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薇”肯定需要一个心理咨询师
上周名为《你好,安怡》的都市科幻题材电视剧,将人工智能、AI、机器人(剧中叫做芯机人)自我意识、未来人类家庭关系的话题又再次带入了大家的视野。
我们大概可以猜想到,这部翻拍自英美合拍剧《真实的人类Humans》的《你好,安怡》大致的剧情走向。
而就目前播出的内容来看,比起严肃的人类与人工智能、伦理等等的宏大历史话题,由戚薇扮演的“安怡”的自我意识苏醒之路,似乎更加引起我的兴趣。
电视剧《你好,安怡》
并且感觉,她要是有一个靠谱的心理咨询师就好了……哈哈哈~
“心机人”的欲望之窗被开启
故事被设定在虚构的2035年,“芯机人”作为智能高等的机器被应用于人们生活的各方各面,无论是类似于女仆的家政,还是关爱老人的医疗领域,抑或是其他人类不愿从事的行业(如《真实的人类Humans》所提及的性服务行业)。
他们似乎很大程度解决了人类的问题,解放了更多劳动力,令主妇/夫更加轻松,令老人更加安逸,令女性免受性交易的折磨……产生了更多“人类幸福感”。
电视剧《你好,安怡》
电视剧讲述了李建维教授为了陪伴儿子李遥,制作了4个拥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人,但随着意外的发生,他们失踪了……其中的安怡(戚薇)则在刷机之后,被打折卖到了新家庭。
在与这家人的相处之中,起初安怡顺利地处理了各种工作,并在意外事故保护了“小主人”后,也取得了包括女主人在内的大家的信任,似乎逐渐“融入”了家庭。
电视剧《你好,安怡》救下了“小主人”,也获得了信任
而也正是这时她在“程序紊乱”的情况下,却开始逐渐被“欲望”占据,并企图成为这个家新的女主人。
男主人乔明宇在醉酒后,在安怡的“引诱下”,打开了卖家赠送的特定“情感模式”。(嗯,各位客官你们懂得的~就是那个意思~)
电视剧《你好,安怡》
于是,安怡她似乎逐渐从一个“芯机人”变成了一个拥有了“心”的“心机人”。拥有了“心”也就拥有了欲望、困惑、自我怀疑和对自由的追求……
如果抛开科幻题材,来感受这个剧,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一生中对于自身的探索和觉醒之路,难道不觉得和“安怡”这个芯机人的自我意识苏醒之路分外相似吗?
那些对自我存在价值的怀疑,对于原生家庭关系中父亲或者职场优质男性的“迷思”,对于探究完整自我的追寻……你我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都曾有过。
电视剧《你好,安怡》
我们都是觉醒过程中的“芯机人”
我的朋友Ida跟我说,她曾经像个优质的“芯机人”一样,做着很多被规定好的正确的事,履行着创造者编写的程序代码——学日语的高中、学中文的大学、28岁结婚与一个看起来“还不错”的男人住进了一个陌生的家里。
直到两年依旧无法怀孕的她,发现了前夫的大面积多人出轨……某些足以使她当机的“程序紊乱”出现了!也是在这时,她居然又被公司裁员了。(电视剧可能都不好意思拍的这么狗血)
在经过了无法相信,到彻夜痛苦哭泣,再到自我怀疑“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我曾经的30年到底有什么意义”之后,她一边依靠在新公司疯狂加班,并尽可能休息时间上各种课充实自己。
电视剧《武林外传》
却依旧无法避免在无数个凌晨两点拨通的电话向我哭诉……
我们探讨的问题(虽然我可能在中途睡着或者敷衍她,sorry~毕竟这不是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从最初的“他为什么会出轨?”“他为什么那么像我的父亲?”很快进行到了“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我这么多年以为的正确道路,是否真的意义?”
出轨和被裁员,不仅是创伤,而更像是一把开启了令她可以“思考”和“觉醒”的钥匙。
日剧《四重奏》
这是不是和《你好,安怡》中的一些情节如出一辙?不曾拥有“自我”的“芯机人”开始反思:
对于自身机器人是否应该具有人类感受的迷惑,就像我们在成长中,不时出现在脑中的“我是谁?我所做的一切是否有意义?”的那种无力感和怀疑?以及对于自我价值的动摇;
安怡对于男主人复杂的感情,也似乎有着我们对于很多男性角色的“迷思”,到底我们的父亲、爱人、兄长、异性同事、朋友所扮演的角色,都是否如他们的名称一样“简单”?
电视剧《你好,安怡》
最终,芯机人开始想要“反抗和挣脱”,又似乎有着Ida或我们在创伤后,企图逃离原生家庭,获得真实、完整自我的过程……痛苦,艰辛,却是一旦开始就无法再停下的脚步。
心理咨询师可能正是最合适的“同行者”。这也是我在文章开头,玩笑地说芯机人安怡真的需要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原因。
确实不可否认,有人会很幸运地获得可以吐露真实内心,并理解支持他们的朋友或者家人(如我和Ida)。
但是即使是作为有心理学知识的人,甚至身为专业咨询师的朋友,与他们倾诉聊天和真正进行专业心理咨询依旧是非常不同的。(就像是我确实会忍不住在凌晨的通话中偷偷睡着,或者建议她去扎渣男的宝马车轮胎泄愤……)
心理咨询以交谈为主要沟通和治疗手段,但绝不仅仅是两个人在一个屋子里“聊天”这么简单。
我们真的需要心理咨询师吗?
我和我的咨询师曾这样认为:与咨询师的相处,就像是你在不见岸的深潭中独自往前游,你要么放弃承受沉入谷底的痛苦,要么就必须坚持向前,未知和孤独包围着你,心理咨询师可能并不是那个可以一把把你捞起来的人,而是那个愿意陪你一起游,并鼓励你,帮助你找到答案的人。
同时,专业的咨询师具备足够的心理学、社会学甚至医学知识,并可以在完整的科学理论支撑下,既能够共情你,又保持较为理性和客观的引导。
电影《老大靠边闪》
这是与我们关系熟悉的人,无论是朋友家人,甚至同事往往难以做到的,因为作为人的复杂感情,会干扰他们做出真正冷静的倾听和理性专业的分析。
专业的咨询师既不会大嘴巴地把“只能对你说的秘密”到处散播,也不会打断你,或者直接告诉你“你错了……你该这样做……”并将他的主观焦虑或情绪强加在咨询者身上。
其次,心理咨询也不像很多影视作品中展现的那样,是少数精神极度失常的人的选择,而是适合每一个有感受、有困扰、有焦虑、有情绪的人。
美剧《扪心问诊》
在很多心理咨询行业更加普及的发达国家,身体和精神都很健康的成功人士同样会定期进行咨询,保持自己可以有更好的状态,并制定细小的私人目标,例如令身心更满足健康、让家庭生活更和谐,更好地教育子女等等。
避免小的负面情绪,发展为更加严重的问题。
最后,那些影视作品里24小时生活在一起,甚至恋爱的咨询师和来访者真的存在吗?真实的心理咨询是什么样子的呢。
美剧《扪心问诊》
现实是通常咨询会在每周或者隔周进行,一次咨询的时间为一个小时左右。(当然短时间的通话或者紧急的求助,咨询师基本都会给予回应和危机处理)足够的边界,最大的作用便是保证来访和咨询的正常进行,避免附加“关系”的产生。
毕竟,与来访者发生关系或恋爱,都是极为违反伦理的举动。
类似于《无间道》中的卧底警察和心理咨询师之间,既是咨询关系,又发展了恋爱的双重关系,是非常糟糕的做法,不仅咨询师会在行业内遭到“唾弃”,对来访者也是一种极大的伤害。
电影《无间道》
这种做法利用来访者对咨询师的信任,剥夺了来访者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甚至有可能对其以后的关系问题造成不可修复的损害。
其原因在于,在咨询的关系中,来访者与咨询师的关系和权力并不对等,一旦发生了性关系或者其他的进展,都会导致亲密关系中较弱势一方被轻易的操纵、伤害和利用。
暴露得多的一方,在关系里更为弱势,来访者恰恰就属于此类。
有些来访者企图去打破这个边界,但他们并不知道,这个边界恰恰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和对咨询师的约束。一旦这种边界消失,很容易出现一些不可预知的后果。
现实中的心理咨询,既不是一个帮你解决问题的哆啦A梦,更不会是你的父母或者情人,它独立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之外,是最亲密却也最特殊的“伙伴”。
电影《天使之恋》
独自探索是孤独且难熬的……无论是芯机人安怡,还是我们都需要同伴。
所以在这条心灵成长的道路上,希望我们都不是孤身一人,有机会遇到一个可以真正理解并支持的人,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