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365】孩子为什么总爱做小动作?
图画:焯焯
生活案例——
我家孩子今年五岁,现在动不动眨眼睛,小动作。去看大夫,说是紧张导致的。他在家不怎么说在幼儿园不喜欢的事儿。听说不随着他性子来他就生气眨眼睛之类的。我家是俩孩子,他不在父母身边,只有小的在父母身边。他想的也多,总说我们不喜欢他,他也用没有安全感总想吸引我们注意他。我们大人总随着孩子心意来怕惯坏,不随着心意来心里怕有问题,我们该怎么办?
明镜解析……
对于儿童来说(八岁以前)很多的表达方式不只是用语言来反馈的,还有肢体,比如挤眉弄眼,吐舌头,抠手指,大喊大叫大哭……这些行为的背后依然隐藏着需要父母探索和解读的表达内容,当这部分的表达内容被读取和解析之后,才可以说是开始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了。
按照案主的表述,孩子经常眨眼睛,这也是大部分这个年龄段孩子的一种表达的方式。医生说孩子因为紧张,这是有据可循了,接下里就是探索孩子到底在紧张什么(还可以扩展了解孩子是否在紧张之外的情绪也眨眼睛)?而关于孩子眼睛方面的心理成因也有大概的描述(可以参考《生命的重建》关于身体症状的心理原因),比如不愿看到发生的事儿,表达拒绝和对抗,找不到合适表达的言语,急迫的想要告诉对方自己的所想,有了情绪而不知如何说……这些都能引起孩子做眨眼睛的动作;接下来就是需要梳理孩子都在哪些事情、哪种情况下会有眨眼睛的动作,归纳总结出来,从中找出规律性。例如孩子紧张就眨眼睛这件事,因为什么事而紧张呢?为什么会紧张呢?怎么做就弱化紧张了?……这就是开始引导孩子进行有效表达的练习了。此时,父母需要耐心地等待孩子去说,去做,表达的方式有文字、肢体、绘画、音乐等,父母无需只要求孩子说话。我看到很多父母在孩子不说话的时候还强行要求孩子说:我问你咋不说话呢?你说呀?你不说我怎么知道呢?……但是,父母不知道孩子此时的内心感受是比较焦急的,也是矛盾的,更是混乱的,因为词汇量的限制,对于一个不善表达的孩子来说真是为难,同时,不代表孩子不能表达,仔细观察孩子其他的表达形式,结合上面说的梳理事件的方法,可能就理解孩子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了。发现真相才能解决问题,否则孩子越急父母更急,父母越急孩子就越卡,眨眼睛只是身体的一个本能反应而已,还可能是搓手,跺脚,多动等。因此,不要忽视孩子的任何表达的信息,每一个信息都是一个信号,一份提醒。
造成孩子小动作的习惯,还有可能跟父母关系的质量有关。比如父母经常争吵或者互动交流很少,感情寡淡……父母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第一个接触到的人,所以我们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在没有接触正规系统的学习之前,全部是通过观察父母的一言一行来完成自我学习的。因此,言传身教是起到很重要的榜样作用,不是说父母要做到孩子做不到的,或者要求孩子做到自己做不到的,而是给孩子树立一个模板,比如怎么解决问题,如何说话,行走坐卧立都是怎样的……孩子就会跟着学,为什么有的孩子会有口头禅?为什么孩子会摔东西?为什么孩子会大吼大叫、泼皮耍赖……这都会反应出孩子的父母是怎样的一种状态。而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也是孩子对于外界为人处世的参考,从孩子的内心感受来说,父母就是权威,就是对的,就是有效的,学父母的就没错,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开始“要挟”父母来顺从自己,这也是父母前期“打压”孩子的结果。那么,父母的互动模式最好本着:温和,亲密,活泼,平等,尊重,和谐,关爱,理解,包容……总之是平和而稳定的状态,对孩子来说已经营造了一个非常健康良好的学习平台了。
孩子的安全感表达是想要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准确的说是关爱。但不代表无条件的接受孩子一切的行为,只能说我们的爱是无条件的,但是需要提醒孩子的部分还是要做的,这也是协助孩子成长的有效方式。这里有一个误区需要提醒父母,无条件不代表不否定、不拒绝、无原则、无底线无视孩子的违规行为,那是纵容,所以这个度的把握就是父母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儿,尊重孩子自然成长的规律,同时,多提醒少说教,守住生命安全的底线,让孩子自由自在的生长才是符合生命发展的规律。当给到孩子足够的允许、关爱、尊重、支持、陪伴、引导的时候,孩子的内心一定是丰足的,安全感也才会比较满足,同时,孩子也会更加自信、自立、自知、自尊、自爱……这就需要父母经常反省自己做了什么导致孩子觉得父母不喜欢自己,是否可以增加互动的机会来了解更多孩子的反馈,才有机会改善孩子的内心感受。
总结,每个孩子都是天真而单纯的,因为成人的思想复杂性,所以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表现的理解也就复杂了,而真实情况和孩子在婴儿期的表现是一样的,那就是根据不同的哭声,妈妈可以判断出孩子是饿了还是渴了,尿了还是拉了,想玩了还是想睡了……为什么孩子长大了父母却不能如此简单的理解孩子的表现呢(排除一切器质性方面的问题)?这是值得父母深思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