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坊,守护城市记忆的一条庙街
成都人有句话说:少不入蜀,老不出川。意思是:年少的时候不要入蜀,这样会磨灭斗志,年老的时候不要出川,蜀地悠闲的生活适宜养老。这话听起来有点夸张,可是来到文殊坊后,你就能真的感受到成都的悠闲乐趣。
文殊坊位于成都文殊院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它与西川千年古寺文殊院一墙之隔,文殊坊与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等“纯”历史文化旅游景点不同,它是以古建筑、古庙遗迹、民俗景观为核心的多功能都市旅游商业文化区。
文殊坊一带是古蜀王城所在地,刘备称帝时期,这里是成都的中心区,从唐宋到明清依然是文化和生活中心。民国初期,众多官宦、商贾居住于此,繁华程度更胜往昔。今天的文殊坊,传承的就是这一时期的街坊格局。
整个文殊坊街区都是典型的川西民居建筑,青砖黑瓦,雕梁画栋,朱红的大门,布满青苔的水缸,花团簇拥的门斗,坡屋顶房檐上的滴水瓦当,青石砌的地板,雕花的窗棂,黑色的楠木柱。
两进式院落,三围式院落以及四合院,构成了文殊坊川西民居建筑的文化符号,展现了老成都渐渐消亡的古街、老院、民宅、民俗、传统工艺和美食,充分体现老成都人文历史。
由于文殊坊与文殊院一墙之隔,也使得一开始文殊坊就被打造成佛禅文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餐饮美食、娱乐演艺、特色购物、古玩字画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街区,与宽窄巷子、太古里共同组成成都历史文化保护区。
只要来到文殊坊,整条街道就会毫不掩饰地呈现在你的眼前,这里游人熙熙攘攘,一派悠游自在的都市休闲生活景象。我想千年前和千年后,追求安静、祥和的生活梦想在人们心中永远不曾改变。
千年前,人们对文殊院的佛性膜拜,对禅文化的释然,选择了在此安居。千年后,人们为了把酒邀月、品茗听书、游憩休闲,回味悠悠时光,在暮鼓晨钟中拜佛参禅、修身养性,于是就有了文殊坊。
文殊坊展现的是老成都的人文风貌、民俗风情和休闲文化精髓,是成都市民怀旧寻古的地方。走在文殊坊,街区内张灯结彩,洋溢着浓浓的氛围,一些小店、茶馆游人如梭,美食一条街更是香气横溢,直让人流口水。
文殊坊尽显川西建筑文化、成都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和禅文化的魅力,充分展示了成都久负盛名的休闲文化特色,是代表成都文化的又一新名片,真是个去了还想再去的地方。
清末明初川西的民居建筑群,青瓦、白墙、木窗、雕花、垂柱、脊檩、彩画。行走间,我却专注着挑檐上的灯笼在寒风中飘摇。抬头眺望,那悬挂在挑檐上无数的灯笼,红得触目惊心。
置身这些古建筑群中,穿梭在嘈杂的人流间,望着这里的佛堂禅院、名豪住宅、建筑遗址、民俗老街,寻回那些曾经流逝的风情岁月,还有那些关于沧海桑田变迁追忆。
文殊坊记录了城市的繁华旧景,承载了城市的温暖记忆。然而往昔的繁华渐渐地被历史的风尘所湮没,今天这里悠长的街巷被注入了时尚的味道。老成都,慢生活,在时光中驻足,异彩纷呈。
在这里闲庭信步,龙抄手、钟水饺、赖汤圆、芙蓉豆花、麻辣鸡片、牛肉煎饼,反正眼花缭乱,好吃的数不胜数。看着熙来攘往的红男绿女,听着纷纷扰扰的嘈杂吆喝,闻着香飘四溢的各色美食,文殊坊竟是这样一般迷人的模样。
灯亮的时候,成都的夜色拉开了,文殊坊是这夜色里最热闹的地方。夜晚的文殊坊比白天更具魅力,华灯映衬下,让围绕着享有都市第一禅院的文殊院及其文殊坊有一种高雅的底蕴。
夜幕里的文殊坊要比白天热闹许多,很多店铺索性豁出了精神,派人在门口招揽生意,再配上门前高高悬挂的红灯笼,颇有一种闹洞房的架势,这与白天那淑女般的小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按理说夜晚应是最安静时候,可是恰恰相反,成都人的夜生活才临近高潮。得吃过了老火锅,品过了全兴酒才算是真的来过了成都。空气中一股麻辣的味道袭击了我的嗅觉,费了一点心思终于寻找到来源。
看着文殊坊的种种场景,不觉间配起了一句现学现卖的四川话:这日子过的硬是安逸哟。文殊坊就像是一场梦一样,让人觉得那是海市蜃楼,亦真亦幻。
现在的大都市,既有现代社会的繁华,也有旧时生活的宁静,有快节奏,也有慢生活。而生活在这都市的人们,在小小的巷子里转换着不同的角色,享受着属于他们的慢生活。
文殊坊,成都的“庙街”,青砖古瓦的宅院依旧是当年那份小家碧玉的模样,透露出玲珑的秀气。我似乎觉得这里的生活太安逸了,安逸的慢节奏会将我这种贪图享受的人腐蚀的连骨头渣子都不会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