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365】单亲家庭如何影响孩子的情感模式?
图画:焯焯
生活案例——
一个单亲的女孩子,想找个对象比自己大八岁,但是身边的闺蜜都不同意。不懂我心里的感受。这跟成长经历有关吗?
明镜解析……
单亲家庭的孩子情感模式与完整家庭的孩子情感模式一定是不一样的,家庭结构的变化一定会影响情感模式的变化。家庭结构从家庭成员的组成就可以直观的看到,父母任何一方缺失都不是完整的家庭,但是没有孩子的家庭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家庭,所以,父母是组成家庭的主体(这里要区分人们心里层面认为的家的概念,这属于抽象的而非实际存在的主体)。而对于任何一方的缺失造成的孩子心理的影响也是不同程度的,比如情感模式。如果这个家庭缺失的是父亲,那么孩子的情感模式大体表现就是软弱、悲观、愤世嫉俗、抱怨、暴躁、极端、自暴自弃……总的来说就是在做事情的时候表现出来的状态就是没有力量和方向;如果缺失的是母亲,这个孩子的情感模式大体表现会是自私自利、薄情寡义、同情心欠缺、独来独往、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总体来说就是无法感受到别人的情感部分(俗称感同身受),与人相处没有爱和支持的感觉(离异,丧偶,失踪的情况具体影响还要更深入也更有针对性)。因此,从表面来看单亲家庭对于男孩和女孩的情感模式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只不过根据成长经历和性别不同所影响的程度还有更深层的部分了。平时,我们根据上述的情况就可以理解孩子的情感模式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了,而孩子本人也就能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的前因后果了。
案主比较突出的说明了自己要找的伴侣是大自己八岁的人。如果说爱情本身的确是没有任何标准的,国籍、地域、年龄、素养、学问、性格、性别、财富、地位……都可以忽略,所谓“眼缘”就是这样,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是自己的情愫使然,这个部分就显得抽象很多,也很任性。既然是抽象的,也就不是能够约束和要求的了,一定要给个缘由的话,那只能是荷尔蒙的对等,力比多的匹配,多巴胺的融合。这都是可以让自己愉悦而舒服的精神产物,所以当遇到让自己心仪的人的时候就是会随心所欲的去追求,此时哪还有什么条件和标准呢?谁开心谁知道!
关于自己的情感到底谁说了算?每个人都有自己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自己的幸福一定有一个标准的话,那也是自己制定的,也就是自己自以为是的,自己内心想要的。如果一旦自己不清晰的话,就会找到周围的人东问西问的,人云亦云,这只是在客观意识里做事情,而不是主观意识的参与了。简单的来说,当自己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情况时,外部信息对自己来说都是有用的,自己也都感觉挺好,但是又说不出有什么好,同样的,不好的也是感觉的部分,一样也说不出有什么不好,这都是典型的自我意识缺失的表现。所以,不是不能有标准和条件,而这样恰恰是为了让自己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样的人生?什么样的伴侣?什么样的日子?什么样的幸福?这样看来,自己的情感还是自己说了算,做的主!其实,无论是客观意识还是主观意识,最终做决定的那一刻还是自己的主观意识决定的,没有一个人能够强迫另一个人做出任何决定!除非他允许!那么,自己决定的事儿只能自己承担,即使暂时可以抱怨给周围的人(尤其是亲近的人),也只是暂时的,最痛苦、最难受、最承担的人还是自己,而且只有自己面对。因此,标准和条件的设定是可以规避一些所谓“后悔”的事儿,但是事情的发生与发展不是一个人能左右的,只能遵循事情发展的规律,接受所发生的一切,积极地面对解决才有可能找到新的方向,对于情感的事情来讲,也就是经历了恋爱阶段才会有自己的感受和总结,经历的越多也越知道自己的情感模式和规律(没有绝对,因人而异),同时,也慢慢地梳理清晰自己的标准和条件,这就是完善的过程!
我们周围总有一些热心人来操心的不我们自己还要热心!尤其是对别人的家庭、情感、教育方面,这里对于情感的方面更甚,比如找什么模样的,财富多少的,学历高低的,职务大小的,门当户对的……而这些人往往乐此不疲地从身边的亲人扩大到周围的圈子,认为自己就是情感专家,识人高手,能掐会算,这些都只是前期行为,更过分的是要让对方听取自己的建议和推测,但这份热心恰恰忽略了对方的实际情况,也忘却了到底主人公是谁?热心不是不可以,要有一个度,而且要客观分析,不能主观臆断,再加以操控,这就会给对方造成很大的困扰,毕竟每个人都有自我意识不完善的部分,因此热心很容易变成寒心。那么,对于别人热心的建议可以用验证的方法来确认,如果不去验证就下决定,是不是尊重到对方?是不是对自己负责?当然,验证的范围以双方都不遭受根本的伤害为准,比如婚前性行为,经济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