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方略看世界,乾坤圈里看乾坤:强弱,形也
伟人曾说:“不论是简单的运动形式,或复杂的运动形式,不论是客观现象,或思想现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着”。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亦即,矛盾具有普遍性。换句话来说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综合辩证、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规律作用于宇宙一切事物,如果因某种原因,暂时还没发现事物另一面的矛盾关系,那就是我们对“无”的探索和认知还不够深入,还存在那个一“无”所知的领域。
古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既然我们还有那么多一“无”所知的未知领域需要探索和发现,那我们就更应该在充分学好各种辩证法逻辑的基础上,再充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涉及综合辩证方略的真实案例,以宏扬古圣先贤的辩证方略和阴阳思维之道,进而古为今用。
强战:法曰:“能而示之不能。”
弱战:法曰:“强弱,形也。”
强战
【原文】
凡与敌战,若我众强,可伪示怯弱以诱之,敌必轻来与我战,吾以锐卒击之,其军必败。法曰:“能而示之不能。”①
【注释】
①能而示之不能:语出《孙子兵法·计篇》。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我军兵多力强,可以伪装成兵力怯弱以诱惑敌人,敌人必定轻率前来与我交战,我便乘机出动精锐部队攻击它,敌人就一定会被我打败。诚如兵法所说:“能够打时而伪装成不能打。”
《强战》旨在阐述在对敌作战中,如果我军兵力强大时,应当伪装成兵力弱小之状,以引诱敌人前来与我决战,我则以精锐部队实施突然袭击,就一定能打败敌人。本篇所引“能而示之不能”系《孙子兵法·计篇》中提出的用兵“诡道十二法”之一,实质是孙子“示形致敌”指导原则下用以隐蔽自己实力,调动敌人就范,集中优势兵力,实施突袭歼敌的一种手段。
李牧,赵之良将也
【经典案例赏析】
战国末期,赵国将领李牧常年驻守代郡、雁门郡边境地区防御匈奴。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置官吏,收取的租税全部送到他的府署,作为养兵的经费。每天宰杀几头牛供部队食用,训练士卒骑马射箭,小心地把守烽火台,多派间谍侦察敌情,给战士以优厚待遇,并规定说:“匈奴如果入侵边境进行抢掠时,大家应立即退入营垒坚守,倘若有人胆敢捕捉匈奴兵,一律处斩不赦。”因此,匈奴每次入侵抢掠,他的部队都退入营垒坚守,不同匈奴兵交战。像这样一连好多年,边境上没受什么伤亡和损失。但匈奴人却认为李牧这是胆怯,就连赵国边境上的士兵也认为自己的将军是胆小害怕。赵王因此而责备了李牧。但李牧依然如故不变。于是,赵王召回了李牧,另派他人取代李牧为将。新任将领到职一年多,每当匈奴兵来犯,他都命令部队出战,往往受挫失利,损失伤亡很多,致使边境地区无法耕种和放牧。于是,赵王又去请李牧出任边帅。李牧推称有病,闭门不出。赵王不得不强行起用李牧统率边兵。李牧说:“如果一定任用我,只有允许我像以前那样办法行事,我才敢接受任命。”赵王答应了。李牧于是到了边境,仍按原来的规约行事。匈奴兵来犯一无所获,但他们始终认为李牧胆怯不敢出战。守边士卒每天都得到赏赐,却不用他们打仗,因此,都请求愿与匈奴决一死战。李牧于是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挑选曾获重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会拉弓射箭的射手十万人,然后全部组织起来加以训练。又大纵牲畜,让人民满山遍野地放牧。匈奴见此情景,先是派遣小股兵力入侵,接战后李牧佯装不胜,故意丢弃几千人而退走。匈奴首领单于得此消息后,立即亲率大军入侵赵国边境。李牧布设很多奇阵,指挥赵军展开左右两翼包抄匈奴军,把他们打得大败,歼灭匈奴骑兵十余万人,单于仓皇远逃。此后十余年间,匈奴不敢再犯赵国边境。
弱战
【原文】
凡战①,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须多设旌旗,倍增火灶,示强于敌,使彼莫能测我众寡、强弱之势,则敌必不轻与我战,我可速去,则全军远害。法曰:“强弱,形也。”②
【注释】
①凡战:王本和汪本皆作“凡与敌战”。
②强弱,形也:语出《孙子兵法·势篇》。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处于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形势时,必须多设旗帜,加倍增筑锅灶,伪装成强大之势以迷惑敌人,使它无法摸清我军多少、强弱之实情,敌人就必定不敢轻易向我进攻,我便可以迅速撤离,使全军摆脱危险境地。诚如兵法所说:“兵力的强弱,是可以用‘示形’之法伪装的。”
《弱战》旨在阐述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对敌作战,要用“多设旌旗,倍增火灶”的办法,伪装成强大的样子,使敌人无法判断我军的虚实、强弱之势,因而也就不敢轻易同我交战。这样,我军就可安全撤退,远离危险。
虞诩增灶破羌
【经典案例赏析】
东汉安帝时期,地处西北的羌族举兵反叛,寇掠武都郡。临朝执政的邓太后以虞诩有将帅之才略,升任他为武都太守而令其率兵西行平叛。羌人首领率众数千人,阻截虞诩于陈仓、崤谷一带;虞诩立即命令部队停止前进。为了麻痹羌人,虞诩扬言他已上书皇帝请求援兵,只等援兵一到就进发。羌人听到这个消息后,便分兵到附近各县进行抢掠。虞诩乘其兵力分散的有利时机,率兵疾速西进,日夜兼程赶路,一昼夜行进二百里,并命令部队官兵每人各造两个锅灶,每天增灶一倍;羌兵见此情形而不敢逼近虞诩部队。有人问道:“孙膑围魏救赵时是采用逐日减灶之法欺骗魏军的,而您却是用的逐日增灶之法;兵法上讲一日行军不得超过三十里,以防不测,而今我们却走了二百多里。这是为什么?”虞诩回答说:“敌人兵多,我军人少;敌人见我军锅灶逐日增多,必定认为诸郡救兵来参战了,兵力增多而行军速度又快,敌人必然不敢追赶我们。孙膑是故意向敌人显现自己力量弱小,而我现在是向敌人伪示自己力量强大。(两者所用战法之不同),这是各自所处的态势不同的缘故。”
【阴阳之道、辩证方略看世界】
本篇援引《孙子兵法·势篇》的“强弱,形也”一语,原意是,军队的强大或者弱小,是由敌我双方实力对比的大小所显现的。但本篇这里则转意为,兵力的强弱,是可以用“示形”之法伪装的。军事实践的经验表明,战争不但是实力的较量,同时也是智慧的竞赛。所谓“世间万物皆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主战、客战亦是同理,虽然战场兵力辎重的强弱不能任由我们的喜好去选择,但在一定物质力量的基础上,要打败敌人,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指导的能动作用,综合辩证、因地制宜的合理利用战争的一切有利条件,在运谋斗智上胜敌一筹。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内容的“示形”方法,以达到欺骗敌人、迷惑敌人乃至战胜敌人之目的,这在中国古代战争中是经常被采用的一种有效战法。
带兵之道首在于阴阳兼治,统筹兼顾,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厚此薄彼,执于一端,终将首尾不能兼顾,前后不能统一,管理之要亦是如此。
此文为东方既白《一阴一阳之谓道,辩证方略看世界》内容节选,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