蹦迪到底蹦的是个什么快乐?

蹦迪到底是蹦的个什么快乐?

我的姐妹团似乎有这样一个惯例,只要某个姐妹在群里吼一句“跟我去蹦迪”,其他姐妹们一定会开始马上“怎么了?”,“出什么事了?”,“你男朋友又气你了?”,“是工作压力太大了吗?”之类的种种疯狂担心,然后表示这种情况必须马上安排蹦一波迪。

蹦迪在她们的意识里似乎是一种寻找快乐的方式,好像去那个灯红酒绿的环境里嗨一会,生活中的种种不顺心就都能过得去了。

不过说实话,曾经那个没蹦过迪的我一度对这件事表达了十足的不理解-那个又挤又吵又闪瞎眼的地方到底能带给人什么快乐?光想象,这根本是个集合了各种让人不愉悦因素的地方啊!

拥挤的人群,聒噪的音乐,昏暗的环境…光是想想就已经很烦躁了,何来快乐解压可言?

但直到我第一次被硬拉去蹦了一次迪,我才体会到了王境泽真香定律的影响力。从此每当遇见不顺心,我的姐妹群里就会多了我的嘶吼“都马上陪我去蹦迪!”

到底这个反人类的现象是为什么?

为什么这个不愉悦因素的集合体可以如此开心?

奇妙的是,正是这些各种不愉悦因素让蹦迪变得充满快乐。

“灯红酒绿”的色彩心理学效应

作为一个名媛,很多国内外蹦迪的场子都留下过我的足迹。

不知道你们去过哪里,比如天堂超市的酒吧,One third的帅哥,都是我常去的理由。不过最能让我嗨起来的其实意外的是Elements的光影效果。

这是因为蹦迪时我们很大一部分快乐来自于感官和情绪被最大化调动,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工具就是氛围灯。

试想一下,如果去掉那故意调暗的环境中五彩缤纷的光效,是不是整个场子都尴尬了起来?

1984年的情绪stroop任务(emotional stroop task)研究率先提出了色彩对人类心理的影响。

研究中,被试被要求面对数个颜色不同的中性词和情绪词,忽略掉词语本身的意义,只尽快说出词语字体的颜色。

这个情绪stroop效应也被后续大量试验反复验证后进一步发现,当面对情绪词语时,被试说出正确字体颜色的时间明显长于当面对中性词语时所需的时间。

这项研究推开了一道色彩心理学的大门,心理学家们意识到,颜色与情绪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明显的联系。

在对光线的讨论上,我们通常将色彩依据光的波长在我们视觉系统上的呈现划入两个谱系,即红色与蓝色。而我们面对这两个谱系时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两种生理及心理反应。

Abbas et al.(2006) 的研究表明,蓝色光谱对人类存在着逆转效果,有助于减少焦虑,引发平静,放松,舒缓等情绪反应;而红色系光谱则较为激进,会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刺激脑波反应,肌肉紧张度甚至会提高眨眼频率等。

不过,一个值得一提的有趣小知识是,和我们普遍对红色的认知不同,红色并不是通过增强恐惧感来达到这种效果的;相反,研究证明红色与负面情绪无关,反而会调动起积极情绪;比如穿着红色衣服或涂抹红色唇膏会提高对异性的吸引力,在体育赛事中双方各个因素相当的情况下,也是身着红色赛服的运动员获胜次数更多。

除此以外,前文提到的情绪stroop任务后续还发现,人们对呈现明亮度更高颜色(白色,粉色等)的积极词语和明亮度更低颜色(黑色,灰色等)的消极词语反应更快,代表色彩的明亮度也会影响到我们对于价值好坏的判断;也就是说,高明亮度的色彩更能引发我们的积极的情绪比如快乐,兴奋等,而低明亮度的色彩则更容易引发相对消极的情绪比如忧郁,孤独等。

比如看看下面两张图,在这两个灯光环境里是不是你的情绪体验也不一样呢?

因此,蹦迪场所的灯光经常做的是确保蓝绿色系和红黄色系光谱的灯光交替出现,这种交替出现的方式会给予我们的大脑不同的情绪体验和身体反应,恐惧感,兴奋感,快乐感,焦虑感,放松感叠加被触发,就能带给我们这种嗨的不行的刺激体验了。

比如下图这样,是不是又和之前两张图的体验不同了呢?

酒精的享受

喝酒-这几乎是去蹦迪的人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了,很多人甚至是以喝酒为目的而选择去蹦迪。但你知道为什么蹦迪似乎是想喝酒时最合适的活动场地之一吗?

蹦迪时其实我们产生了大量的恐慌情绪。夜店最显著的三大标识包括前文提过的黑暗环境和刺激性灯光,拥挤的陌生人群,以及极度嘈杂的音乐声;其实这三大标识都是设置好的“套路”。

这三大标识都会最大化的刺激你的焦虑与恐慌情绪,还有极度的不舒适感,目的除了带来刺激感以外,更是以现在制造问题(恐慌情绪)再提供解决方案(酒精)的方式鼓励大家多喝酒。

同时,随着酒精饮用量的提升,我们平日里不敢采取的放飞自我行为也会增加,比如搭讪,跳舞,大喊大叫-通俗来说,酒壮怂人胆嘛。

壮胆这个可不是天方奇谭,酒精会降低我们前额皮质的自我抑制,而这个大脑部分主要负责的是社交行为和决策系统。

也就是说,酒精会使我们更加处于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的支配下,因此我们会极大程度丧失平日中的种种自我限制力。

心理学研究也证实,酒精的摄入会促进我们的社交行为,甚至会刺激我们采取一些冒险行为。

不仅如此,酒精还能让蹦迪收获double快乐!

我给你们科学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感到快乐的原因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是控制我们愉悦感的神经递质多巴胺的分泌增加造成,而乙醇-酒的主要成分,就如同很多其他成瘾介质一样,具有刺激多巴胺分泌的功效。

但是,我们的多巴胺连接具有自我调控的能力,在习惯某种介质比如乙醇的刺激后自行调整影响程度,而这个分泌降低等级也会再度刺激我们对酒精的渴望程度——一杯不够喝两杯,越来越嗜酒也就是这个因素引起的。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我们平日中在社会化的过程里由于条条框框的限制显著压抑了自我意识;而蹦迪的过程里酒精这样的外在工具剥夺了我们的这些压抑和防卫机制,使我们的平日里难以实现的表达自我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

而很多人也经常是在压力过大时选择去蹦迪寻找快乐,而这个快乐其实很大程度也是来自于酒精。

研究发现,酒精经常被当作一种自我药疗的方式被大众广泛用来缓解压力。在神经科学上,压力是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来调节控制的。

而乙醇的摄入会刺激这个系统,促进多个压力荷尔蒙比如肾上腺酮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但同时这种“压力”回应会与多巴胺分泌系统的逆转作用相结合,反而使我们感觉非常愉悦。

别告诉我,你没有期待过在迪场里艳遇

所有开迪厅的人,都是心理学的一把好手。

部分心理学家认为,蹦迪本质上是人类的一种lekking behavior;这个命名来自于消费者心理学,帮助我们解释了一大半“蹦迪”理论。

lek在英文中指的是一群雄性动物聚集起来进行一些竞争性和求爱性行为的场所;而lekking behavior自然就指的是一种求偶行为。

而夜店几乎在某种程度上是为满足这种行为而打造的场所。

Hendrie et al.(2009)的研究指出,以最具活力的方式如舞蹈等发出性信号的女性足以吸引超过50%男性的注意,且成对离开夜店的男女人数也比起成对进入夜店的男女人数有50%的明显增高。

而去蹦迪的女孩中没有人穿的衣服身体暴露度低于10%,而当暴露度高于40%且蹦迪动作带有性暗示意味时被男性搭讪的比率显著增高了两倍。

这些研究揭露,夜店可以被当作一个lek,而蹦迪便是这个lek中的lekking behavior,由各种散发出性信号的行为和各种被夜店“合理化”的接近异性的方式组成。也就是说,蹦迪在某种程度上蹦的是求爱的快乐,是以最优方式散发出最强烈的性信号以吸引异性的关注,我们蹦的也就是这个“狩猎”与“被狩猎”的快乐过程了。

因此很多夜店甚至会特意雇佣漂亮的女孩免费去玩,目的也是为了吸引男性顾客。

总结来说,其实蹦迪这个活动正是利用了各种包含色彩心理学,神经科学,营销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完美的通过结合一批不愉悦因素并利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最大化通过刺激感官体验来给我们情绪上的极限快感,来达到最大化释放一直压抑着的负面情绪的效果。

同时,结合酒精,性和爱情等其他因素巧妙的让蹦迪这个活动也兼任成为了通往其他快乐的路径。这些效果叠加在一起,也不难理解蹦迪到底蹦的是个什么快乐啦。

当然,这也是我用来说服男朋友,最铿锵有力的理由了。

请姐妹们学起来,以后蹦迪可以理直气壮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