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诚其意”
《大学》中“诚其意”
-1-
什么是“诚其意”?
《大学》中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大意是: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2-
为什么要“诚其意”?
《大学》中说: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意是: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不要欺骗自己,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不要欺骗自己,这就是自己感到心安理得。所以君子一定要在独处的时候保持谨慎的态度。
《大学》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意是: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朱熹说:“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几”是指细微难辨、微妙难言、却包含了无限可能性的东西。表明独处的意识活动是一个人在人生的各种实际活动中向善还是向恶的关键所在,必须特别慎重对待。
《大学》中说: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大意是:曾子说:“许多双眼睛看着,许多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朱熹《四书集注·大学》说:“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徇外而为人也。”所以,只有心灵的自慊,才能排除做给别人看的矫饰、虚伪的自欺行为,达到“诚意”的目的,从而从根本上保证有一种自我完善的自觉性。
-3-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今河南陕西一带)人,东汉时期名臣,经学家。
杨震小时候就特别好学,通晓经籍、博览群书,被众儒生称赞为:“关西孔子杨伯起。”年轻时不愿为官,到了五十岁,才开始步入仕途,历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五十二岁的时候,他从荆州赴东莱郡(今山东省掖县)当太守,途中路过昌邑县,县令王密是杨震当荆州刺史时提拔起来的官员。
王密为报答杨震的知遇之恩,夜里怀揣十金前去拜见。杨震见状就对这位门生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为什么会这样呢?”
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便回答:“没关系,夜里没人知道。”
杨震生气地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意思是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说得王密拿着金子羞愧离去。后来杨震转任涿郡太守,就不再接受别人的私下拜会。
杨震是“诚其意,毋自欺。”
-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孔子表达的也是不自欺
-5-
掩耳盗铃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掩耳盗铃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