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嗲!上海市中心这座大学“高颜值”亮相!绝美老建筑群,今后逛着滨河步道就能打卡

在中山公园“后门”,万航渡路以北
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
仿佛一座半岛
吸引着众人的目光
这里曾走出过众多名人
华东政法大学成立于1952年,其校内现有建筑最早于1869年投入使用,最晚也是1948年投入使用的。溯及前身,华政在圣约翰大学旧址上,由原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吴大学、厦门大学、沪江大学、安徽大学等9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等合并组建而来。
1879年圣约翰书院成立,1905年改名为圣约翰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现代高等教会学府、当时上海乃至全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也是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教会学校,顾维钧、宋子文、荣毅仁、邹韬奋、吴肇光、孙学悟、林语堂、张爱玲、贝聿铭等知名校友都从这里走出。
这里有绝美的老建筑群
中西合璧、风格独特
至1952年,在全国院系大调整中,学校各系被拆分并入沪上多所高校,其中政治系并入当时的华东政法学院。这处约大老校园里,建筑中西合璧、风格独特,被称为“约翰式中国高等学府建筑群”。2019年,华政长宁校区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多栋经典风格的建筑,除图书馆外,均为文保建筑。
这里,苏州河沿线的近1公里
更被称为长宁苏州河城市项链
十颗“珍珠”中最璀璨的一颗
好消息来了
我们即将拥有
和这座知名学府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在实现滨河步道贯通基础上,今年起,华政校园整体风貌作为苏州河沿线景观的一部分,正着力打造“思孟园”“格致园”“倚竹院”“华政桥”“桃李园”“东风角”“文化廊”“法剧场”“银杏院”和“海棠园”10个景观节点,以沿岸的慢行绿道为连线加以串联,让这所政法名校的校园空间成为苏河之畔多元开放共享和追寻红色印迹的公共空间,进一步服务社会公众。
目前,华政段滨河空间“一带十点”中,“思孟园”“格致园”两个节点在6月底前完工。考虑到当下疫情防控形势,以及暑期校园防疫和安全管理,正在细化开放方案的时间点。
全部“一带十点”
计划于9月底前完工并适时开放
新风景线的背后
少不了各种付出
全新景观:历史与当下交融
宽阔的缓坡草坪,自校园内向苏州河岸线绵延而去,一头是具有百年历史的韬奋楼,纪念1921年从这里毕业的邹韬奋,一头是苏州河沿岸怡人的垂柳和精巧“做旧”后的大理石步道,再次来到苏州河紧邻华政长宁校区的滨河空间,开阔、敞亮和自然清新之感,是记者最大的感触。
位于校园与周边居民区交界处的“思孟园”,是苏州河华政段滨河空间的起点,为了纪念校园内曾为学生宿舍的43号楼“思孟堂”。让这栋古朴建筑颇具“仪式感”并真正成为景观的,是设计方专门在建筑门前树立起的一座鲜花廊架。根据四季气候的变换,这里会有各色鲜花、绿植缠绕,成为迎接人们进入苏州河华政段900米岸线的一扇绚丽大门。
思孟园
一旁的格致楼是华政校园中的“明星楼”,此前已经完成了建筑的保护性修缮。除了与思孟堂共享鲜花廊架和门前苍翠的草坪、宽阔的步道,格致楼前的步道上还能发现一枚铜质铭牌,方向直指小楼本身,像是在静静地提示着来往行人,这里保存着上海城市的“活化石”与建筑“家底”,不妨停下来欣赏一下来自百年前的“凝固的乐章”。
2019年,苏州河长宁段华政校园的滨河空间曾经历第一次贯通开放,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沿河的校园历史建筑群仍被各种灌木丛、围栏、构筑物遮挡。不仅丰富的历史风貌无法显现,沿河岸线也稍显局促。
眼下,“2.0版”的华政滨河岸线,除了已经建成的“思孟园”“格致园”两处景观,一旁位于校园腹地的韬奋楼也展露新颜。一片单边最长达25米的草坡,将人们的视野由河岸延伸至古老的校园空间。这片已经伫立在苏州河畔百余年的历史建筑群,正在这次来之不易的贯通与拓宽中,与今天的人们重新建立连接。
更新后的格致楼与韬奋楼前滨河空间   舒抒 摄
更新前,这一空间滨河步道宽度不足2米
步道拓宽:每一厘米都来之不易
2019年夏,记者曾来到苏州河华政段的沿河步道,当时步道只能容纳两人并行,最窄处只有1.5米,最宽处也不过2米。两人相向时经常需要侧身而过的沿河空间,令人对这段滨河步道的提升充满期待。
长宁区建管委交通管理科负责人陈慧,具体负责着整个苏州河长宁段11.2公里的贯通施工。说起华政段的900米岸线,沿河的每一幢历史建筑,甚至每一栋违章搭建、每一棵曾经“挡道”而需要调整的柳树,她都如数家珍。
有序地开放这段难得的滨河空间,展现上海独特的历史风貌,是华政校方和长宁区共同的目标,更是老百姓的殷切期盼。
今年4月底,在完成了华政段“一带十点”的设计后,长宁区与华东政法大学第一时间组建了一支工作专班,聚焦苏州河华政段的滨水景观提升,还在苏州河畔的施工现场设立了指挥部。记者每次跟随陈慧来到河岸边时,沿途抬着大理石、景观盆栽、施工材料的建设者们见到她和长宁区建管委的工作人员,都会第一时间打招呼,大家熟悉得仿佛一家人。
今年6月,施工期间的苏州河华政段。  舒抒 摄
时间紧、任务重、期待值高,是华政段“一带十点”最突出的特色。但学校紧邻居民区,校园本身也需要维护日常的教学秩序,嘈杂的施工机器显然会对宁静的校园和居民区生活产生影响。
为此,施工方在华政段施工时,无论是开挖、回土,还是运输、铺设路面,都没有采用大型机械设备,转而采取最“原始”,但在这里却是最“高效低风险”的人工作战策略,一砖一瓦、一树一木均由建设者们手工完成,这才有了沿河900米无处不在的“搬运工”和“推车人”的身影。
但也正是这份来自建设者的贴心与努力,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期末大考,居民们度过了“黄梅天”迎来了盛夏。而今,踏上苏州河华政段的滨河步道,平均宽度达3米的道路空间让人能够轻松自在地奔跑、漫步,推婴儿车的居民也能放心来此散步。
景观提升后的滨河步道   舒抒 摄
扇形路面:敬畏城市“家底”
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因其中西合璧的校园建筑群而时常被人们提起,校园内的怀施堂、思颜堂、思孟堂、科学馆、西门堂等建筑,均有着各自深厚的历史积淀。
在苏州河贯通工程正式启动前,华政方面曾于2017年对校园内陆标性的格致楼进行历时10个月的修缮,这也是“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群”中,首例完全按照文物保护法“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进行修缮的建筑。
紧邻格致楼的韬奋楼,还曾是这一修缮过程的一处重要参照标准。初始设计中,格致楼外廊窗下的护栏原计划采用墙体砌筑工艺,但经文保专家评估,最终参照了韬奋楼的木质护栏,从而恢复了格致楼昔日的实木护栏。
类似这样精雕细琢的修缮工艺,在华政校园的历史建筑中随处可见。这让苏州河华政段景观提升项目的设计负责人薛鸣华感到,肩上的“使命不一般”。这份不同于以往的认识,在最终呈现的华政段滨河景观中也有鲜明展现。
横截面采用水磨石工艺、纵立面采用水刷石工艺的防汛墙,质感显著提升。  舒抒 摄
“你看现在防汛墙的横截面,用的是历保建筑修缮时才会使用的水磨石工艺,而在这里,900多米的防汛墙用的都是这一工艺。” 薛鸣华说。记者曾采访过不少优秀历史建筑的修缮,而无论是武康大楼还是淮海大楼,成片的水磨石工艺,尤其要用于一个新建项目,实属难得。
薛鸣华告诉记者,华政校园内的建筑细部都很有特点,大部分由西洋风格与传统中国建筑的屋顶飞檐、挑檐相结合。西洋的砖石结构利于建筑保存,中式的飞檐、挑檐则利于排水,并且富于观赏性。“这里是海派建筑在国内成片展现的一座天然'博物馆’,更是展现上海历史风貌特色的地标。”
于是,全新提升后的华政段滨河步道,采用的是厚度达到10厘米的大理石拼贴砖,每一片扇形的纹路均由工人一块、一块打磨,并手工拼贴而成,总计有2000人次参与了这8万块大理石砖的铺设。

拼贴扇形花纹路面的大理石砖。  舒抒 摄

记者还了解到,由于施工期间正值上海的梅雨季,为了保证拼贴好的路面不会因雨水冲刷而受影响,现场专门搭建了数百米长的遮雨棚,在不到30天的紧张施工中,高品质地完成了步道铺设。
至于为何路面要采用稍显复杂甚至费力的扇形纹路?“因为要与沿河历史建筑扇形的窗框纹路相呼应,这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城市文脉的敬畏。”薛鸣华说。
源自百年前“圣约翰大学”的历史建筑群
与今日的苏河美景相融
苏州河华政段
即将成为上海“一江一河”中
又一段独具特色的滨水岸线
你期待吗?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徐瑞哲 舒抒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