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世界100幅高清名画(下),绝对值得收藏

本稿来源:美国史教学和研究(ID:ahteach)

51
柯罗《孟特枫丹的回忆》
Memory of Mortefontaine
Camille Corot
1864
柯罗代表作《孟特枫丹的回忆》,融合了自然风景的关键元素,营造出完美和谐的图景。
优雅的大树、波澜不惊的广阔的水面,安静的人物形象沐浴在柔和、弥漫的微光中。
以高度的宁静感,浓缩了抒情与诗意的世界,具有梦幻的浪漫主义内涵。
52
惠斯勒《灰与黑的排列:艺术家母亲》
Whistler's Mother
James Whistler
1871
惠斯勒认为:“艺术的任务,是揭示观察事物表象之下的东西。”
《灰与黑的排列:艺术家母亲》,在离散和重叠的轴线系列里,组织呈现了简化、分析性的研究。
画面提供了视觉对位法的某种形式,线条的棱角支配了画面,惠斯勒的侧影与支配性的图像风格形成共鸣,提供了视觉形式的对照。
画作预言了50年后才开始的几何抽象风格。
53
贝尔特 · 莫里索《梳妆台前的女子》
Hide and seek
Berthe Morisot
1873
印象派杰出的女画家贝尔特 · 莫里索,试图把光的效果完美化。
《梳妆台前的女子》中,光落在皮肤上的变化,和裙子上的方式形成了对比,这是大师级的手法。
莫里索倾向于用更加准确、而非抽象的风格创作,画作常集中于女性,对其日常的室内生活进行了更加广阔的研究。
54
埃德加 · 德加《舞蹈教室》
The Ballet Class
Edgar Degas
1874
这幅《舞蹈教室》是印象派画家德加,「芭蕾舞女」系列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幅,颠覆传统规则的「快照」式构图,呈现了印象派对捕捉当代生活主题的激情。
生动的笔法、明亮轻盈的色彩带有印象派的典型特色。
画作还巧妙运用了日本版画「中断」构图的戏剧性技巧,结合传统形式和现代技法,赋予日常生活以全新的现实活力。
55
古斯塔夫 · 莫罗《在希律王前舞蹈的莎乐美》
Salome Dancing before Herod
Gustave Moreau
1878
这幅莫罗的名作,取材于《圣经》故事。
莎乐美是希律王的继女,希律王当初娶希罗底为妻时,先知约翰曾说:“你娶这妇人是不合理的(因为希罗底是希律王兄弟腓力的妻子)。”
希律王因为约翰的圣洁正直,和先知的身份,并没有动手杀他。
据传,美丽绝伦的莎乐美爱上约翰,然而约翰并不领情。后来,莎乐美因爱成恨。
一次宴会上,希律王见莎乐美献舞,甚是高兴,便答应满足她任何愿望。莎乐美在母亲希罗底的怂恿下,索要约翰的头颅。希律王虽万般无奈,但不好失信,只好执行。
如愿后莎乐美将红唇印在约翰冰冷的唇上。
莎乐美微闭双目,如梦游般踩着血迹舞蹈。细腻油彩描绘的浓艳画面,配合硬笔墨线雕塑的深刻细节,呈现出颓废而诡异的奢华幻象。
56
雷诺阿《煎饼磨坊的舞会》
Dance at Le Moulin de la Galette
Auguste Renoir
1880
《煎饼磨坊的舞会》描绘在巴黎蒙马特举行的露天舞会。
画中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阳光透过树叶形成跳跃的光斑,由近及远的形体铺陈产生多层次的空间节奏。
光与影、明与暗和谐组合构成摇曳多姿画面,充分表现了印象派对现实生活中光色变化的高度敏感,色调气氛充溢着颤动、闪烁的强烈效果。
57
乔治 · 修拉《大碗岛的星期日》
A Sunday Afternoon on the Island
of La Grande Jatte
Georges Seurat
1884
《大碗岛的星期日》用古典的风格表现现代生活,是修拉点彩画法的集大成之作。
展现了19世纪末期,中低阶层涌入巴黎郊区大碗岛,享受河边漫步和野餐的图景。
画作有着精心的构图和注重简化的几何形式,拥挤的人物似乎冻结在一个不交互的状态,形象的渐次后退给阴影的转换制造了强烈的深度感,效果梦幻而迷人。
58
保罗 · 塞尚《圣维克多山》
Montagne Sainte Victoire
Paul Cezanne
1886
《圣维克多山》凹凸起伏的身形映现的闪烁的光影中。
朴实有序的笔触呈现出体块严谨的造型,恰似一首和谐的色彩交响乐。
笔触的走势排列、连接转换,交织为厚重而富于肌理变化的色块。
构成了空间,也产生结构,形成对比和谐的秩序。
色块、笔触、线条等抽象的视觉要素,从客观景物的图像中漂浮出来,形成具有永恒感的全新现实。
59
勃克林《死岛》
Isle of the Dead
Arnold Bocklin
1880
19世纪后半夜,象征主义画家试图将主题置于神秘和想象之上。
勃克林最受争议也最精彩的作品《死岛》,峭壁林立,阴森可怖,所谓的白衣死神静立于船首,将灵魂带往不归之地。
神秘的寓意画呈现了生死的对立,及对死亡的无尽思索,以前所未有的神秘和忧郁,创造出仿佛永远停留在梦中的奇特氛围,成为后世无数艺术家的灵感之源。
60
保罗 · 高更《布道后的幻象》
Vision after the Sermon
Paul Gauguin
1888
高更借宗教传说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描绘《创世纪》中的故事。
斜伸的黑色树干,将画面分隔为左下角的农妇和幻象两部分——带翼天使与雅各扭在一起难分难解,呈现出布道后内心的挣扎。
高更有意夸张了前后景在透视关系上的比例。
简洁的扁平化环境,强烈的红色背景,呈现出强烈的非自然主义,也体现出后印象派的主观画风。
61
文森特 · 梵高《星月夜》
The Starry Night
Vincent van Gogh
1889
这幅梵高后期在精神病院创作的《星月夜》,旋转躁动的星云,金黄满月的漩涡;
火焰升腾的柏树,被汹涌动荡的蓝绿激流裹挟吞噬,夸张手法描绘的变幻星空,仿佛看得见时光的流逝。
天空下安睡的村庄是如此宁静而安详。
淡蓝的色调,动感的线条,自由的时空感仿佛脱离现实的幻象,反映出梵高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疯狂的臆想世界。
62
亨利 · 洛特雷克《红磨坊的舞会》
Dance at the Moulin Rouge
Henri Lautrec
1890
表现法国上流社会纵乐淫逸的旷世之作《红磨坊的舞会》,以讽刺手法和夸张笔触,描绘红磨坊这一乐园场面。
疯狂的动作和麻木的神情,沉醉在纵情恣肆中虚度光阴。热烈嘈杂的氛围下,画面鲜明跳跃,笔触洒脱灵动,纸醉金迷,颓废无度的氛围充满动感和放荡,隐含着对时代和社会的嘲弄:
颓废、冷酷、傲慢而疲惫。
63
爱德华 · 蒙克《呐喊》
The Scream
Edvard Munch
1893
表现主义画家爱德华 · 蒙克的《呐喊》,这个血红色残阳映衬下的痛苦的表情,成为表现主义的代表之作。
蒙克通过系列红黄交织的波浪线,挤压扭曲的面部表情,呈现出呐喊和尖叫的恐怖图景,尽端无动于衷的人影,强化了内心崩溃边缘的极致疯狂。
正如蒙克所言:“只有一个疯子能画出它。”
64
亨利 · 卢梭《沉睡的吉普赛人》
The sleeping gypsy
Henri Rousseau
1897
法国后印象派画家卢梭的代表作《沉睡的吉普赛人》,描绘空旷冷峻的沙漠中,席地而睡的吉普赛人和一头雄狮。
夜色朦胧,月光如水,充满了诗般的意境。
卢梭用纯真无瑕的眼睛观察世界和感受生活,神秘莫测的情节和场景,为超现实主义画风增添了浓郁的异域情调。
65
毕沙罗《蒙马特大街》
The Boulevard Montmartre
on a Winter Morning
Camille Pissarro
1897
毕沙罗《蒙马特大街》以高视点,洞察了清晨繁忙的蒙马特街景。
后退的林荫道,两侧的行人和建筑,构成简单而强烈的构图与透视感。
草图般的笔触,点彩派的技法,加之淡雾弥漫的冬日效果,使画作在珍珠般柔和的质感之上,营造出强烈的喧嚣动感。
66
康定斯基《构图八》
Composition 8
Wassily Kandinsky
1902
现代抽象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奠基人康定斯基,认为「色彩和形式的和谐,从严格意义而言,必须以触及人类灵魂为原则。」
《构图八》只运用最基本的几何形状和色彩,元素彼此协调而抗衡的分布于空间中,审慎地到达全体性的协调感。
自由与约束的对比,呈现出直觉表现和有意抽象形式间的关系。
67
毕加索《阿维尼翁的少女》
The Young Ladies of Avignon
Pablo Picasso
1907
毕加索《阿维尼翁的少女》是20世纪最著名和享有盛誉的图像之一。
五位裸女诱惑的望向画布之外。
多样的视点、撩人的姿态、扭曲的面孔,粗粝的形体,使画作充满不安的力量。
激进的几何风格,标志了立体主义的诞生。
此画包含的元素被现代主义运动吸收,其理念不断的挑战着艺术世界和公众。
68
克林姆特《吻》
The Kiss
Gustav Klimt
1908
表现主义艺术家克林姆特的《吻》,描绘被金色光芒缠绕,跪在花园中强烈拥吻的男女,女子沉醉的同时浮现出羞怯而被动的神态,充满性的矛盾和奇幻般的压迫感。
金箔和华丽的装饰覆盖下,性的愉悦和与之相邻的死亡阴影,汇聚成绝望边缘颓废而唯美的强烈爱欲,成为极具装饰性的爱情隐喻。
69
亨利 · 马蒂斯《舞蹈》
The dance
Henri Matisse
1909
画中围成圈的舞蹈图案,从古典时代就被不断引用。
野兽派代表马蒂斯的《舞蹈》中,扁平化色彩描绘的舞者,形成圆环图案,以有规律的动感布满画布。
画作对色彩、线条和形式的革命性使用,为20世纪绘画两大重要运动,表现主义和抽象主义埋下种子。
70
弗兰茨 · 马尔克《蓝色大马》
The Large Blue Horse
Franz Marc
1911
弗兰茨 · 马尔克认为艺术的「动物化」能唤醒万物心中的某种神性。
笔下的动物都以一种英雄的、甚至沉思的形式来呈现,激起恢宏壮丽的感受。
《蓝色大马》以蓝色构成的三匹马占据空间,低首闭眼,从温暖绚丽的背景中突起,安详而温和。
鲜艳明确的色彩,起伏有致的曲线营造出宁静感人的世界。
71
马克 · 夏加尔《我与村庄》
I and Village
Marc Chagall
1911
犹太裔俄国艺术家夏加尔的创作,充满了犹太民间传说和象征主义,这幅表现思乡之情的超现实图像《我与村庄》,主题、图案、用典和印象都以非逻辑的形式交叠,仿佛记忆的穿插与回放。
强烈的思乡之情与民族自豪感,使这些貌似毫无关联之物,串联成强烈梦幻感染力的象征主义杰作。
72
奥古斯特 · 马克《公园餐厅》
Garden restaurant
August Macke
1912
表现主义色彩大师马克的《公园餐厅》,描绘树影之下品茶休闲的都市场景。
构图中的白色图案、浓缩成形状的人物,城市的旋转背景、甚至帽子的韵律都接近纯粹的抽象主义。
对色彩关系、形式的诠释、以及光影的突破具有革命性的启发。
73
乔治 · 布拉克《静物》
Still life
Georges Braque
1912
乔治 · 布拉克与毕加索同为立体主义运动的创始者,并首次尝试将字母及数字引入绘画、采用拼贴等手段。
《静物》中用炭笔划出造型,再用有色壁纸剪成条状代表颜色,将造型和颜色表现为两种独立的创作元素。
它使绘画不再能依据现实中的诠释方式了解其意,因此造型成为可移动的平面,颜色可以被忽略。
74
马塞尔 · 杜尚《下楼梯的裸女》
Nude Descending a Staircase
Marcel Duchamp
1912
杜尚立体主义兼未来主义的先驱之作《下楼梯的裸女》,呈现了连续叠加人形构成的动作,刺激的色彩、不协调的角度、杂乱的线条都使它成为特立独行的争议之作。
1913年沙龙展评委以其「超出所能忍受的限度」为由拒绝。
深受打击的杜尚,从此脱离任何团体,开始了永不回头式的反叛艺术之路。
75
雷东《独眼巨人》
The Cyclops
Odilon Redon
1914
雷东的《独眼巨人》灵感源于希腊神话。
描绘繁花盛开的原野之上,独眼巨人波吕斐摩斯,窥视觊觎着璀璨花丛之中熟睡的裸女,悲戚中带着殷切。
颜色形体交融混合,宛若梦境般暧昧隐晦,然而不安却如毒雾般缓缓侵袭。
雷东用巨人形象象征生命强大的原始欲望,也从心理学角度诠释了扭曲的爱情,在世纪末的象征主义风潮中独树一帜。
76
乔治 · 基里科《爱之歌》
The Song of Love
Giorgio de Chirico
1914
形而上画派的创始人基里科的名作《爱之歌》,右边如地中海古代城市般的建筑、左侧现代飘扬的机车蒸汽,衬托着中央不可思议的古希腊头像,红色橡胶手套割裂了空间。
通过描绘萦绕着谜团的想象式景象,以艺术的手段揭示出平行现实的能力,对尼采启发的形而上运动有着关键的影响力。
77
埃贡 · 席勒《拥抱》
The Embrace
Egon Schiele
1917
席勒《拥抱》中躶体男女忘情的彼此交织,颤动的笔触、扭曲的身躯,给人以颤栗的错觉,似乎周围的空气都已经凝固。
情爱的激情碰撞中,蕴含着病态、无奈、扭曲而痛苦的挣扎。
席勒对性有着宗教般的痴迷和狂热,但画作真正试图表现的,却是异性之间敏感而微妙的关系,以及生命在环境中的强烈张力。
78
莫迪利亚尼《裸女》
Nude
Amedeo Modigliani
1917
《裸女》系列是莫迪利亚尼的传奇,也是成为表现主义画派的代表作之一。
优美弧形为特色的人物肖像,受新印象派,以及同期非洲艺术、立体主义等流派刺激,拉长伸展的线条和裸露的躯体交织,勾勒出某种迷人的慵懒气息,强烈的个性特色令人过目难忘。
79
克劳德 · 莫奈《睡莲》
Water lilies
Claude Monet
1918
莫奈晚年的系列油画《睡莲》共250幅,主要描绘吉维尼花园中,变化莫测的水面之上,反映着天空和池塘的岸边,以及倒影之上盛开的缤纷睡莲。
“池里的精灵浮现在我眼前,我举起了调色板。”
画中竭尽全力描绘水中睡莲映照下的自然华彩,成为世上色彩绘出的最奇妙和富丽堂皇的织锦缎。
画中内在的美兼备造型和理想,如同色彩交织而成的音乐和诗歌。
80
保罗 · 克利《红气球》
Red balloon
Paul klee
1922
保罗 · 克利的名作《红气球》,在黄、灰、蓝的天幕中,太阳般的气球朝气蓬勃,充满简化的天真和诙谐的风格,仿佛被雾霭围绕着的神秘的童话国度。
画作中蕴涵着极为丰富复杂的文化冲动。孩童般浪漫的艺术语言,融汇深沉厚重、意义复杂的敏锐洞察。
融合了自然与人文、天真与深沉、现实与幻想,天马行空般自由而抒情。
81
胡安 · 米罗《哈里昆的狂欢》
Carnival of Harlequin
Joan Miro
1924
米罗《哈里昆的狂欢》,描绘了异常室内举行的狂热聚会,辉煌灿烂的梦幻景象,洋溢着纯真、欢乐、充满幽默的气息。
奇特的空间感和梦幻般的魅力,标志着米罗艺术风格的最终形成,也是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超现实主义杰作。
82
乔治亚 · 欧姬芙《黑鸢尾》
Black Iris
Georgia O'Keeffe
1926
美国先锋艺术家欧姬芙乔治亚 · 欧姬芙,以半抽象半写实的手法闻名,主张通过对形状和色彩的和谐构图来表达感情。
主题多为花朵微观、岩石肌理和荒凉的景观。
同色调的细微变化组成具有韵律感的构图,巨大的尺寸、生动的色彩和对空间的拓展,唤起了全新的陌生感受。
单纯明朗的形式,原创性的构图让她脱颖而出。
83
蒙德里安《黄、蓝和红的构图》
Composition with Red, Yellow and Blue
Piet Mondrian
1930
蒙德里安的绘画结构里有乌托邦式的纯粹,有一种平稳的和谐与永恒。
颜色、空间感、位置都不是单一存在,而是通过事物之间的关系表达的。
《黄、蓝和红的构图》是治愈系的视觉盛宴;用理性和秩序构建具象与抽象的平衡。
「三原色」的简单结构,反映了对于「和谐」的独特理解,以及在失衡中找平衡的艺术理念。
84
达利《记忆的永恒》
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
Salvador Dali
1931
达利著名的超现实主义荒诞之作《记忆的永恒》,以袖珍面的技法,描绘了死寂般宁静的加泰罗尼亚海岸边,不可能在此环境中出现的物象。时间被强烈扭曲和静止,仿佛一切都被融化成了无意识的东西。
画作表现出「无意识的梦境与幻觉」,同时暗示了个人情感在物质世界挤压之下,迸发出的无法回避的力量。
85
爱德华 · 霍普《夜鹰》
Nighthawks
Edward Hopper
1942
作为美国现代艺术最具辨识度的作品之一,霍普描绘都市寂寥情绪的《夜鹰》,堪称20世纪经典图像。
深夜街角的餐厅,刺眼的明黄色灯光如刀锋般投下尖锐的影子。
孤绝的环境,疏离的神色,人造光线在简化形状上的传神运用,赋予画作戏剧般的舞台感,瞬间勘透孤寂、焦虑和冷漠的现代都市情绪。
86
乔治 · 莫兰迪《有绿盒子的静物》
Still life with Green box
Giorgio Morandi
1954
意大利形而上画派莫兰迪,专注于静物题材,《有绿盒子的静物》是其视觉艺术的精华表达。
画面设置成一条水平线,物品置于格栏般的结构中。
节制的色调,以及阴影的精微暗示,赋予了平凡之物以永恒的涵义。
莫兰迪以尽可能接近物品自身的表达方式,提供给观者对具象世界最基本状态的一瞥。
87
弗朗西斯 · 培根《绘画》
Paintings
Francis Bacon
1946
作为首个揭示痛苦和愤怒折磨的画家,培根用前所未有的血腥和冷酷笔触,揭示了战争带给人内心的扭曲和阴暗面。
早期作品《绘画》意义深远浓缩了缪斯7号混乱的工作室,撕裂的肢体、悬吊的肌腱、冰冷的仪器、杂乱的地板。
潜在的冲动元素与病态的甜美色彩并置,以登峰造极的雄健笔法,跻身表现主义大师之列。
88
阿希尔 · 高尔基《洋蓟的叶子是猫头鹰》
The Leaf Of The Artichoke
Arshile Gorky
1944
高尔基经常混合多种自然元素,来暗示人和自然重新建立的联系。
《洋蓟的叶子是猫头鹰》是其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的代表之作。
绘画从早先刻意的苦心经营转变,为直抒胸襟的自由挥洒,画面显得轻松而流畅。
高尔基两代美国艺术家指明了道路,他的成熟作品的绘画自发性,预示着抽象表现主义的到来,对美国和世界艺术的贡献难以估量。
89
安德鲁 · 怀斯《克里斯蒂娜的世界》
Chirstina's world
Andrew Wyeth
1948
作为美国艺术史上最知名和萦绕人心的作品之一,怀斯《克里斯蒂娜的世界》,描绘童年小儿麻痹不良于行的少女克里斯蒂娜,瘦骨如柴的手臂勉强支撑着身体,凝视着远方的家,充满了渴望和无力感。
画作弥漫着孤独、期待和隐隐的不安。通过这种生动的辛酸,表达生命中所有无能为力的悲哀,也成为人类脆弱状态的普遍象征。
90
曼 · 雷《阿丽娜和瓦尔古》
Aline et Valcour
Man Ray
1950
超现实主义者曼 · 雷,在弗洛伊德之前,就用艺术的方式勾勒出心理问题的轮廓。
萨德的小说中,阿丽娜和瓦尔古彼此相爱,但父亲阻止其结婚。
曼 · 雷画中阿丽娜的头颅着双眼,置于钟型罩内,暗示被断头台重创。
其父则如同躺着的人偶,面孔背对,呈现心理和生理绝对征服的状态。
曼 · 雷对某种人性的阴暗面做了雄辩的视觉批评。
91
卢西安 · 弗洛伊德《帕丁顿室内》
Interior at Paddington
Lucian Freud
1951
英国当代表现主义画家卢西安 · 弗洛伊德,偏爱畸形而病态的主题。用粗率的笔触和克制的用色,揭示出某种生命本质的色彩。
《帕丁顿室内》中男子身着雨衣静立屋中,奇怪的僵硬感和大尺寸的枯萎盆花呼应。
画框将所有元素囚禁其中,强调了幽闭恐惧的基调。无光泽颜料带来粉彩画的质感。
红地毯和灰蓝的基调对比,增添不安的气氛。
92
杰克逊 · 波洛克《蓝柱》
Blue Poles
Jackson Pollock
1952
美国艺术家杰克逊 · 波洛克以独创的「滴画」技法闻名。
巨大画布平铺地面,四周游走时,将颜料喷洒滴溅画布,同时综合使用多种材料,构图没有中心、结构无法辨认。以反复的无意识的动作画成复杂难辨、线条错乱的网,追求下意识的极端放纵的方法。
《蓝柱》标志了其绘画的全新浓烈度。
丰富的色彩也摆脱了此前略显拘束的调色,其富丽感令人叹为观止。
93
威廉 · 德 · 库宁《女性一》
Woman
Willem de Kooning
1975
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德 · 库宁,探索如何让具象元素在抽象构图中发挥潜力。
在关于女人的作品中感受最强烈。
画面由一系列不同厚度、重量和方向的扭曲线条组成,试图捕捉人物被社会和语言规范前的初始状态。
《女性一》由具象和抽象两个领域构成的特定张力塑造,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感染力。
94
贾斯培 · 琼斯《旗帜》
Flag
Jasper Johns
1955
贾斯培 · 琼斯偏爱理智和精准的方式,拆解抽象表现主义的修辞美学。
《旗帜》在美国国旗的基础上,通过对媒介的改动,用蜡质介质制造出厚重的表面,形成类似表现主义的风格。
打断了图像的意义功能,赋予旗帜这种漂浮之物某种坚实的物质性。
作为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反击和批判,成功的和一系列艺术前例妥协。
95
巴尔蒂斯《山》
The Mountain
Balthus
1955
在现代艺术激烈变革的时代,巴尔蒂斯却是一位具有古典主义情结的画家,善于从普通平凡的生活场景中揭示人的心理活动,建立起超自然情绪的心理绘画。
《山》平淡而诡黠的画面之下,笼罩着迷离的惆怅和莫名的思索,似乎刻意在心灵深处探询索隐。
深刻中溶入了诗意般的抒情气氛,无论是外表还是布局,都体现了很深的古典主义烙印。
96
马克 · 罗斯科《白色中心》
White Center
Mark Rothko
1950
马克 · 罗斯科专注哲学命题,深入生命本质,以完全抽象的色域绘画风格表达出的情绪本身,色块仿佛悬浮于背景之中,让人感受到宇宙和宗教。
《白色中心》以白色居中,夹着黄色、桃红和玫瑰紫。
极为精简的构图之上,色彩的感觉被无限放大,散发出具有象征意味奥妙的美感,引发强烈的心理共鸣和情感震撼。
97
大卫 · 霍克尼《泳池双人像》
Pool with Two Figures
David Hockney
1972
《艺术家肖像(泳池与双人像)》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图像,堪称霍克尼的巅峰之作。
画作融合了两个标志性题材——泳池和肖像,描绘了一名身穿西装的男性站在泳池边,望向水池中游泳者的场景。
两个人像分别采用不同的风格描绘,作为一件概念艺术,体现了理想化池畔风景的精髓,以及极其复杂的人际关系。
98
安迪 · 沃霍尔《玛丽莲 · 梦露》
Marilyn Monroe
Andy Warho
1956
美国波普艺术明星安迪 · 沃霍尔,擅长采取照相版丝网漏印技术,让画面如同印刷厂未完成的样张一般,这幅《玛丽莲 · 梦露》是最典型的代表作。
沃霍尔大规模复制流行明星梦露的图像,折射了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大众流行文化的思潮,同时对美国充满商业气息的社会,进行了善意的讽刺。
99
安塞尔姆 · 基弗《室内》
Interior
Anselm Kiefer
1981
安塞尔姆 · 基弗有力的描绘了德国第三帝国时期的文化,创作了很多新表现主义最具挑战性的画作。
《室内》的广阔空间依稀是政府大厅,漆黑浓重的色彩,边缘锐利的线条,粗粝的涂抹方式令气氛倍感压抑。
画作探讨了民族身份和权威机构间的博弈。
冷峻、脆弱的建筑全不带感情的,诉说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记忆中带着痛苦的过去,释放出强烈的情感能量。
100
彼得 · 多伊格《淹没》
Swamped
Peter Doig
1990
美国当代艺术家多伊格独创的迷人魅惑的景物作品,透过类似电影手法的构图和编排,流洩出深层潜意识中具有时空连续性的弦外之音,隐藏着象征意义和梦幻般的叙事性。
《淹没》融合居住旅游的记忆,创造出幻想、写实与抽象融合的画面。
特殊的构图视角与色感,表现出时间流逝的叙事张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