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1988年《晨钟》两册复制后记

家父石振宣,于2012年秋因病辞世。父亲的一生中,有2/3的时光,都是乡村小学教书先生的身份。他去世后,我们整理遗物时,那些教案、教学笔记、论文底稿、家访记录,以及当时学校的各类表格、证书等等,从柜子里、箱子里,一下子闯进晚辈们的视线。

这些东西,说珍贵吧,其实也就是寻常之物。说不珍贵吧,它们又是父亲四十几年教书生涯的见证。于是,就把它们归拢在一起,办了石老师纪念馆。

就在父亲保存的这些资料中,发现了1988年淮南联大八七财会的两期《晨钟》。觉得扔了可惜,就作为馆藏资料的一部分,归类于“其他资料”中。

2019年的清明节这一天,我在微信公众号村庄物语上,推送了一篇《纪念︱石老师纪念馆,桃花盛开》的文章。此后,陆续推送了《永远的石老师》系列图文,讲述父亲教书生涯的点滴故事。2019年5月8日,《永远的石老师︱八七财会1988年油印小刊〈晨钟〉两册,藏石老师纪念馆》一文,在村庄物语推出。

那天晚上,我把该篇文章的链接,发在八七财会的同学群里。我没想到的是,引发了诸多同学的热议和讨论。其中有的同学提出,能否复印寄给他们,留存他们的那一份记忆。并有不少同学,留下了他们具体的联系方式。

我当时就说,这个可以有。但《晨钟》原件在老家的石老师纪念馆。5月22日,我回家取回原件。各位可能不知道吧。我家老娘听说了这件事,对我说,“一定要印得好,不能马虎了事。”

5月23日和24日,我把原件拆开复印。复印完毕后,开始用两天的时间,撰写《复制说明》《复制后记》。我一边敲着键盘,一边回想1988年的我和我们,以及我们之间的那些事儿。

算起来,这都是30年前的往事了。30年,可以由河东,转为河西;原本三十岁不到的人,也开始“奔六”了。30年过后,我已是白发丛生。我猜想,《晨钟》作者中的这一个、那一个,还有没有30年前的风发模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