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真什么都懂点,然并卵!
一
2009年底,整座北京城都被一场恐慌笼罩着,房价像坐上火箭,蹭蹭蹭往上窜,掏光了所有积蓄,借遍了所有好意思张嘴的人,付完首付后,余额不足2000块。
那是段疯狂到不需要理智的日子。
签完合同的第二个月,我们永远失去了在帝都的购房资格。
同事说,她悔青了肠子。05年开盘就入手的别墅,被她原价退给了开发商,还赔上一笔不少的定金。
5年后,眼睁睁看着当年的楼盘翻了几番,而自己只有羡慕的份儿。
那时候,大家都在谈房子,有的说会崩盘,有的说会接着涨。
而用来支撑大家结论的证据大都没有什么新意,更没有人真正懂楼市。
大家都是半瓶子摇晃的时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白了不过是茶余饭后的闲聊。
买到的算走了狗屎运,捂着口袋不出手的也不算脑袋里进了屎。
接下来的几年,房市起起伏伏几个轮番,即便在帝都,身边也鲜有因为房子大富大贵的。除了少数长期持有不打算出手的。
前些日子,听了一档房产类节目。
分享嘉宾是一85后,号称是炒房界“凤变冰”流派的鼻祖似人物。(科普下:凤变冰就是凤姐变成范冰冰的意思)
她的主要市场在上海,均年看房量在200多套,所以对魔都各区域的各类楼盘了如指掌。去年,接盘了几套老破小,找了专业的装修设计师,按低配,高配的标准把房子装修一新,然后专业培训各路中介,找各种托,几套房子转手下来,1000万到手,还不算尚未挂牌出售,压箱底的房子。
一个小时的分享,除了专业,专业,还是专业! 一堂课下来,你我这闲杂人等果断被秒成渣。
这他妈才是房市啊,那么一瞬间,既懵逼,又明白。
二
无论你承认还是不承认,这个分工越来越细的社会,显而易见地越来越偏好专业选手。
专业的操盘手,专业的设计师,专业的律师,专业的老师,专业的家政,专业的理发师,专业的写手,一眼望过去,各行各业的顶级人物,或者成功人士,在自己涉猎的范围内绝对领先、全面、深入、多维而执着。
因为专业,所以不可替代;因为不可替代,所以无与伦比。
比如,李笑来。
前些日子,年费199,订阅量超过12万人次的《迈向财富自由》专栏开始讨论一个专题"你落后了吗?"
看到这个问题的第一时间,很多读者都不觉得,或者发现自己哪里落后了。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么多人,落不落后就看比较的范围多大了。
所以,大多数人都沾沾自喜,觉得自己远在平均数之上。
鲜有人想到维度,或者说是单一维度。
比如说,自媒体这个维度,除了网络第一红人,第二红人等耳能娴熟的大红大紫之外,大部分人在这场内容创业的时代里分不到一杯羹。
1%的顶级公号吸引了近90%的粉丝。在这个层面,1%之外的人就是落后者,残酷却合理。
三
早晨起床,读到一篇文章《毕业五年,工资5000,都怨老板太抠门》。
女主的经历像极了我,也像极了很多人。
985大学毕业后,女主校招进了外企,起薪每月3000,五年后的今天,老板开恩加了两次薪水,税后不到5000。
女主和同学逛街,抱怨春装太贵,店家太黑,还不如直接抢钱。
五年来,女主的职位不曾变动,一直是财务部的小出纳,日复一日做着内容大抵雷同的工作,不忙也不闲。
唯一令她不爽的就是老板太抠门,五年来只加两次薪,搞得她连星巴克都不敢去。
“你们公司校招现在薪水多少?” 同学问她。
“还是3000!”
“新的员工入职多久可以达到你的水平?”
“我这工作哪有什么技术含量,一个月够了!”
“那你的老板为啥留着一个5000的你?”
听完同学的问题,女主第一次觉得那个抠门的老板,自己得感恩戴德才对。
就像当年的西家,很多办公室工龄超过20年的女人一抓一大把。
同样的工作量,同样的工作内容,那些永久性员工的薪水是新入职员工的几倍之多。
那个时候,女人们闲的无聊,大部分时间花来做千篇一律的工作,或者聚在一起各种撕逼,各种胡扯蛋。
现在想想,自己怎么可以那么臭不要脸,竟然和一帮老女人一样,一边底气十足的抱怨西家抠门,一边叫嚣:“开我啊!”
除了时间足够长,攥在自己手里的牌要多烂有多烂,可惜自己浑然不知。
庆幸地,西家足够仁慈。
所以,有机会在职的时候假装人模狗样,离职的时候貌似弃暗投明。
只是,你前脚迈出西家大院,后脚一大把的新鲜血液等着前赴后继。
比你年轻,比你热情,关键还比你便宜。
仔细想来,华为34岁退休也并不毫无道理。
公司为毛花大钱养着一个原本便宜的你?
四
有人说,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专家,这个需要天赋,更需要机缘。
所以,大家开始喜欢一个特文艺的身份“斜杠青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这个词成为了一种时尚,也成为了一种成功的标志。
所以,很多人开始玩跨界。
上班的开始码字,做传统生意的开始炒股,当老师的开始做保险,做保险的开始做微商,好像,一个人不身兼数职就被时代抛弃一样。
大家都忙着尝试不同的领域,寄期望多捞一笔意外之财。
就像李笑来老师提到的多维度竞争一样,我们很多人,这也会点,那也懂点,说来滔滔不绝,做起来却举步维艰。
就像做生意,很多人貌似很懂市场,洞悉需求,当然也从各种平台和大佬级人物那里听来了一些个说法。所以,给他人提意见的时候,活脱脱一个专家学者。
自己创业的时候却无从下手,或者鲜有斩获。
而等我们一次次刷新了自己的元认知能力的时候,才发现,原来那些真正的斜杠青年根本就是一个领域或者两个领域的牛逼大咖。
在他们斜杠的地方,他们的斜杠不止长,还特么硬。
而,我们这些行行都入门,业业不精通的家伙,注定哪天就落后到尘埃里,没了踪影。
有人说,我明明什么都懂点,至少在平均线以上。
呵呵,然并卵!
聆书轩之生而有道
∣禾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