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我们冤枉教育部了:炸群的“阳刚之气”,男娃女娃都要有

▲这是阿呆爸育儿的第308篇原创
文 | 阿呆爸
教育部说要培养孩子的“阳刚之气”。
这件事在家长群里炸了好几天了。
聊聊我的想法吧,三点:首先,教育部挺冤;其次,带孩子多参加体育运动,好处大;第三,我不喜欢那些“女里女气”“不男不女”的小鲜肉。
下面分别说一说。
1
教育部的答复,被带节奏了
首先要说,这件事教育部挺冤的。
我看到很多媒体(尤其是自媒体)在报道“阳刚之气”的时候,都说是教育部出台了新规定,要多让男孩子参加体育运动,防止男生男不男女不女,等等。
但实际上,我去仔细看了教育部的相关文件。这个所谓的“新规定”是对一个政协委员提案的答复,最多只能算是提倡,绝对算不上是那种各地必须遵守执行的政策性文件。
最重要的是,答复里的“阳刚之气”,针对的根本就不是“男生”这一个群体,而是指的所有的“学生”。
也就是说,在教育部眼里,不管是男生、女生,都要培养“阳刚之气”,都要加强体育锻炼。
这样一个四平八稳的“答复”,在一些也许是故意,也许是无意识的错误报道、解读之下,最后嗨成了全国性的大讨论,也是挺有趣的一件事。
这可能就是大家俗称的“带节奏”吧。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这就好像在一个村子里,村长说“今天晚上开全体社员大会”,最后被歪曲成了“今天晚上只准男的开社员大会,女的在家”。
然后,大家一窝蜂的跑去骂村长“凭什么不给女的参加,女的不是人吗?”
你说村长冤不冤。
2
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时代有关系
教育部的答复非常对。
在当下的中国,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需要培养“阳刚之气”。
什么是“阳刚之气”?要我正儿八经的解读,其实都是一些挺虚的大词。听起来正确无比,落实下去却又空荡荡,很难明确地说出个一二三。
在我的理解里,它是一些很正面的品质。比如自信、勇气、责任感、担当、大方、勇往直前,遇到挫折不气馁,等等。
它的反面则是畏畏缩缩、优柔寡断、小气、懦弱、怕承担责任,等等。
在生活里,很多人,包括我,也确实都存在刻板印象,往往把那些正面的品质与男性联系在一起,习以为常地认为男生比较大方、勇敢,而女性则抠门,好哭、胆小。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可能都无意识地说过“你是男生,男生要勇敢,不要哭”“你是女生,女生要细心一点”。
实事求是的说,这种认识,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不是毫无道理的“刻板印象”。
因为在农耕社会,男性承担更多的体力劳作,打猎、耕地、砍伐、战争。女性则主要承担家务、养育下一代、女红。
显然,男性做的事情更加激烈、暴力、有侵略性,女性的工作后者则要求更多的耐心、细心、韧性。
几千年的进化下来,因为生理结构、事务分工的不同,也自然会存在气质差异。社会也自然对男女性的要求不同。
但时代在变化,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人类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以前大不相同了。男女的气质、差异在缩小。
如果说以前主要是靠体力,靠暴力的掠夺,靠汗水的付出和劳作,那现在则更追求脑力的开发,靠实验室里的发明创造,靠格子间里的文档代码。
在这样的新环境里,不仅是男生需要阳刚之气,女生也需要。
特别是女性,以前被压抑的需求、创造力、社会分工,正在更多的喷薄而出,茁壮成长。
时代变了,我们(特别是男性)的刻板印象也确实要刷新,要改变了。
3
孩子玩体育运动,挺奢侈的
如何培养“阳刚之气”?
教育部的答复洋洋洒洒几千字,其实归根到底,对我们家长、父母最简单实用的,就是一句话:多参加体育运动。
我这一代人,在上学的时候都听过一句话“'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现在也不知道还提不提?
以我的观察,现在的很多家长,对孩子“德智美”三点是讲究了,对“体劳”这两点却是大大忽略的。
我家阿呆今年6岁,外甥女今年8岁,他俩有很多同学都报了画画围棋音乐英语兴趣班,但是专门去报体育方面的课程,比如游泳、足球、篮球,则非常少。
为什么会这样?可能在潜意识里,还是觉得没太大必要吧。
我跟很多家长聊过,很多人都是这样想的:
体育嘛!不就是锻炼锻炼身体,中考高考又不占大头,花太多时间不值得。每天作业那么多,哪里有时间去踢球,去游泳啊。
再说了,就算我想给孩子学,也难找靠谱的教练,就算找到了课时费也太贵了,还是在家看看书比较好。
这些想法,很难说是错的。
就拿体育运动耗时间这一点来说,现在的孩子考试、家庭作业相当多,老师也管得紧,家长签字、钉钉打卡、微信群通报,一个接一个,周末又是弹琴画画,兴趣班排满满的。
要想挤点时间,痛痛快快的去操场踢一下午的球,对小学生也许没什么,对中学生实在是一个挺奢侈的事情。
而且体育运动,要想玩得好,玩出乐趣,必须定期、定量的去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等我周末有时间了就去,那是绝对不行的。
这些都是现实的困难,需要教育部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家长父母想办法,主动去克服。
4
我带2个娃玩体育,付出很值得
我现在经常带阿呆和外甥女玩体育运动。
以切身的体会来讲,它们对培养自信心、锻体身体非常有用,当然也费心,费钱。
拿自信心来说。
我家外甥女今年7岁多,平时在老家除了上课还是上课,老家县城也没有健身房,专职的体育教练。绝大多数人对体育的理解就是跑跑步,锻炼身体。
我就一直觉得她有些娇滴滴的,山不敢爬,路不愿走的。
最近的暑假、寒假来我这里来以后,我都会特别带她和阿呆一起去游泳、徒步、攀岩。
最开始,无一例外,两个娃都是叫苦叫累,不敢跳水,不敢爬高。一会儿担心这个,一会儿害怕那个。
但是在反复鼓励、引导,教练亲自上阵示范、纪律严明之后,最后也无一例外,都玩出了乐趣,信心大增,恋恋不舍不想走。
我自己也是体育运动的受益者。
在膝盖受伤之前,我常年参加马拉松跑,现在也经常游泳、踢踢球、攀岩。
我个人感觉,除了身体素质之外,另一个好处就是:抗压力还不错。
可能就是因为跑马拉松要有毅力坚持,踢球要有对抗协作精神,无形之中熏影响了我。
当然,这些体育运动都是挺费钱的,两个娃就单学游泳,至少花了我一万多了。我自己跑马拉松,各种跑鞋、高铁票、酒店,加起来估计也花五六万了。
如果不是真的爱好,功利心太强的话,还真的未必能坚持下来。
但相比于收获,我觉得这点付出很值。
退一万步说,不说那些培养精神品质之类的套话,爱玩体育的孩子,身体素质一般也强一些,有自己的小伙伴、小团体,在学校里和小朋友打架了,赢面恐怕也大一些。
5
尊重个体的选择,不希望孩子成那样
最后再说一点,教育部答复的提案叫《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
这个提案里可能有不少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将一些负面不好的词和女性联系起来了。
其实抛开那些所谓的刻板印象,看看身边的孩子,无论男女,于其说他们是“女性化”,不如客观一点说是“太娇气”“太阴柔”了。
还有影视上的那些小鲜肉,“娘里娘气”“矫揉造作”“不男不女”,有人说很美,很追捧,应该包容。
当然应该包容,我也尊重个体的选择。但说实话,我个人是非常不喜欢的,也不希望自己家孩子搞成那样。
而且,我认为在中国,在担负着社会价值观、舆论导向之责的媒体上,大批量,高频次的宣传他们,是一种不好的风气,需要慎重对待。
今日互动
你家孩子,都参加哪些体育运动?足球、游泳、篮球、跆拳道,还是其他?欢迎留言聊一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