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鸣犊街道师一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师村位于白鹿原南坡,浐河东岸,鸣犊街办东北3.5公里处,是浐河川道的一座古老村庄。全村现有4个村民委员会,即师一、师二、师三、赵家顶,12个村民小组。790户,3226人,耕地3100亩。半(坡)引(镇)公路由村边经过,有919、927路公交车通往西安、蓝田。
“狮村”改为“师村”,是新中国成立后一位私塾尧先生建议。1958年,师村由于村大人多,故分为三个行政村:师一村、师二村、师三村。
改革开放后,村民经济收入大提高,生活大改善,居住条件大改变。告别了世代居住的土窑洞,搬进了混凝土结构新楼房。街巷路面全硬化,生产生活都方便。自来水入户,摆脱传统吃井水、泉水的状况。如今村容村貌换新颜。
秦汉以前曾是利用白鹿原原始森林集中烧木炭之地,至今村中留下了数不清的烧木炭小窑。既在此大量烧木炭,必有人群居住,这些烧木炭者,不知传了多少代。其后来此定居者,以农桑为本,因而曾盛产小麦、稻谷、玉米,成为一个农业村。村民世代以塬坡崖坎挖窑洞居住为主。
狮村村名来历,相传有二。一说,秦汉时期,称浐川为“斯川”,该村地处斯川之中,故以斯川为村名。后因“斯”“狮”同音(方言),“川”“村”近音,遂叫成“狮村”。
二说是原村中崖头上有一石狮,居此者就以石狮为村名——狮村。关于这座石狮的来历也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天上掉下来的,有的说是人们雕刻成的。传说,在很久以前,一场大水溢满村前小河,眼看河水一天天上涨就要淹没村庄。一天早晨,有人发现水位忽然下跌,过了一天,水位仍在下跌,可水势一直未减退,只是河水倒向河对岸,人们十分惊奇,百思不得其解。这一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老人、小孩被送上牛山坡窑洞,年轻人留下来。半夜时分,一道电光终于揭开了这个秘密,人们清楚地看到,惊涛骇浪中一只雄狮张着巨口,喝东边的水向西边吐。众乡亲全部跪到泥水中,不停地向狮子磕头,一个个都变成泥人,这是村里人第一次看到神。雨停水退,当人们一起拥向狮子时,狮子早已化成石狮。人们举行隆重仪式,八班鼓乐,六台大戏,恭恭敬敬地把石狮请进村内,安放在村中央的崖嘴上。从此,石狮便安然稳坐崖嘴上,永远注视着河对岸,也就是从那一天起,村子便起名为“狮村”。
中华民国年间,本村赵炳元的老师牛兆濂(牛才子),由引驾回(今引镇)讲学归途经赵家,赵让老师在他家休息几天,以便讨教。牛才子在赵家期间,陪老师游览了本村的古庙古物,当看到此石狮时,牛才子说:“这是一块大陨石,经人们雕刻成狮形。”赵问老师此狮起于何时,牛才子答“从造型古朴来看,当为秦汉之物。”
到了明代,有六姓村民居住于此,即周、赵、戴、李、柴、倪,将狮村改称“六合村”。后来觉得六合村之名,既不含蓄,又不文雅,经六村族长商议,又改成狮村。
现有村民以周、赵、戴、李四姓为主,还有田、玉、刘、倪等姓。这几姓来此以前,还有其他姓氏居住过,如柴、罗、水、部等,后因战乱灾荒,逃亡他乡,再未复返。有村中现留的地名“柴家扁”“柴家坡”“罗家坪”“罗家坡”“水家坡”等为证,居住时期当在北宋。
周姓是师村当今人口较多的一姓,占全村50%,赵姓占20%,戴姓占15%。李姓占12%,其他姓占3%。据传,周姓是元末明初,由湖北保康县迁来。来时兄弟四人,为师村周姓四门之祖,与河西周家崖是同宗。中华民国期间,周家崖还来师村周家老坟共同祭祖。抗日战争时,国民政府陆军第八师三团把周家老坟作为操场,周姓祭祀老坟中断。周姓人丁兴旺,由原来四户发展到现在1400余人。
赵姓相传有两支,一支是明代由蓝田某村迁来,后来又有部分迁走,留下的与本村同姓连宗,至今难以分清。另一支是明初洪武年间由山西大槐树移民而来,从风陵渡坐船由渭河溯行到长安,航行中生下一子,起名“大航”,到此定居后又生下二子,取名“二航”“三航”,为师村赵姓三门之祖,居于村高坡上,故称赵家顶。从清代辈分排列的十个字“大春丙学永志远智安定”,至今不乱,现有170户,750人。
戴姓初住在蓝田戴家寨本族那里,后迁此。来时是两户四股,为本村戴姓四门之祖,住在村中一小沟道里,称为戴家巷。现有100户,600多人。
李姓于元末明初来此定居,相传由甘肃逃荒而来,居村中坡上,称为李家顶。来时兄弟二人,长名元栋,次名元梁,为李家顶两门之祖。现有90余户,450人。
师村原有庙宇十余座,“明喜寺”“金玉宫”、戴家“无量”、周家“祠堂”、赵家“菩萨”、李家“玉皇”、柴家“关公”、倪家“龙王”,其中明喜寺和金玉宫为全村之庙。明喜寺,原称“洞庙”“娘娘婆庙”,建于北宋时期。神像有九天圣母、送子娘娘等,其后神像多有增添。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赐封为“明喜寺”。皇封锦匾悬挂在庙中大殿内。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为会日,四乡善男信女前来祈福求子者成群结队。历代屡有复修,“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1990年重修。
金玉宫,初建于何时,无考,明代复修。《咸宁县志》载:“金玉宫在狮村,宫北崖高十余丈,寻下有洞泉二,洞多矾石,其水如珠,由洞之额循而下之,日夜叮咚,颇类琴音。”金玉宫以鱼色命洞,一曰“青龙洞”,一曰“黄龙洞”。每年农历正月初九为会日,前来进香祈福者络绎不绝,特别是人们相传饮洞泉水能治百病。杨虎城母亲孙一莲曾在此求神治病,孙一莲服了药后,果见大效,食欲增加,精神焕发,遂使杨虎城扩建金玉宫,以表还愿,先将西安东岳庙的两个大石狮和两个石羊,拉到金玉宫崖下,待庙扩建后,将石狮和石羊放在庙门外。不料政治风云有变,中华民国21年(1932),杨虎城辞去陕西省省长职务,扩建金玉宫工程也随之搁浅。
师村有三座石狮,二座石羊。一座石狮在村中崖嘴上,村民称为“神狮”,当年牛兆廉说此狮是秦汉之物。另外的石狮和两座石羊是杨虎城母亲为给金玉宫还愿送来的,被长期埋在泥土中。2000年后挖出,放在师二村委会门前。师村周姓村民所居处,原有一座石牌楼,高大雄伟,雕刻精细,方圆少有。
相传是明末清初,为周家一位节妇所立。“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其石料不知所踪。
师一村,1325人,耕地1148亩,有川地、河坝地及塬上地,都以粮食作物为主,主要产小麦、玉米。村中有一座比较古气大方的塔,还有一座牌楼,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拆除。原来人全部住在坡上的土窑洞中,经过几十年改造全部已搬迁平地居住。
鸣犊街道,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地处长安区东北部。东邻炮里街道和魏寨街道,南靠引镇街道和蓝田县史家寨镇,西连大兆街道,北接灞桥区狄寨街道,总面积43.5平方千米。
截至2020年6月,鸣犊街道下辖18个村(居),其中:1个社区、17个行政村 。2011年,鸣犊街道总人口38958人,农业总产值达到2.6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2900万元,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2.2亿元,各类存款余额3.8亿元。
北宋、元、明记为鸣犊镇。
清设鸣犊仓。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后,曾设鸣犊区、镇、乡、联保等。
1949年,设鸣犊区鸣犊镇。
1951年,为鸣犊乡。
1958年,成立鸣犊公社。
1966年,改名东风公社。
1972年,恢复原名。
1984年,改设乡。
2001年1月,将马兴乡并入鸣犊镇。
2008年5月,撤镇设立鸣犊街道。
投稿、闲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