数十倍以上的应聘者前来应征,其中不乏名牌大学毕业生。
这些年轻人出身、背景、个性各异,但秋山利辉对他们的培养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成为有“一流技术”、“会好好做事”的匠人。
所谓“会好好做事”,就是一心想要让客户满意,而且拥有在发生意外事件时,能够从容、自信解决问题的判断力,同时具备能与客户顺畅交流的沟通能力,并且针对家具和材质等问题,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客户都能侃侃而谈、如数家珍。
怎么培养出这样的人?按现代企业那套雇佣、培训的手段是行不通的。秋山利辉的办法,是借鉴“师傅带徒弟”的学徒制,设计出了一套独特的“匠人研修制度”,对进入“秋山木工”的年轻人,进行为期8年的培育:
寄宿制学校见习1年
+
学徒4年
+
工匠3年
这8年全部是集体生活。
一方面,这样便于徒弟学习师傅的品行技术,也便于师兄弟相互交流学习。
但更重要的是,秋山利辉认为,集体生活有助于“心性”成长,而心性比技术更重要,“有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技术”:
只要反复练习,任何人都能掌握一门技术,但心性却无法通过这种方法提升。……只有经过集体生活,才能培养替人着想、关心他人的心,以及感恩的情感。
既然是集体生活,那就要有管理和纪律。“秋山木工”对见习者和学徒制定了10条规则 :
比如,学徒无论男女,一律留光头。
这是为了让学徒们下定决心,将全副身心投入学习中。
比如,禁止使用手机,只许书信联系。
秋山利辉认为,书写也是一种训练,如果连给客户的感谢信都不会写,是不能胜任工作的。
再比如,大家一起做饭,禁止挑食。
因为挑食的人往往也会挑工作、挑人,因此克服不喜欢的食物也很重要。
此外,还有不再接受父母资助、禁止谈恋爱、晨跑、除盂兰盆节和正月假期外不许见家人等规定。
当然,年轻人毕竟还不成熟,不能一味严厉。所以,“秋山木工”每月会举办一次寿喜烧联欢会。
让大家就着一口锅吃东西也是有特殊用意的,比如大家会互相谦让,师兄弟间会开开玩笑,增进情谊。
以上这些,都是为了帮助学徒的心性成长,拥有良好的个人品质。
但集体生活和纪律规则,还仅仅是外在手段,要培养出真正的匠人,光靠这些还不够。
成为优秀匠人的30条铁律
《匠人精神》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秋山木工的人才育成“心法”——“匠人须知30条”。
这30条,讲的是作为一名工匠的心理建设,书单君选几则和大家着重聊聊。
匠人须知1: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先学会打招呼
也许你会觉得,这算什么须知啊,打招呼谁不会,不打招呼又能怎么样?但秋山利辉认为,这是成为一流匠人的第一步,能热情与人打招呼的人,也一定能够热情地与人交流,赢得信赖。为此,全力以赴练习一个月也不为过。
书单君印象里,打招呼这件事,中国很多公司的员工做得并不好。不仅老同事之间“悄悄地来”“默默地走”,就是新加入的同事,也缺乏攀谈的主动性。刚上班时,默默地在角落坐3天的,恐怕大有人在。
这种缺乏互动和连接气氛的团队,效率能有多高,也就值得打问号了。
匠人须知17: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懂得感恩的人
秋山利辉特别看重这一点,甚至有人评价他是“孝育天下”。
在“秋山木工”,每个学徒都要学习在大开本素描簿上写报告,总结工作,反思问题。公司会把这些素描簿寄给每个人的父母或老师,报告孩子们的成长情况,父母或家人会写上饱含热情的话语,寄回给本人。
很多时候,是家人的鼓励,让之前不懂父母之恩的年轻人心怀感激,也让萌生退意者决心“请让我再试一次”。
也许你会觉得这是煽情、滥情,是利用孝心亲情作绑架,但我们不妨汲取这条须知的精髓:怀着怎样的情感,决定了做出什么样的事情。
当一个人心里装着别人,怀有感激之情工作的时候,他的成果才有可能通人气、打动人,而不像是冰冷机器的产物。
匠人须知25:进入作业场所前,必须成为乐意打扫厕所的人
这条看起来更奇怪,打扫厕所和做工匠有什么关系?
秋山利辉说,工匠的首要条件是谦虚。一个人无论多么有才能,如果傲慢自大,都无法为他人带来幸福。
而让人变谦虚最快的捷径,就是打扫厕所。因为通过洗刷最脏的场所,可以磨炼心性。
对这一点,书单君也有相似的感触。
可能有的“书米”不知道,书单在创业之初,工作是比较艰苦的。那时候我和3位小伙伴的日常,除了找选题、写文章,还要做售后客服、打包发货。91年的买手妹子小仙女,到现在还会被爸爸妈妈称为“宝贝儿”,那时候却经常打包到凌晨,包气泡纸、撕胶带、封包裹箱,手被冻得发红也咬牙坚持。
现在我们有了专门的仓库,也不再需要打包发货,但我还会时常和新加入的小伙伴们提起过去的日子。我说,我们这群人聚在一起,是因为心性相似,打包发货这种苦累活,不一定每个人都做过,但我相信如果需要,每个人都有耐性可以去做。
一个人做事的弹性,就是他给自己的生命空间。
秋山利辉的弟子们,每天早会都要把“匠人须知30条”背诵一遍,8年下来要背至少几千遍。如此反复背诵,才能内化于心。
改变心性,有了精神,自然匠人。
找到你的匠人精神,通往一流
在《匠人精神》的末章,秋山利辉还讲了成为一流匠人的几个要素 ,书单君想和大家分享其中的两点。
第一是“守破离”
▽
所谓“守”,就是“守护”。一开始跟着师傅学习时,要忠实于师傅传授的形式,从生活态度、基本训练、程序、技术等方面全力模仿师傅,不需要质疑,也不需要创新。
所谓“破”,就是“打破”。这是在已经吸收掌握了师傅传授的知识,打下良好基础后,通过一边摸索,一边犯错,在师傅的形式中加入自己的想法,把师傅的传授变成自己本领的阶段。
所谓“离”,就是“离开”。这是走向一流的最后一个阶段,从师傅那里独立,别开天地,创造自己的新境界。
为什么要“守”?因为初学者需要把自己的心态切换到“空杯”,放空自己,才能把新知识装进来。这个阶段,质疑、创新往往都是不靠谱的,因为基础不牢,不知深浅,认知与师傅不在一个层面,质疑很可能会阻碍吸收知识。
“破”和“离”其实都建立在“守”的基础上,是“师傅领进门”后,“修行在个人”的阶段。在师傅把自己带到了同一个认知层面后,才能用自己的眼光发现问题、进行创新。
即使不从事工匠劳动,“守破离”对我们的学习和掌握一般的工作技能也同样适用,它是规律的抽象总结,明白了这三个阶段,面对新工作、新领域,心里就不会没底。
别看这3个字简单,有人工作了10年也未必悟得透。
第二,高学历者不妨试着“当一次傻瓜”
▽
秋山利辉有几句话说得很妙:
能够认真听取教导的人都是纯朴率真的。纯朴率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精明的人不是这样,即使觉得厉害,只听一次就以为自己全都明白了,心里想着“原来如此”,之后就不再认真听从了。
高学历的职场新人往往会出这种问题。因为过往的成功经历,让他们习惯了优秀,习惯了做群体中的聪明人,在接触新工作时,也就无法把自己调整到“空杯”心态,时常怀疑和抵触师傅的话,看似是“有主见”,可能过后就会发现,自己其实是无知。
秋山利辉说,趁年轻时流汗学会的东西,将成为一生的财富。
无论你是老师、医生、工人、会计、运动员,还是从事其他工作,某种程度上讲,我们都是手中握有技能的“工匠”,要走向一流,很多时候除了挥洒汗水、锻炼自己外别无他法。
但《匠人精神》同时提醒了我们更重要的一点:做人的品质,决定了做事的成就。
所以,找到适合你的“匠人精神”,锤炼一流的心性,你也会成为一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