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9-20)

颜回是孔门弟子中居于德行之首、深为孔子欣赏之人。孔子常常以颜回为例,勉励弟子们对学问要孜孜不倦,对道德要身体力行。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注释】
语(yù):告诉。
之:与“不惰者”同指孔门弟子。
惰:懈怠、懈倦之意。
其:表示推测。
与:同“欤”,语气词。
【译文】
孔子说:“我讲给弟子们听而能毫不懈怠去付诸实践的,大概只有颜回一个人吧!”
《论语》中孔子称赞颜回的内容随处可见。孔子给弟子讲授学问时,只有颜回能够心领神会,不仅能听懂,而且还能如子贡所言“回也闻一以知十”,听得津津有味,毫无倦怠,并且对先生心怀诚敬,对先生的教诲从不怀疑,并躬行实践。
“语之而不惰者”,有人认为是孔子诲人不倦,面对颜回因其“不违”而更加不知疲倦。有人认为是颜回面对先生的教诲学而不厌,并且立即付诸实践,不懒惰、不懈怠。
诚敬是一种心态、一种胸怀,更是一种求学艺术。颜回因为好学、专注,对先生十分恭敬、由衷敬佩,发自内心盛赞先生“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自然就与先生心心相印,对先生所讲的道理默识心通、一听即懂,进而乐学不倦。颜回自始至终坚持尊师重道。《论语·为政》:“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因此乐教不厌而和盘托出,颜回也因此取得更快更大进步。
《道德经·第四十二》:“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上等士人听见“道”的道理就赶忙去实施;中等士人听见“道”的道理,有时想起、有时忘记;下等士人听见“道”的道理,就大加嘲笑。北宋礼学家陈祥道认为,“‘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回语之而不惰,勤而行之者也;余则语之而惰,若存若亡者也。盖于孔子之言无所不悦,故能不惰。彼予之昼寝,求之自画,赐之愿息,其能无所不悦哉?夫子所以独称回也,于语则不惰,于言则不违。惟不惰所以能潜心,惟不违所以能具体。”颜回就是对于先生所说所传无所不悦而且不惰,触类旁通,心解力行,属于“勤而行之者”;其余弟子如宰予白天睡觉、冉求中道而废、子贡希望休息,则属于“若存若亡者”。所以,孔子时时处处称赞颜回,而且在这里只称赞颜回一个人,其根本目的仍是以此鼓励鞭策弟子们要向颜回学习,坚持“不惰”,善始慎终,学圣成贤。
蕅益大师认为,“后一念而方领解,即是惰。先一念而预相迎,亦是惰。如空谷受声,干土受润,大海受雨,明镜受像。随语随纳,不将不迎,方是不惰。”“念”即是当下,思维要专注于当下,既不能“后”,也不能“先”。先生在已讲之后方能领悟,就是“惰”;先生在未讲之前而妄自推断、轻下结论,也是“惰”。只有聚精会神,认真聆听先生当下的教诲,先生随时所讲,弟子随时接纳,方为“不惰”。颜回这种态度和方法,孔子最为赞叹,其实这正是为学求道的真谛和成功的秘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