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小识|锅洞里掏红芋,拣熟的刨

这是村庄物语第245篇原创推送

时令入秋,天气渐凉。城里的街边,又见烤红芋的小摊了。

红芋,就是红薯,甘薯。皖北的颍上村人,就叫它红芋。不论是红皮红瓤,还是白皮白瓤、红瓤,都是这个名。现今品种改良,红芋之称,更是名副其实。

出售的烤红芋,都是专门在大炉子里烤的。烤稀乎了,拿在手里,闻着有一股香甜味,是冬季的一道美食。一群人围在烤炉子旁边,也是一道景观。

旧时的皖北大地上,红芋曾是当家作物。尤其是麦茬红芋,生长期短,水分糖分多,最适合烤红芋。颍上村人还说,在秋日阳光下晒焉巴的红芋,或者上了窖出了“汗”的红芋,不论是烤,还是煮,都容易稀乎,最好吃。

那时候,红芋在皖北农人的生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比如颍上,就有这个小段子:

红芋稀饭,

红芋馍,

离了红芋不能活。

旧时的皖北农人,烤红芋一般都在锅洞里。烧饭时,那里是盛柴烧火的地方。里面有深厚的尚待燃尽的草木灰。红芋就埋在里面。一顿饭还没做好,烤的红芋就熟了。那是打发等不及的孩子的小妙招。

锅洞里烤红芋,一般很少就烤一个。而且还不一定都是“预备齐”地烤熟。等到往外刨(扒拉),吃红芋时,就有个选择的问题——究竟是先吃那一个呢?

皖北村人有个简明易行的法子。他们说,“锅洞里掏红芋,拣熟的刨”。也即刨出来后,拿手捏一捏。软乎稀乎的,就是熟了;捏着还有“硬心”的,就是还没熟透。一捏一试,熟不熟,自然分明。

而在更多情况下,他们这么说,也不过就是拿烤红芋作比,并不是真的去烤红芋。

一个典型的语境,就是学堂里的孩子考试。从前的皖北村人,“老白丁”居多。他们哪能像现今的爹妈这样,给孩子的学业做些辅导或指点?但每一回考试之前,他们都会告诫孩子:“锅洞里掏红芋,拣熟的刨”。那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先拣会的做;不会的,留下,慢慢想。

有的孩子,往往试卷到手,就先顶着大题、难题。因为它的分值多。做对一题,就能得几十分。但因为是难题,不花费一番苦思冥想的功夫,总难完成。结果可能就是,难题没做对,容易的题最后也没时间做了。卷子纸一批出来,考砸了。后悔没听大人的话,“锅洞里掏红芋,拣熟的刨”。

其实很多事情上,都有个先易后难的过程。“锅洞里掏红芋,拣熟的刨”,平易直白中,蕴含着深刻的方法论,透射着皖北农人的朴素智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