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尚贤章第三

不尚贤章第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此章安炉立鼎底说话。不尚贤,不礼有德之士,此是外说。内说不亲于外,而以惟知有内。外若尚贤,而民就有争竞之端;内若尚贤,而心就生人我之念。内外不尚贤,民争就息;我若不生者,争心无法可法。惟不尚治之,“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难得之货,是稀奇之物,人见即生贪心,岂不怀盗心?此外讲也。内讲是目内观,无着于物,我之贪心从何染物?故不为外欲盗,念就无物而生世之财物,人人爱底,一见即欲,不见不欲,人之心就不乱了。我无见,我就无欲,使我内观之心无驰于外,守惟精惟一,只知有道,而不知有欲。如此,是以圣人之治。苟能不争、不为盗,方能降伏其心,使猿马不外驰,不生欲。若是,才得虚其心;能虚心,只知饱食暖衣,除此之外,不生一点杂念,实我之腹,弱我争盗之志,强我体而守我鼎,养后天之药,以补我先天之灵,常常使我无知无欲,存一念于静中,故不敢为争为盗,以乱我之心,以作无为之道。若有为民,就有争有盗,有乱之心,从此而生。若以法度治他,在治之时,其争盗乱之心不敢起,过治之时,依旧复萌,惟为无为,不但争盗乱之心不起,而且不萌。若如是,不但民可治,而大道亦可以成矣。惟无为则无不治。痛也夫,养心之要,煌煌于章句之中,胡不勉勉而参求,外治民而内立鼎,以生坚固之心,遇火不避,遇水不回,立焚立溺,就死而不生退心。如此,方能造道,不辜负吾辈,讲五千言之秘要。

不尚贤章第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尚贤,则民耻於不若而至於争。贵难得之货,则民病於无有而至於盗。见可欲,则民患於不得而至於乱。虽然天下知三者之为息,而欲举而废之,则惑矣。圣人不然,未尝不用贤也,独不尚贤耳。未尝弃难得之货也,独不贵之耳。未尝去可欲也,独不见之耳。夫是以贤者用而民不争,难得之货可欲之事毕效於前,而盗贼祸乱不起,是不亦虚其心而不害腹之实,弱其志而不害骨之强也哉。今将举贤而尚之,宝货而贵之,街可欲以示之,则是心与腹皆实也。若举而废之,则是志与骨皆弱也。心与腹皆实,则民争;志与骨皆弱,则无以立矣。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不以三者街之,则民不知所慕,澹乎其无欲,虽有智者,无所用巧矣。

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即用三者之自然而不尚、不贵、不见,所谓为无为也。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注】此言世人竞有为之迹,尚名好利嗜欲之害,教君人者治之之方。以释上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之实效也。盖尚贤,好名也。名,争之端也。故曰争名于朝。若上不好名,则民自然不争。贵难得之货,好利也。利,盗之招也。若上不好利,则民自然不为盗。故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所以好名好利者,因见名利之可欲也,故动乱其心以争竞之。若在上者苟不见名利有可欲,则民亦各安其志,而心不乱矣。故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然利,假物也。人以隋珠为重宝,以之投雀,则飞而去之。色,妖态也。人以西施为美色,麋鹿则见而骤之。名,虚声也。人以崇高为贵名,许由则避而远之。食,爽味也。人以太牢为珍羞,海鸟则觞而悲之。是则财色名食,本无可欲。而人欲之者,盖由人心妄想思虑之过也。是以圣人之治,教人先断妄想思虑之心,此则拔本塞源,故曰虚其心。然后使民安饱自足,心无外慕,故曰实其腹。然而人心刚强好争者,盖因外物诱之,而起奔竞之志也。故小人鸡鸣而起,孳孳为利,君子鸡鸣而起,孳孳为名,此强志也。然民既安饱自足,而在上者则以清净自正。不可以声色货利外诱民心,则民自绝贪求,不起奔竞之志,其志自弱,故曰弱其志。民既无求,则使之以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自食其力,故曰强其骨。如此则常使民不识不知,而全不知声色货利之可欲,而自然无欲矣。故曰常使民无知无欲。纵然间有一二黠滑之徒,虽知功利之可欲,亦不敢有妄为攘夺之心矣,故曰使夫知者不敢为也。如上所言,乃不言之教,无为之事也。人君苟能体此而行以治天下,则天下无不治者矣。故结之曰,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文法极古,然察其微意,盖多述古。或述其行事,或述其文辞,似此为无为则无不治,乃述上古圣人之行事者。至若是谓等语,皆引古语以证今意,或以己意而释古语者。且其文法机轴,全在结句,是一篇主意。盖结句,即题目也。读者知此,则思过半矣。至其句法,有一字一句,二字一句,三字一句者极多。人不知此,都连牵读去,不但不得老子立言之妙。而亦不知文章之妙也。

(0)

相关推荐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道经·三章

    道经·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吴澄:尚谓尊崇之,贵谓宝重之,见犹示也.人之贤者,其名可尚上之,人苟尚之,则民皆欲趋其名而至于争矣.货之难得者,其利可贵 ...

  • 道德经-第三章 圣人之治

    第三章 圣人之治 不尚贤,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 ...

  • 苏辙注道德经述成·道经·不尚贤章第三

    道经·不尚贤章第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苏辙:尚贤,则民耻于不若而至于争.贵难得之货,则民病于无有而至于盗 ...

  • 道德经经典名句82句

    道德经经典名句82句

  • 卷二 诸侯章第三

    卷二 诸侯章第三 [疏]正义曰:次天子之贵者诸侯也.案<释诂>云:"公侯,君也."不曰诸公者,嫌涉天子三公也.故以其次称为诸侯,犹言诸国之君也.皇侃云:"以侯 ...

  • 空厂:《书画鸳鸯谱》一一章味三、张光夫妇辄提携方介堪

    名印人方介堪,"二弩精舍"赵叔孺入室弟子.渠与张光女史同乡,张光长方氏二十几岁,对渠多有提携. <方介堪与中国文化名人>(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有篇< ...

  • 《梁健续集:再启征程》第159章:三个姐妹

    第159章 三个姐妹 梁健说是"小憩",可一睡下去,却是真的睡着了.中途,严亮担心梁健会着凉,从随身携带的小行李箱中取出一条毛毯,给他轻轻盖上.严亮的这一动作,引发旁边一个女生奇异 ...

  • 梅兰芳回忆录第二部第四章第三次到上海(一)从上海到杭州

    从上海到杭州 "上面是我在民国四年的初春到民国五年的秋末,这十八个月中间的工作概况.那年的秋天,许少卿又来约我们南下表演.这次邀的角色,除了我跟凤二爷之外,演员方面加入姜妙香.姚玉芙二人.场 ...

  • 《荒草》第九章《三个人的死(中)》

    因为有着自己妹夫在这家医院工作,女人勉强同意不状告医院的事故.说实话,我无意去细细的查探这些恼人的该死的医患关系,其实这些纠纷说起来其实特别简单,就是人的死活. 我想说的是我的外祖父死了的事实.而经历 ...

  • 《孝经》诸侯章第三全文,翻译赏析

    [原文] 在上不骄,高而不包.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包,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译文] ...

  • 《素书》求人之志章第三全文,翻译赏析

    "求人之志章":求者,是觅求.寻找之意.其主旨是说欲成大业,须得其人,要得其人,先知其志向,故以"求人之志"为章名. 本章共列一十八条,总归八个方面.也就是将这 ...

  • 《文昌孝经》辨孝章第三全文,翻译赏析

    [原文] 真君曰:吾今阐教,以示大众.亲存不养,亲殁①不葬,亲祚②不延.无故溺女,无故杀儿.父母客亡,骸骨不收,为大不孝.养亲口体,未足为孝:养亲心志,方为至孝.生不能养,殁虽尽孝,未足为孝:生既能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