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发展新兴学科

  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社会需求日趋多元,对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传统学科为基础,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学科发展面临新机遇

  重视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有利于学科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聂珍钊表示,新兴学科一般指在不同学科,尤其是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新学科。相对于基础学科、传统学科而言,新兴学科是对现代高等教育体制中在不同学科基础上新组建的学科的总体描述,是一种学科门类的分类。一些新兴学科是在不同学科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又称交叉学科或跨学科。

  我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这对我国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上海社会科学院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惠志斌表示,纵观人类科学发展的历程,无论何种专业研究都不是单一学科视角能够完成的,各学科知识及研究方法本就具有共通性,如果能打破学科桎梏,做到各学科优势互补,便能以更全面的眼光看待事物,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解分析。我国社会科学不仅需要在传统学科领域实现交叉融合,更要结合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引发的经济、政治、社会问题展开系统性的科学研究,科学解决国家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尹韵公表示,数字信息的发展对各个学科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学科如何定位、新兴学科如何发展,是摆在当前的一大课题。互联网引领了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改变了以往理论生态以及传播格局,对很多传统学科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一些学科的核心概念发生了变化,这些都需要我们根据现实情况,紧跟时代步伐,抓紧重新定义和研究。

  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孙磊表示,新兴学科的产生丰富了学科发展门类,为我国学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很多新兴学科是由多门传统学科衍生而来的,它为破除学科壁垒、形成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可能。同时,新兴学科为我国的学术研究、学术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成为我国学科发展新的增长点。

  跨学科发展成趋势

  任何学科、理论的产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现实土壤。孙磊表示,新兴学科是社会存在的现实反映。可以说,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是新兴学科得以产生的现实基础;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新兴学科或交叉学科的产生提供直接动力;学术环境的日益改善为新兴学科的产生提供必要条件;生动的社会实践则推动着新认识的产生,催生新的学科门类的出现。

  聂珍钊谈到,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使生态、伦理、科技、文化、经济等领域都遭遇到严峻挑战,而这些问题不可能单纯依靠科技发展来解决,也不可能纯粹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解决。事实上,所有科技创造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从来都是在跨学科基础上实现的,自然科学或人文社会科学之间高度融合,为产生新的交叉学科创造了条件。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陈积银举例说,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大数据专业、物联网工程、机器人工程、电竞专业、网络与新媒体等新兴学科总体特点都与信息技术有关,是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推动的结果,这些专业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各国未来竞争的重要学科。

  “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全新场域,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治理正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惠志斌谈到,从社会科学切入网络空间的专业研究和人才培养,使滞后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聚焦于我国网络空间治理现实需要的跨学科交叉研究显得尤为迫切。首先,网络空间治理原则、导向、治理观念及价值判断都与政策结合紧密,并需要技术层面的知识来保障网络空间安全稳定运行;其次,信息化产业转型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型提出了挑战,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已成为一大发展趋势。此外,网络空间安全治理必然要求有法可依,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亟待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研究要求打破单一学科的固化思维,以更广阔的视角进行分析解读,在多学科的开放融合之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共同探索网络空间治理的未来。

  培养深厚理论素养

  2020年7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新增交叉学科作为新的学科门类。对此,聂珍钊表示,这将从学科设置和国家政策方面为跨学科发展提供新的强大动力。他谈到,在人文社科领域,我国许多高校都在加强跨学科建设,组建研究机构、成立学术组织、主办学术期刊等。在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下,跨学科研究已经逐渐在我国形成体系,成为推动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跨越式发展的新动力。

  谈及我国新兴学科面临的发展困境,尹韵公认为,由于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关于网络研究方面的论文成果在时代发展浪潮冲击下失去理论色彩。因此,我们在紧跟时代步伐做研究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培养深厚的理论素养,增强学术研究的厚重感,借助传统学科文史哲等研究经验方法,以深邃的眼光洞察学科内在规律和理论逻辑,力求多出学术精品和传世之作。

  孙磊提出,发展新兴学科要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脚踏实地,赋予新兴学科以持久的生命力。传统学科是经过实践检验和历史洗礼的,又常与新兴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要保持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的交融互通,发挥交叉学科合力,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长远发展。

  陈积银表示,当前我国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高科技人才储备不足,研究成果转化率低,对社会应用的推动作用亟待加强。我们应加强与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的合作,走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合作办学模式。充分利用网课、精品课程建设推动优质学习资源的共享,加大对新兴学科的资助;注重增强师生、研究人员的实践应用能力,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段丹洁

(0)

相关推荐

  • 积极创新语言学研究方法

    11月14-15日,"第九届中国语言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问题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与会学者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国语言学学术思想和优良学术传统,围绕"语言学的跨学科.跨文化研究 ...

  • 新兴学科推进学术研究革故鼎新

    跨学科专业的知识整合和融合发展,有效促进了新研究方向的产生和新兴学科的发展.不少高校乘势开展学科优化调整与新兴学科建设工作,许多学者也在深耕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涌现了一批丰富的研究成果.进一 ...

  • 跨学科研究:新闻传播学的重建之道

    进入互联网时代,年轻的新闻传播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因而它需要面对学科重建的挑战.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科学时代的开端.我们正在目睹一种科学的诞生,这种科学不再局限于理想化和简单化情形,而是反 ...

  • 交叉学科前景广阔

    2020年08月31日 10:3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吴楠  近期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释放出重磅信息,将增设交叉学科作为新的学科门类.有受访学者表示,发展交叉学科是大势所 ...

  • 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文章围绕当前我国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具体情况,提出了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跨学科高水平实验室.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学术氛围.改进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方式.构建交叉学科.制定合理的评价考核方式等 ...

  • 什么是学科 | 林墨

    学科交叉融合是学科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对学科的形成.分化等历史过程以及学科交叉融合的未来进行梳理和描述. 吕海华 / 南京大学 注:图片来源于必应 学科的形成 古希腊人把所有对自然界的观察与思考, ...

  • 交叉学科研究前景广阔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戴维·朱利叶斯和阿德姆·帕塔普蒂安,以表彰他们在发现温度与触碰"感受器"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从人类基因组测序到载人空间飞行,从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到防控 ...

  • ​姜龙范:突破国别和区域研究创新发展的学科壁垒

    新时代全球性议题的涌现对国别和区域研究提出了跨学科.综合性.宽视野的学术要求,只有具备跨界融合思维的复合型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才能满足加强基础研究和智库建设的人才保障需求. 标题:突破国别和区域研究创 ...

  • 突破国别和区域研究创新发展的学科壁垒

    全球一体化和区域合作的迅猛发展对国别和区域研究提出了跨学科.综合性.宽视野的学术要求,只有培养一大批具备跨界融合思维的复合型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才能满足加强基础研究和智库建设的人才保障需求.当前条块分 ...

  • 中国工业新十字路口:去工业化?还是继续发展新兴工业? | 腾讯新闻原子智库

    当中国已经建立了庞大而完整的工业经济体系后,一个新的问题随之浮现:当工业扩张到较大规模.工业制造成为高度发达的产业,必然进入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阶段.中国越来越多的工业部门或者工业制造环节,将成为&q ...

  • 河南:支持“双一流”高校发展中医药学科专业

    内容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记者:张梦雪 日前,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河南省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从 ...

  • 【备考】高三化学备考:化学实验说题 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高三化学备考:化学实验说题  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 医院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学科建设规划不容忽视!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主阵地.近年来,全国各地公立医院的规模和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人民群众就医难的问题得到极大的缓解,诊疗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人民群众就医的获 ...

  • 求索与探疑:中国音乐史学发展的动力(二)——陈聆群、陈应时二位先生于学科建设的功绩和感怀

    作者:洛 秦 内容提要 陈聆群.陈应时教授是我的老师和同事,提携和指引我走上学术道路.与二位先生学术共事的30多年经历,让我更清晰地看到他们对中国音乐史学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陈聆群先生是一位中国近现代 ...

  • 【CICC原创】连载14:《C2学科发展报告》—指挥与控制学科发展趋势(1)

    指挥与控制学科发展趋势(1) 朱承 李婷婷 林福良 本报告主要从指挥与控制理论.指挥与控制技术.指挥与控制应用分别阐述了指挥与控制学科的发展趋势. 1 指挥与控制理论 (1)新作战概念.网络信息体系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