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极限之上,弹出充分的说服力

张昊辰

文 | 张可驹

7月1日,张昊辰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独奏会可说是向自己提出最高挑战。上半场是舒伯特的作品,以《c小调小快板》(D.915)开场,之后是《G大调奏鸣曲》(D.894),下半场是李斯特的《12首超技练习曲》。对钢琴文献稍有了解的人,不难明白这种安排,几乎已将一位钢琴家的技巧和修养考验到无死角的地步。而即便有充分的预期,本次演出还是让我吃了一惊。

表现舒伯特的作品,张昊辰的声音控制很精美。他在钢琴朴素的本色音质中提炼出细致的层次,但更为关键之处,在于那种清晰。弹琴其实是“手脚并用”的艺术,触键是核心,但给人留下第一印象的,很多在于踏板的用法。张昊辰对指触和踏板两部分的效果,都有很细致的构思,每一音符的分量饱满,不刻意推高力度,却能将音色和质感都作出良好的传送。其实,也只有做到了如此每一音符扎实、细致的速度变化才能真正自如、有把握。钢琴家在D.915中弹出若有所思的气质,这种思绪,正是通过坚实触键所支撑的Ruabto来呈现。

《G大调奏鸣曲》中,张昊辰解决第一乐章演绎难关的手法展现了非凡的智慧,那种对于音乐内在动力性的探寻,深入作品的方方面面。张昊辰的演奏中看似自发的变化,都有结构、文理层面的基础。Rubato绝非“这里快些,以示激动”的浅层次,而是将音符时值的细微变化,都对应了结构层面的考量:或提示潜在的推动力,或强化乐句的筋骨。可从另一角度,当你依照原作的结构脉络,或演绎的传统来审视他的演奏,又会发现处处有新意,太多的处理是我们未曾听过的。为何他的演奏特别可贵?就是因为其说服力。真正有说服力的诠释,演奏者本人必须对他的见解有深刻的自信。这种自信,又必须是他对于作品的内在逻辑,以及自己的演绎观点,都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方才能够彰显的。

张昊辰的演奏可称道之处很多,但要说“中心思想”,在我看来就是这种说服力。当然,技巧为音乐服务的例子也令人陶醉,尤为突出的,是音色的把握与声部的揭示。他拥有非凡的手指技巧,除了自如地塑造旋律的进行,也能有深度地呈现声部。张昊辰并非单纯将声部弹清楚,而是真正弹出一种坚实(线条有内劲)和透彻(分部明晰,层次微妙),同时通过音响赋予其更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强烈的音乐表现力。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第一乐章的副题,钢琴家在此展现了精美音响与分部效果。他将呈示部反复演奏时,也将这部分弹出不同的情境。这是技巧与修养、理智与情感浑然一体的演奏。

面对李斯特的超技练习曲,张昊辰同样弹出充分的说服力。作曲家在这里,对于种种技巧有很明确,也相当无情的要求。张昊辰的演绎思路则很直白——对于李斯特所要求的东西,不会削弱其难度,相反要做出强化。

譬如,前奏曲性质的第一首,作曲家写下华丽而略带即兴色彩的跑动,张昊辰弹出爆发性的张力,以触键的实在为基础,将跑句表现为间不容发的高度紧张。第二首中,混合双手交叉的快速断奏,钢琴家就是要在“断”得利落的基础上,在高速中弹出决绝的紧张度——既然作品如此要求,就直白地做到底。张昊辰面对超技练习曲层出不穷的技巧难关,仍以坚强的节奏推进横扫一切,这不光是品味的问题,也是实实在在的技巧。甚至在特别考验弱奏效果的《鬼火》中,钢琴家也在保证触键品质与双音整齐的前提下,弹出高度的张力。须知,保持弱奏的力度、质感不“破”,同时弹出那种紧张度,这对于控制力的考验可比在ff中狂扫要高出太多了。在《追雪》中,张昊辰在作品开头弹出充满诗意的歌唱音质,令人难忘。而当作品临近尾声,他召唤出磅礴的琶音乐句时,力度表现与指力控制的均匀度,同样让人吃惊。

然而更让人吃惊的,无疑《追雪》的完成度。单首超技练习曲已经很难,12首连弹,难度不是相加,而是相乘。再考虑上半场,整体的艰难就是平方数了。可直到最后,张昊辰还是能全以音乐性和完成度来说服听者,而非单纯让人敬佩他的努力。这样,钢琴家弹超技练习曲全集的目的显然是达到了——确实弹出了当今舞台上的超技,同时音乐性和品味始终未被忽略。果敢的速度与坚定的节奏,可说是这次演奏绝对的核心,但钢琴家并不会削足适履。处理几首特别要求呈现宏大音乐景观的作品时,张昊辰将整体的速度和线条都放宽了些,但在细节表现,尤其是种种Rubato所调整的节奏感与声部咬合当中,还是将那种紧张度一以贯之。《英雄》和《狩猎》是最典型的。乍听之下,那样的高能,配合高度的戏剧化,效果也挺直接。

处理略重抒情气质的作品,张昊辰弹出有品味的歌唱句法,紧凑的节奏再次成为核心。他通过演奏来说明:稳固而非夸张的节奏,才是建立品格的基础,把握这个基础,歌唱音质与抒情线条才真有用武之地。《风景》与《回忆》两首,非常集中地表现出这种美学价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