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复博物馆藏历代佛教造像赏析
·
一、明宣德 铜鎏金药师佛(大明宣德年施)药师佛,又称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能治人疾病,又能救度众生出离恶趣,转生佛国。此尊药师佛,通体鎏金。螺发、肉髻高耸,摩尼宝珠顶严。面部丰满,双眉细长,法眼作俯视状,大耳垂肩,颈部饰三道蚕节纹。着袒右式袈裟,褶皱自然流畅,边缘錾刻花卉纹。左手置于腹前作禅定印,右手持药果搭于膝前。双腿作全跏趺坐于仰俯莲座之上。莲座顶部錾刻有“大明宣德年施”六字楷书款。上下缘錾刻联珠纹,中间仰俯莲宽大而饱满,瓣尖浮雕卷草纹。
二、清代 铜持经观音坐像持经观音,为观世音菩萨所化三十二种形象之一种,一手持经为其标志形象,象征为众生说法之意,也表示度化因声闻乃听闻如来说法而得道者。此尊持经观音造像,铜铸而成,观音冼足跏趺坐于地上,右臂搭于经书箱上,左手持经置于右胸前;宽额高髻,柳叶眉下法眼俯视尘世。除了造型的生动,又添嵌银工艺,袍领和袖口处卷草纹环绕一周,袍前后分布数组卷云纹,后背居中自上而下有“玉堂石叜(sǒu)”四字。叜为叟的异体字,老也。
三、17世纪 铜鎏金金刚手菩萨坐像鎏金是一种古老的金属装饰工艺,远在战汉时期就已成熟运用。首先要加热水银,把金熔成金水,再涂在器物表面。最后加热器物,使水银蒸发,金便附着在器物表面。此尊菩萨头戴五叶宝冠,绀发束高髻,面相俊秀,柳眉弯翘,杏目微俯,神态慈和安然。蚕节纹颈。上身袒露,左肩斜披缯带。右手轻握降魔杵搭于大腿之上,左手撑地。右腿曲起,左足呈半跏趺状,呈自在坐。
四、17世纪 铜漆金自在菩萨像此尊菩萨铜铸,外部漆金,即全身涂以红漆,外贴金箔而成。菩萨作男相,头戴三叶宝冠,绀发束高髻,发缕清晰,上戴鎏金髻罩,镶嵌宝石莲花髻珠,华丽精致,衬托着菩萨婉约恬美的面容;面相端庄饱满,柳眉弯翘,杏目微俯,神态慈和安然;蚕节纹颈。上身袒露,左肩披缯带,自然下垂,搭于右臂,褶皱柔和自然;下着短裙,腰系宝带;冼足,双腿呈自在坐,左臂撑地,右臂轻搭大腿之上。
五、18世纪 木胎金漆阿弥陀佛立像(日本)高佛像呈立姿,头顶肉髻圆隆,在隆起处正前方,有一朱红色髻珠。头顶螺髻细密,人物面型圆润丰满,面目清秀,额头正中以一白色透明宝石镶嵌白毫,使之成为视觉的焦点,头后为一日轮,以象征佛法之广博。其袈裟贴于身体,却垂感十足,厚实而富有装饰性,右手上举,左手低垂,双手结下品上生印,佛像跣足立于覆莲台之上,显得分外庄严、静穆。
六、明代 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释迦牟尼为佛教创始人,原名悉达多·乔达摩,为净饭王之子,16岁结婚生子,29岁出家,35岁雪山苦修觉悟成佛。此尊便是释迦牟尼觉悟成佛的造像。此尊造型尺寸硕大,通体原有鎏金,因岁月久远,多处剥落,露胎处也已氧化成黑色,更显古拙。释迦牟尼佛头戴五佛冠,“五佛”为五个方向的佛,为密宗最高级别的五位神坻,分别为中央的毗卢遮那佛,东方阿閦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五佛象征五种智慧。两边缯带后仰飘于耳际;螺发,排列均匀,肉髻高耸,摩尼宝珠顶严;面相端庄方正而饱满,双眉纤细如月,双目微张作俯视状,神态慈悲。耳大垂肩,戴圆形耳珰。上身着双领下垂式通肩大衣,下穿僧裙,衣裙褶皱自然流畅。上胸袒露,胸口阴刻“卍”字,象征佛法无边;左手横于脐前结禅定印,右手扶膝结触地降魔印,双腿全跏趺坐端坐于莲座之上。莲座下部镂空,作缠枝状,两边各结莲蓬一枚与莲座平齐;上部饰有三层莲瓣,莲瓣饱满肥厚错落有致。由于莲座与造像分体而做,能完整保存极为难得。这是一尊罕见的汉传佛像的精品。
七、17世纪 铜鎏金药师佛坐像此尊造像高肉髻,眉眼细长,双目微合,面相丰满,表情深沉内省。身着袒右肩福田袈裟,此种袈裟,其特殊意义在于,僧人为了表示“苦修”,破除对穿着的贪求,常拾取别人丢弃的陈旧杂碎的布片,洗涤干净后,加以密缝拼缀而成衣,因此又称“百衲衣”。其上福田格内,每格以银雕造佛像,象嵌其中,寓意以诸佛之力,护持佛法,富有立体感,比例匀称,动态舒展。右手执与愿印,掌中生出一花,拇指与食指捻一株仙草,左手结禅定印于腹前,手中托钵,钵中盛有药果。结跏趺坐于俯仰莲台座上,整体制作工艺十分精湛。药师佛全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又有人称大医王佛、医王善逝或消灾延寿药师佛,为东方琉璃净土的教主。为药师本用以比喻能治众生贪、瞋、痴的医师。在中国佛教一般用以祈求消灾延寿。在《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所述十二大愿皆与驱除病痛有关,此时,望借药师如来之宏愿,得之护佑,让人们远离疾苦。
八、16世纪 铜鎏金黄财神此尊黄财神造型,顶部有高髻,头上生卷发,戴花冠。浓眉大眼,胡须繁密,为胡人样貌。颈上带有项圈,上身裸露,胸前斜搭一条卷草花蔓,双臂上佩花卉纹臂钏,左手托吐宝神鼬,右手持摩尼宝珠。呈半跏坐,坐于俯仰莲台之上。黄财神从属于南方宝部,为宝生佛部众,象征宝光普照十方,为众生增添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