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投降后给了邓艾一账簿,才明白诸葛亮就算不死,也救不了蜀汉
三国后期,随着诸葛亮病死五丈原,蜀国集团积弊日显,庸主刘禅失却一众老臣羽翼,终犯了“亲小人,远贤臣”之病,逼的汉军主帅姜维拥军沓中屯田避祸,远离汉中。姜维前有改拒敌于国门之外国防策略,收缩防线,无异于自弃险要,自拆樊篱。后奏请加强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之防务,却被黄皓压下不题。让司马昭,钟会有机可乘,大军轻松过了阳平关,与姜维对峙于剑阁。又被邓艾轻军过阴平,在绵竹大败诸葛瞻,进逼成都,刘禅不思固守城池,待军回援,乃举国投降。姜维恨叹:“臣等当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刘禅降后曾送文薄与艾
刘禅降后曾送文薄与艾:“共户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官吏四万,仓粮四十万余……”比起魏国之百万雄师,蜀国羸弱至斯,无怪乎刘禅投降的姜维猝不及防,连邓艾都有点出乎意料。三国之中,蜀国最弱,却让魏国最为头疼,盖蜀国以一州之地,行积极进攻之势的不断北伐,虽互有胜负,但魏军始终被钳制于秦岭一带,不得寸进。诸葛亮在北伐时,两篇《出师表》就言明其战略意图,“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惟坐以待亡,孰与伐之。”
战争为政治之延续,益州积弊,内部矛盾重重,蜀国弱小,偏安一隅只是坐以待毙,不如北上伐魏,于战争中消耗蚕食对手,壮大自己。第一次北伐,趁敌不备,前期势如破竹,一度占据南安,安定,天水三郡,诸葛亮因马谡失街亭,错失良机,其战果是仅得魏国西县千余户百姓充盈蜀汉人口。第三次北伐,地武都,阴平两郡。第四次北伐,大败司马懿,粮尽退兵。诸葛亮谨小慎微,五次北伐虽未取得极大战果,但都是耗敌倍之于己,并未对蜀国国力造成影响。及至姜维十一次北伐,虽都是行之以以攻为守之举,然姜维军事谋略更偏向兵行险招,所以姜维取得了谋葛亮也没做到的破河关,临洮和洮西大捷,也有段谷之大败。
总而言之姜维之北伐胜多败少,对蜀汉政权的延续也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蜀汉人口问题,却是蜀国之痛,所以不管是诸葛亮还是姜维撤军,如果有可能,都会带上攻占之地的百姓回蜀,以充盈人口。魏国拥有九州之地,底蕴深厚,又以逸待劳,蜀国数年北伐取得的局部战场上的胜利,无法演变为整体优势。段谷一次大败,姜维来自朝庭和部下的压力倍增,连年征战,势必劳民伤财,国库空虚,刘禅不堪其累,姜维被多方指责黩武穷兵,乃至军困民疲。
姜维不像诸葛亮军政一把抓,被多方挚肘,最后一次北伐后甚至不敢回成都,屯田于沓中避祸。被司马昭瞧出端倪:“今绊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蜀所恃赖,唯维而已”。果然,虽钟会十几万大军被姜维阻于剑阁,后院成都却失了火。蜀国之灭,乃大势所趋,后主刘禅无先主之雄图,降后之丑态百出,其乐不思蜀之言,司马昭叹其无情,更视之为断脊之犬,就算诸葛亮不死,也扶不了此等阿斗,救不了蜀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