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版樊胜美”冲上热搜榜首,生前她都经历了什么?
今天早上,杭州女孩洛洛事件作为“现实版樊胜美”迅速登上热搜榜首。
25岁女孩洛洛在杭州工作3年,由于父母一直对她进行索取,导致心理压力特别大;
2019年10月份,跟男友吵架心情不好,她去钱塘江散心,遇到涨潮意外去世。
事后,其所在公司给她的家属补偿了6万元。
但是3天之后,她的父母突然索赔41万元,原因是要给弟弟买房。
通过洛洛的社交平台发现,她的压力绝大多数来自于家庭,给妈妈买新款手机,给爸爸钱,还有弟弟……
我们再来看看洛洛生前在社交平台发出的心声——
“我每天每天每天都很不快乐,还有人要来斥责我'你为什么这么悲观’,呵呵。”
“说实话我从来都是独立惯了的孩子,从小到大没有父母陪伴的时刻太多太多了;以前不需要,现在更不需要;这种迟来的亲情只会让我觉得束缚负担。”
“他们在爱里自由自在,也能在被爱之中如鱼得水地去爱别人,很可惜,我不是。”
……
看完她的微博,网友们直呼:好生气啊……太难过、太可怜了!
待江潮退去,但愿归来的她是被宠爱、被呵护的小公主!
为什么说洛洛是现实版的樊胜美呢?
樊胜美是电视剧《欢乐颂》里蒋欣饰演的角色,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争议,因为这个角色的真实、立体和现实,令很多人和家庭触目惊心。
樊胜美背负着家庭的重担,在偌大而繁华的都市里苦苦追寻、独自飘零。
她不想做捞女,可不断向她“讨债”的原生家庭,导致她无法享受平常人的浪漫爱情;
她一边努力拼命工作,一边又等待男人的救赎;
一边想要逃离来自亲情的绑架,一边又无法挣脱命运的无情安排;
一家人嗷嗷待哺期待着她本就微薄的工资,每个月等米下锅;
负重前行的她,面对各种机会又如何轻装上阵?
就像洛洛说的,她倒宁愿花钱买断亲情,从此两不相欠。
两不相欠?说起来容易,做到却太难!
毁掉自己的孩子,只需要一点就足够。
生活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受伤的只有作为“伏弟魔”的女孩吗?不仅仅是。
一位来访者曾跟我说,我也有一个“烂泥扶不上墙”的弟弟;
他早就不是小时候那个可爱的弟弟了;
他不愿意待在家里,不愿意工作,除了上网,就在外面流浪;
一次又一次伤家里人的心,欺骗大家已经悔改,可又不断威胁我们他要轻生,誓言发了几百遍却总是谎言……
前段时间,很久没联系的朋友给我打电话,说她正在念大学的弟弟辍学了,爸妈得知这个消息后,双双气病了,她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
朋友是家里的老大,当得知第二胎是男孩后,父母高兴得合不拢嘴。
“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她们家特别明显:
每次她们跟弟弟发生矛盾,妈妈二话不说直接骂她,她虽然一脸懵逼,但也委屈到无话可说;
弟弟从小就知道,在家里存在着双重标准。
后来她上大学,边学习边勤工俭学挣钱替爸妈减轻负担;
弟弟的学费、生活费也一直是她在提供。
谁知好不容易考上大学的弟弟,迷上网络游戏,天天在网吧混日子,她几次去学校网吧把他拎出来,不知悔改的弟弟还是被老师责令退学。
你还记得那个在深夜街头痛哭的女孩吗?6年打工攒下20万全被妈妈拿来给弟弟买房子;
她的妈妈还留下一句:你一个女孩子折腾什么?
“现实版樊胜美”的家庭远远不止一个两个。
从这两个弟弟的身上,起码能够看到几点性格共性:
1.因为一切来得太容易,形成眼高手低、依赖感强的品性;
2.逃避现实,倾向于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
3.对正常生活越来越失去信心,破罐子破摔,无法承担家庭责任。
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女孩会变得越来越经济独立,男孩却越来越依赖、自责、无能且无用;
女孩的自卑来自于太缺爱,无人依靠、患得患失,害怕被抛弃;
男孩的自弃来自于太过溺爱,习惯于嗟来之食、坐享其成,缺乏能力与魄力,却无奈于人生终究要自己对自己负责、对肩上的责任负责。
好的父母,是怎么做到的呢?
1.转变思维,吸取经验教训;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一项研究显示,养儿不一定防老,但养女儿可以!
早在十八年前,他们开始了一项调查,数据显示:
女儿照顾老人的时间,平均每个月达到12.3小时,儿子仅5.6小时。
此研究还显示,在儿女双全的家庭中,性别是子女承担看护父母责任多寡的唯一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社会学专家安杰莉娜·格里戈叶娃说:“这意味着儿子们把看护父母的责任移交给了姐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1.女性从小承担更多照料者的角色;
2.女儿照料老人,会被认为更加方便;
3.以上重男轻女家庭遗留下的问题:女孩子更有担当意识,男孩子的责任意识更加薄弱。
所以,如果你还持有“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的固化古老思想,当你老了,也许就只能孤独终老、无依无靠了。
2.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孩子。
很多人会认为,持有“重男轻女”思想的父母,还能不爱自己?
其实,他们才是最不会爱自己的人。
无论是樊胜美的妈妈,还是房似锦的母亲,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
当我们回过头去想一想:她们为了自己而活过吗?她们生活的开心、轻松吗?
她们的操劳、忙碌、付出、没脸没皮是为了谁呢?
她们也都是被禁锢在狭隘思想里的“受害者”;
她们的祖祖辈辈也是这么对待她们的,她们也是按照从小习得的方式去对待孩子、维护家庭、努力生活与活着。
在这里,不是想为了谁而辩解。只想说,父母对孩子的爱还未变成伤害的时候,是否可以换一种方式,不要用自以为是的爱酿造更多的悲剧呢?
爱自己并不等于自私。
为了孩子、为了丈夫/妻子、为了家庭,一个人如果很容易受到外界评价的影响、很容易被单一的人生角色所捆绑束缚,就会被掩盖在鱼龙混杂的声音中,苛责别人、怀疑自己,甚至把所有的罪责强加于同性身上,重男而轻女。
这样不仅会让自己变得无比焦虑、无所适从,还会因为来自别人、社会评价的恐惧而无法表达真正的自我,并且失去与自己、与孩子和家人建立真实的、深度连结的机会。
总之,父母只有先爱自己,让自己内心渐渐轻松、自在一些,才能带给孩子爱与自由,也才能更好地教会你的孩子爱与被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