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志人李斌纪略
修志人李斌纪略
文/康所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本《繁峙县志》历经13载,终于于1995年7月正式出版,这是自清光绪七年(1881年)何才价总修县志中断百余年后的艰难接续,是繁峙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喜事。最高兴的人是谁?当然要数李斌啦,他是这部志书的主编。
选 择
1983年春天的一日,李斌请了假正忙上忙下地给自家盖房子,县教育局的干事小刘找上门来,说局长让他赶紧去一趟局里。他说,您看这一摊子我能走开?小刘说,局长说只一会儿就完事。他只好骑了自行车尾随小刘去局里。
那时,李斌正担任县进修校校长,兼任师专函授中文教师,每周都要到大营、砂河和繁峙三个自修中文专科点巡回辅导。每到一个点上,都是好菜好饭款待,改善生活不说,还能领取下乡补助,对他而言“夫复何求?”
他人未到,老远就看见局长已在县政府大门口,正朝这边张望,很焦急的样子。一下车,局长赶忙将他拉到一旁……
原来,一周前,县委韩副书记和分管文教的王副县长,就安排局长找李斌谈话,让征求李斌调县志办当主任的意见,当时李斌就说不去。谁不知道县志办在县委、政府楼上,最是一个清水“衙门”,何况工作又辛苦!局长让李斌再考虑考虑,毕竟是个局级单位嘛。后来,因忙于其他事务,又一直没碰见李斌,结果这事局长就给忘在脑后了。今天,两位领导亲自到局长办公室询问谈话结果,局长不敢说忘了,只好说已征求过意见,同意。
局长堵在门口,就是专为解释此事的。
李斌一听急眼了“说的不去不去么!”局长说,可我已经答应人家了。脸上流露出恳切的神色。
李斌跟了局长去见两位领导。
“局长和你谈过了?”
“谈过了”
“你同意去县志办?”
“同意!”
他总不能让局长在领导面前说谎吧。这样,他就被调到了县志办。
后来他才知道是马奠元老先生推荐了他。县志办主任一职,之前是由时任县人大副主任马奠元兼任。马老卸任前,领导问谁能接此职务,马老说,无论从才学还是耐力方面,李斌最合适,就看人家愿不愿意干!
难怪呢!
当 家
县志办按要求编制数3至5人,实际上,除他1人由县财政发工资,其他人只都是临时聘用,每月工资40元。到了第二年,之前的2名编撰人员或因身体原因,或嫌工资待遇低都不干了,只留下1名会计,1名打字员。在地区史志办召开的一次工作汇报会上,李斌将此情况据实作了汇报。
过了一段时间,因机构调整,担任县志编委主任不久的县委副书记李白素把他叫到办公室,笑着对他说,被他告了一状,他分辩说实在只是汇报工作,并非有意告领导的状。原来地区史志办的白卯成主任亲自给李白素打电话,督催尽快配齐人员。
李书记让李斌从全县物色合适人选,并答应若是“两办”(县委办、政府办)干事有愿意去的,可以给县志办副主任职务。
他兴冲冲地把这一消息告诉了他砂河中学任教时的学生张。张也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当时在县委办当干事,平素没事时常去李老师办公室聊天蹭烟抽。李老师如此这般一说,张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回答,漫不说是给副主任啦,就是给个主任也不去!噎得他半晌泛不起话来。
确实,在修志行里,当年曾流行着一句很风趣的话:“党史县志统战部,不如县委开的小卖部”,此话尽管有些夸张,但也说明县志办是个被人遗忘的角落。有几次有人问他:“在县里哪个单位工作?”答曰:“县志办”。“噢,知道了,你是搞知青工作的。”令他哭笑不得。
这样说来,学生张的拒绝也就不足为奇啦。但他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就在这时,有一个人主动找上门来。谁?砂河中学的教师老赵。
赵在学校教语文,曾与他同事,年纪比李斌小,故称他李老师,赵语文功底不错,爱好文学,已有散文作品断续见诸报刊,忻县地区文联本有意调用,但县里以教师不能改行为由卡了下来,赵当然有情绪,对他的工作状态,砂河中学便不怎么满意。赵找到了李斌,说愿意调到县志办。李斌又向李白素副书记作了汇报,说他了解赵,能够胜任此项工作,李副书记点头同意,这件事就成了。
但赵后来提出的另外两件需解决的事,就令李斌作难了。
赵在砂河中学任教多年,学校照顾其家属在灶上帮厨,每月虽然工资不多,但毕竟可添补家用,特别是他们在砂河中学附近还搭建起了两间小屋。下了繁峙县城,家属没收入不说,还得自掏腰包租房。调下来一段时间以后,赵就觉得有点吃不消,于是就要求解决住公房和帮助家属找工作两件事,不然就没法待下去。
这在李斌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县里哪个领导曾把县志办当回事?又有谁把县志办放在眼里,给他这个主任空一份?他是真没那个本事。至于赵的去留,只能是好自为之,悉听尊便了。
世上的事情实在说不清,本来谁都认为不可能的,反而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间却成为了可能。
又过了好长时间,恰有县委通讯组的一位干部要下公社任职,腾出了一处公房。李斌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找到了当时分管县委办的张副书记,张和他是初中同学,张便实话实说:“县委办的几位老干事还争个不停呢,哪能轮上你们县志办!我正为这件事情犯愁呢!”李斌于是给他出主意道:“你可以先论职务。楼上局长们没住上房子的有没有?”“早都住上啦!”“那可以论职称高低,再参考参加工作时间早晚。”“这倒也是个办法,嗯。”张副书记决定采纳他的建议。赵无论是职称还是论参加工作时间都占优势。于是,赵分下了这处公房。
不料,赵从事务局拿到公房钥匙后,又过来找李斌,说原住户不让往进住。原来,这位住户在院子南面还自建了2间木建构的房子,说,要么赵出1万元买下,要么就拆材料。李斌帮他分析,说:“拆,是不可能的——一拆原来的塈墙全报废,他不过是想要几个钱罢了。你这样答复他,房子钥匙是从事务局领的,有什么事,去找事务局吧。”但房子毕竟是人家出资盖的,不给点补偿也说不过去。李斌又找到张副书记,说,你看他一个人挣点工资,养活四五口人,哪有钱呢,再说那毕竟是公房,将来还不是属事务局管?你让事务局给人家补上点钱算啦!后来,事务局给那人补了5000元,才算了事。
虽然赵在情急之下让李斌解决住房和安置家属时,语气有点生硬,但李斌非但没有计较,还帮他住上了公房,他自然心存感激。他给李斌送去了一块毛毯。
李斌第一次见这么上好的毛毯。他对赵说,你要是自己花钱买的,你就送回门市去;你要是学生送的,你就留下将来给儿子结婚用。
赵到底过意不去,第二年正月,在乔迁不久的住处,加心地准备了猪肉白菜馅儿饺子,现拌大凉菜,外加高粱白“宴请”李斌,李斌也乐意赴宴,毕竟既是上下级,更是老同事,总得给人一个表达谢意的机会,要不,对方也不会安心的。
辞 职
1984年夏初,县委、县政府大楼建成,各单位上楼办公,政府事务局通知各单位领取扫帚、墩布、簸箕等清洁工具。打字员小张——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娃也去领,结果空着两手含着泪水回来啦,说没咱县志办的份。李斌压着火气当即就下去问事务局是怎么回事,事务局说,因为县志办经费单独核算,不能领。“天哪!我的工资在事务局领,除了我的工资,还有过什么经费?”他实在控制不住了。官司打到县委办公室主任那里,终于才领到那点可怜的物件。
其实,连打字员小张(系聘用人员)每月40元的工资,他还得拿自己的工资先垫付呢。他想,到年终聘用人员的工资县财政总得给解决吧。
眼看接近年终,在一个偶然的场合,县政法委书记老刘告诉他,今年县财政有结余,给各单位都追补了办公经费,像法院、公安局等大单位5000元,有的3000元,我们单位小,给的最少还1000元呢,你快去看看吧。
这下可好啦!
他兴冲冲地推开了财政局长办公室的门,说看一下这次追拨经费给县志办是多少。局长煞有介事地返回身,从墙上取下用纸夹夹的一沓表册,好像很仔细似地翻了一阵,漫不经心地答曰:“没有。可能是落了。”他仿佛被兜头浇了一瓢凉水,一种被遗忘的委屈和对官场势利的愤嫉,化作一股怒火,腾地从心头窜起,给哪个单位追补,追补多少,财政局长能不知道?还用得着查?装模作样罢了。他竭力抑制住内心的愤怒,问该怎么补救,“得找书记县长。”“嗯,那我就找找书记县长。”“那是县政府常务会议决定的,县长不可能专为你再开一次常务会。”财政局长又不阴不阳地撂出一句。“那就没办法补啦?”“今年就是个那啦,明年再说吧!”他想,我今年还过不去呢,还能等到明年?可是用什么办法好呢?他从财政局长那里出来,边走边想。
一回到办公室,他三下五除二地很快写了一份辞职报告,找到接替了李白素的县志编委主任、县委副书记胡培生,说要辞职,这是辞职报告。胡问怎么回事,他说明缘由,临了,说这县志办主任实在是干不了,并告胡说,辞职报告给市编办的负责人也准备递一份,因为有个工作接续的问题。胡连忙制止,说,快不要往区里递啦,地区编办下来一趟招待费也抵得上给你追拨的那点经费啦,还落个繁峙县不重视修志工作的名。具体困难,县委会考虑解决的,你先回吧!
李斌从胡副书记的办公室出来后,看见他又进了县委书记的办公室。不大一会儿功夫,胡副书记派人叫李斌到他办公室。胡问他:“有多少够啦?”他大致算了一下,说:“三千块行啦!”胡于是给他批了三千元。
如果不是他采取这个非常举措,这个事情能否顺利解决,恐怕还得打个问号吧!
修 志
早在1980年山西省第一次地方志会议后,繁峙县于7月份就成立了繁峙县地方志编篆委员会和修志班子。期间,借调干部,聘用离退休教师15人,花费大量人力、财力进行了口碑资料和档案资料的征集工作,并于1982年4月邀请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在繁峙工作过的40多位老干部,回县座谈回忆战争年代各方面的重要史实,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至1983年3月李斌调任县志办公室主任兼主编时,县志工作已进入编纂初稿的阶段,但人员短缺,经费困难。除他之外,还有两名编辑是临时聘用的退休教师,年龄都在六七十岁。
为了加快编写进度,尽快拿出初稿,到任后,他埋头阅读了大量县志资料。民国时期,据说也曾修过县志,但从没看见过,也许压根就没出版,属空档期,他只能从《山西通志》上查到一些有关繁峙的零星资料。对所提供回的材料,他反复甄别,认真筛选,力求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此基础之上,拉出了编写纲目,报到了地区县志办,但很快被打了回来,并附了修改意见。他只得重搭架子,又报了第二次,还是不行。直到第三次才算通过。仅编写提纲足足花费了两月的时间。之后,志书进入编撰阶段,他采取的作法是,专志由所属单位负责编写,其他志卷则落实到每个编撰人员头上,分工明确。他除编写《人物志》《人口志》《军事志》外,负责统稿,坚持删繁就简,拾遗补缺,严格把关。
到了1984年,两名聘用的编撰人员辞职,县志办只留下会计1名,打字员1名,工作近乎停顿。随后赵从砂中调回,可一时又进不了编志状态,李斌便安排他下去搜集需补充的资料。赵去了一趟化肥厂(要厂子创办时间、占地面积、建厂投资、投产时间等),又去了一趟民政局(要历年结婚、离婚等情况),结果两次都是空手而归,单位工作人员要么以没有这些数据拒绝,要么以手头忙顾不上查找搪塞。他只得亲自下去。
他到了民政局办公室,两位干事相视偷笑。原来,刚才他们从窗玻璃上已看见李斌进了院子,私语,这次可没法推辞了。这两位都是砂河中学毕业的,李斌那时正执教于砂中,因而这两位也算是李斌的学生。于是,他们搬出陈年旧薄,好一阵查找,直忙了半天。临了,两位说:“李老师,要不是你来……”言外之意别人是不会买账的。这他知道,别人一辈子也恐怕不会有求于县志办,再者,即使人家不给提供资料,无权无势的县志办又能奈何人家?他打心里还是领学生这份情的。
后期修改、订正、补遗阶段,为了避免干扰,李斌干脆把办公室搬到了家里。冬天,窗外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屋里,他披了老羊皮袄,盘腿坐在并不十分热乎的炕头上,伏在小炕桌上写,一干就是4个多小时,有时甚至连窝儿也不挪,结果,闹下了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连腰也很难直起来。到了后来,只好靠在被摞上,将稿子钉在一块木板上,将木板抵在肚子上,左手执了木板,右手执了笔写字。腰椎间盘突出压迫了神经,先是脚后跟疼,后发展到右腿不听使唤,右脚乱踢墙或乱踢腾东西,直把脚踢的生疼。他这才停下笔治疗。正所谓甘苦寸心知,其中的滋味又向谁人说去?
出 版
1990年,17卷100万字的繁峙县志初稿全部铅印成册,并于9月份召开了省、地、县三级审稿会议,会后,根据领导、专家、学者及同行们提出的意见又作了第四次修改。县志定稿后,由于县财政困难,出版一事又搁了起来。1993年春,时任县委副书记的张世清出任编委主任,年底,在完成最后修订补遗工作后经中共忻州地委批准正式出版,又经张书记多方交涉,在1994年7月,县志总算付梓印刷了,这个难产的婴儿终于呱呱坠地,李斌这才松了口气。
期间,曾有一位靠承包建筑工程发家的小包工头,通过李斌的一位亲戚传话,说县志要是给他个人写个小传,他愿意出钱助印。他没有答应。因为本县志时间上不封顶,下限为1985年,况且修志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即生人不立传。是文人的操守,还是他办事的较真?说不清。
但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与其所从事的工作必然有关。
1957年7月,李斌从忻县师范学校毕业后(那年他18岁),分配在上双井小学任教,是年寒假期间,全县教师集中在砂河(县政府所在地),搞“反右”运动,他因“年纪不大,出口成章”被组长指定在大会发言,受到了局领导的关注,第二年正月遂被调回局“审干”办公室(临时机构),7月份“反右”审干工作结束,他又被组织保送入山西师范学院(今山西大学)中文系(专科)学习,毕业后,先后在繁峙中学、砂河中学、砂河完小、城关中学、县进修校,或任语文教师、或任教导主任、或任校党支部书记、或任校长等职,在教育战线摸爬滚打近三十年,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即使他后来担任了县志办主任,人们仍以李老师称呼,而在他听来也分外亲切。
在他七十岁生日时,他曾赋诗《七十感怀》,曰:“名斌不副斌,书剑两无成。少小未努力,老大不上进。蹉跎空度日,对镜染双鬓。念此怀悲悽,回首愧先生。”由此可见他严于律己的人生态度。
我以为,人生在世能够完成一件有益于社会的事情,足矣。
文字责编:王志秀 图文编辑:侯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