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原生家庭背后隐藏的矛盾|你误解了原生家庭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近两年爆火的电视剧全都和原生家庭有关。《欢乐颂》中的樊胜美、《都挺好》中的苏明玉,《隐秘的角落》中的朱朝阳,每一部剧的主角都在演绎着被原生家庭左右的跌宕起伏的人生。
有很多观众会对剧中角色感同身受,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联想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伤害。比如:
“我小时候常常被父母忽视,所以极度缺乏安全感。”
“父母的语言暴力和虐待,让我如此自卑又自甘堕落。”
“我九岁那年父母不断争吵、打架,我很恐惧爱。”
人们习惯于将所有的责任尽数推卸给原生家庭,推卸给生养我们的父母,以缓解多年来的情绪压抑或事业不成功导致的自卑心理。
可真的“一切都是父母的错”吗?
原生家庭的影响足以摧毁孩子的人生嘛?
1
原生家庭并非等于“父母皆祸害”
原生家庭,这个词来源于西方社会学,广泛用于家庭心理治疗。在西方,其概念是子女尚未婚配成家且同父母住在一起的家庭形式。
随着西方心理学逐渐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原生家庭这个词汇也被引入进来,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心理学词汇之一,并广泛用于家庭心理咨询或分析当中。
但由于很多人没能完全理解原生家庭的概念,对原生家庭产生很多误解,进而引申出父母皆祸害的命题。这可能已经偏离了原生家庭这个词汇本身所承载的含义,实属伤及无辜。
2
中国原生家庭并非西方原意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承的国家,大杂居小聚居的家庭形式一直绵延至今。如今三代同堂,甚至四代同堂的情况仍然是一个普遍现象。
原生家庭这个词用在中国的家庭是不适合的,即使是应用,意思也与西方社会所提出的那个原生家庭大相径庭。也就是说,原生家庭这个词一旦用在了中国家庭的描述上,便具有了中国特色,已经不同于西方的原意。
现在大家提起原生家庭这个词,或多或少都会夹杂着一些恐慌,焦虑,担心……把原生家庭这个词看成了具有魔力的负向词汇,形成了强大的暗示洪流,无比压抑。而实际上它只是对于家庭生活节点的一个指代性标记词汇而已。
原本需要几代人去消化吸收的观念,硬生生塞给了两代人去生吞,势必会造成一定时间段内人文的破坏。
缺乏人文关怀,且极其需要人文关怀,是当今国内众多人士在心理层面没有完全摆脱“防御心理”的关键,于是原生家庭成了不可或缺的替罪羊。曾经,现在或者还要在未来更长一段时间持续担当人们脆弱心灵的港湾。
3
中国家庭的矛盾核心:如何独立?
在心理咨询当中,有时候父母经常说“孩子没长大,离不开我们”,很多心理人士分析说“不是孩子有分离焦虑,而是父母有分离焦虑。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
然而,真的可以这么简单的给出结论吗?
若要谈及分离,首先要涉及独立。不独立,就不存在根本上的分离。
独立,是一种能力。
中国式家庭矛盾核心主要有三种情况:
1 |
孩子们成家立业了,但却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心思一直在自己没结婚之前的状态里,依然是在父母身边没长大的孩子,依赖性很强。一边啃老,一边抱持“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矛盾心态。 |
2 |
夫妻双方都需要工作养家来满足自己欲望的沟壑,而无法照料已经出生的子女,请父母过来帮忙照料,但是却要求父母应该具备跟自己一样的生活方式。 |
3 |
或者自己是一个不婚族,而父母一直在催婚。之后产生重重矛盾,争吵不断,父母和孩子都觉得委屈,各自抱怨自己的不容易,却没人愿意承担责任。 |
其实这些矛盾的核心本质都和独立有关,只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才有资格谈分离。
原生家庭,是一个中性词。尽管人们习惯性将所有“无能”归咎于原生家庭,尤其是原生家庭的父母,这其实是心理层面的自我防御,自己不太能承担那个“无能”给自己带来的否定或结果。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原生家庭,也都只有这一次无法再来的生命。原生家庭对我们来说,不仅是那个有父母的家,还意味着我们精神的家园,文化的归宿。
你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就是你与整个世界发生关系的缩影。在你对原生家庭关系的转化智慧里,藏着你未来人生的一切可能性。
与原生家庭的和解之道,其实就是我们与自己心灵的和解之道。无论苦乐,终归都是自己的修行。
没有什么标准化一的原生家庭,每个人各有不同,每个原生家庭自然也各有不同。原生家庭只是一个状态,并不是一个症状,更不是一个病因。家庭成员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目标和人生理想,也完全有责任和义务将原生家庭向更好的方向带动,而不是停下来回头去埋怨原生家庭所谓的“罪过”。
“谁都想生在完美家庭,可我们无法选择父母,上帝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将如何打好它。”
真正能决定你的并不是原生家庭,而是你如何定义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
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能力不做“啃老族”,也都能不被“有毒”的家庭所伤害。
不如,敞开怀抱拥抱这个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