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事儿丨王春玲:依稀多少西瓜事儿

前些日子出去旅游,一起拍照的时候,导游问:“西瓜甜不甜?”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甜!”一张张灿烂的笑脸瞬间定格了。不知什么时候,西瓜取代茄子,有了这样的作用。

那个导游也就二十多岁,在她们的眼里,西瓜是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寻常水果,但对于四十岁以上的那代人,尤其是在乡村长大的人,对于西瓜应该有更多的感情和记忆。

夏天是很多瓜果上市的季节,但我们小时候吃的最多的是脆瓜,西瓜是奢侈品,很少能吃到的。

每年到了西瓜大量上市的时候,爷爷就到集上买一个,然后用刀切开,每人分一块儿,那时候我们是很大的家庭,每人也只能分到一块儿。

记忆里,夏天吃西瓜的日子就像个重要的节日一样,我们一天天地盼望着,等吃过了,就只能等到明年了,那时候,没有大棚,吃什么东西都是要按照节令的。

小时候,我们家每年只能吃一次西瓜,但我们胡同里的邻居卫东家一年能吃好几次,因为卫东的父亲在县城里当工人,周末回家的时候常常买些时鲜的瓜果回来。

更令孩子们羡慕的是卫东可以戴西瓜皮帽子,他家有时候吃西瓜不是切成块儿,而是一切两半,用勺子挖着吃,吃完了就有了西瓜皮帽子,卫东就带着瓜皮帽,拿着木头做的手枪,领着一群小伙伴冲锋陷阵,威风凛凛,不知被身后多少小伙伴羡慕妒忌恨呢!

等到每家都分到了责任田后,我家和村里很多人家一起开始种西瓜,那年我上小学五年级,完整地见证了西瓜的成长,也有了在瓜棚看瓜的经历。

西瓜成熟的时候,父亲赶着牛车到周围的村里去卖,我也跟着,负责帮忙算账,那个暑假之后我的数学运算速度突飞猛进,跟着父亲卖西瓜,也是我至今唯一的走乡串户的经历。

等上了中学,在课本上学到鲁迅的小说《故乡》,里面有一段闰土月下看瓜的描写,无需老师的讲解,少年、瓜田、明月和夜色都鲜活在眼前了。

说起西瓜,就不能不说西瓜皮做的菜,特别是不太熟的西瓜,吃完后就留下很厚的皮,母亲就把外面的硬皮去掉,切成片,用辣椒炒,或者是和西红柿一起炒,那时倒不懂什么营养价值,母亲是节俭惯了的人,只是不舍得扔掉。

炒西瓜皮的味道应该还是不错的,不过我们种西瓜那年吃得太多了,等拔了瓜蔓之后,那些没成熟的小西瓜也这样炒着吃,最后一看炒西瓜(皮)就反胃,用我们老家的话说是“吃伤了”。

现在电视上的美食节目还有介绍如何吃西瓜皮的,据说还对人体有很多裨益,但我一次也没再尝试过。

慢慢的,西瓜越来越寻常,人们一年四季都能吃到西瓜了,但对于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来说,和西瓜有关的记忆却越来越稀薄,我和儿子说起以前我们吃西瓜、种西瓜、卖西瓜的事,他仿佛在听一个遥远的传说。

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属于他们的快乐和烦恼,对于以前的事,他只需知道,无需重复,儿子不解西瓜事,他的生活依然是缤纷灿烂的。

(已载7月8日《德州晚报》)

■作者:王春玲  ■编辑:王晓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