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凡瓷板画的时代发展 展现价值地位
王大凡用笔用线非常的遒劲,似传统线描法中的高古游丝描、铁线描一类。多是中锋用笔,真挚、扎实、圆润,规矩分外,有装饰味,这是王大凡与王琦用笔画人物画的最 大区别。而仿照品勾线难学其骨,少圆润劲拔之神韵,有的中、侧锋并用,茫无头绪。
王大凡(1 888—1 961),名堃,号希平居士,又号黟山樵子,斋名希平草庐。祖籍山西省太原市,祖上因避战乱,后移居安徽省黟县,其本人出生于江西省波阳县皇岗村祖上经商教书。由于战乱,父亲王家耀生意失利,靠母亲吕玉翠做粑维持生计。王大凡儿时读私塾3年,13岁前曾学徒理发,1901年随父母到景德镇投靠姐姐开的“红店”,与哥哥王大屏在姐姐的“红店”学艺。三年学徒期满,王大凡在姐姐的店里独立画瓷。此时,他姐姐用高薪聘请当时著 名的洪宪瓷画家、浅绛彩画家汪晓棠来店绘瓷,为王大凡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汪晓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瓷上文人画”的代表人物,他的仕女画尤为著 名。汪晓棠早年在杭州以绘纸扇扇面画为生,书法受清代“二王”影响,绘画与费晓楼、沙山春、钱慧安一脉相承。汪晓棠比王大凡只大3岁, 因此容易沟通,俩人由友谊发展到师徒。汪晓棠不仅教王大凡的绘画,而且还教他诗词歌赋。在汪晓棠的引导下,王大凡刻苦钻研且崭露头角。1915年,王大凡与王琦、潘勾宇、汪晓棠、周小松、汪野亭等人的作品由江西瓷业公司、景德镇商会推荐,送巴拿马博览会参展。王大凡的《富贵寿考》粉彩瓷板画,荣获巴拿马博览会金质奖章,是当时惟一的金 牌得主。
王大凡擅长陶瓷人物画,兼写山水、花鸟。他的画风古朴,用笔细腻,构思严谨、气势洒脱。特别是他能巧妙地把中国画中的“意兴”与陶瓷绘画有机结合起来,作品画风纯正、端庄。王大凡的瓷板画特别是大面积瓷板绘画后烧结成功率极低,福寿康宁瓷板画也是大面积瓷板烧结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而且永保持原有风貌不变。
王大凡凭借自己的画风、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人文情感和人格的魅力作为他的艺术底蕴,使其作品俊雅飘 逸、超凡脱俗的画风尽展无遗。其作品无论大小,均遵循构图严谨、设色淡雅、用笔考究的原则,画面庄重典雅,给人以清丽而甜美的艺术感受。其作品不管是大件还是小件,可以说都充满了“文人画”的意趣美、意境美和形式美;其笔下的人物,充满了人性、人情味、有血有肉的人。王大凡是珠山八友中的最杰出代表,比同时期的杨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10月20日下午,作为景德镇瓷博会的配套活动,2015中国景德镇国际艺术陶瓷拍卖会在紫晶宾馆举行。参加拍卖的展品共有280件,由“珠山八友”之一王大凡创作的粉彩瓷板《四爱图》以75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落槌,成为本场拍卖的标王。
在艺术品市场上,王大凡瓷板画作品十分抢手。尤其是步入21世纪后,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成为了收藏家竞购的热门藏品,成为拍场上亮眼的明星之一。而其中王大凡的作品更是备受海内外藏家的追捧。2011王大凡的瓷板画粉彩“福寿无疆”,经过买家多轮竞价,最终被一个买家以920万的价位收入囊中。同年,嘉德春季拍卖会上,王大凡的粉彩瓷板画《禹王治水图》以920万元创个人成 交纪录。
1922年,王大凡参与“瓷业美术研究社”。l924年,研究社惨遭军阀掠夺离散;不久,年仅39岁的汪晓棠撒手人寰。王大凡痛失恩师后,没有消沉,而是持续发奋、勤练技艺、博学多才,由此奠定了他在景德镇瓷艺界的位置。1901年到1940年的39年间,通过不断学习,探索,王大凡的陶瓷艺术,完成了从古彩、图画到传统文人画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