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告白: 跟爸爸单独吃饭都尴尬,我们的关系怎么了?
世界上第一个父亲节,诞生于美国,起因是多德夫人为了纪念她伟大的爸爸而提出的设想,多德夫人的母亲在生育第六个孩子时,难产而死,多德的爸爸独自养育六个孩子长大成人。
多德夫人认为,他的爸爸为孩子们付出的辛劳和爱,不亚于任何一个母亲。
正是因为稀有,才倍感珍贵,多德夫人的爸爸确实伟大,同样是“爸爸带娃”,如今的含义却有不同,百度搜索这四个字,跳出来的竟是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语句,诸如:有一种危险,叫做“爸爸带娃”;形容“爸爸带娃不靠谱的话有哪些”;“对宝宝不闻不问的父亲”等等。
这与传统文化中“父爱如山”的成语形成鲜明对比,是对父亲失职的调侃?
还是对父亲不负责的控诉?父亲节即将来临,我们在赞颂伟大父爱的同时,也应该剖析这一社会现象背后折射出来的心理逻辑,正如我的一个来访者提出的质问:爸爸,你到底在家起什么作用?
来访者晓兰,已经年近不惑,自家孩子刚上小学,也在北京买了学区房,正当一切正朝着美好生活的图景展开时,天有不测风云,晓兰年近七十的妈妈患了癌症,而且据医生说,是一种不治之症,随时都有丧命的危险,晓兰感觉天都要塌了,弟弟还待业家中,没有收入,孩子还小。妈妈无人照料,唯有靠她这个闺女。
她下班就往医院跑,孩子甩给婆婆,按理说,一个大人照顾一个病人也并非什么难事,但最让晓兰头疼的是爸爸的态度:妈妈重病在床,爸爸却依然甩手掌柜,他担心的竟然不是晓兰妈妈的病情,而是担心自己没人照料。
晓兰说,我恨死我父亲了,他和僵尸有什么区别,我妈生病这么严重,他不管不顾,一个人待在老家,连来北京搭把手都不愿意,但凡他能来帮个忙,我也不至于这么累。
“僵尸型爸爸”长什么样,在家庭教育中会有什么不良后果,作为操心的老母亲,又该如何拯救娃他爸和孩子?让我们一起来看晓兰的故事。
爸爸,
你哪来的资本在家吆五喝六?
晓兰的工作压力也很大,有明确的KPI(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岗位离不开人,家里也连轴转,三个多月,本来120斤的体重现在掉到100斤,个头高,更显皮包骨头,再加上皮肤黝黑,简直和非洲难民差不多。
她说,我长得像非洲难民也就罢了,更可怜的是我内心的痛,像把刀子,硬生生的戳我血流成河。
晓兰所说的痛,是父亲带给她的。她说,在她印象里,爸爸在家啥也不干,就知道抽烟打牌训斥人。
就像印度电影《神秘巨星》中尹希娅的爸爸,回到家就没有好脸,不仅对温柔贤良的妈妈颐指气使,还常常拳脚相加,由于妈妈做的饭不对胃口,就对妈妈暴力相向,导致妈妈去车站接她的时候,只能戴着墨镜,遮住被打青的脸庞。
尹希娅有歌唱的梦想,爸爸极力反对,妈妈为了完成女儿的梦想,偷偷给她买了把吉他,却被爸爸发现之后,狠心的摔下楼,母女俩在父亲面前,像极了怕被猫吃的耗子,东躲西藏,诚惶诚恐,而父亲,就是家里最大的猫,好吃懒做,无恶不作。
不过,与另一件事比起来,这还不算什么,毕竟,“一个强势的拳头父亲”是很多家庭中“爸爸”的代号和缩影,令尹希娅内心失衡的还有:爸爸对弟弟无以复加的好。
但凡有外出参加宴请的机会,爸爸毅然决然的只带弟弟,而他的亲生女儿,就像个拿不出手的累赘。晓兰的父亲也是如此,永远只宠爱那个“带把儿的”,儿子才是家里的顶梁柱,才是家里的香火,女儿嘛,早晚要嫁出去。
结果呢?儿子被宠成废物,三十好几了,还没有正规职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买房子没钱,问姐要,生孩子没钱,问姐要,晓兰这个“姐”,活脱脱一个现实版樊胜美。
看过《欢乐颂》的人,都知道蒋欣饰演的樊胜美,一个拥有美丽外表虚伪内心的可怜女孩子,在大城市打拼,租的是高级公寓,出入都穿大牌,在公司任职HR,十年打拼剩不下一分钱,除了自用,都补贴了家里那个窝囊废弟弟,这个角色也是蒋欣在《甄嬛传》之后成功塑造的另一个女性形象,令人又爱又恨,徒生怜悯。
只不过,樊胜美形象的背后是一个令人发指的母亲形象,她像吸血鬼一样,帮着儿子吸掉女儿身上的所有血,还配以亲情和愚爱,让人憎恶到恶心。
晓兰的妈妈是极好的传统女性典型,只不过,相夫教子中毒太深,直到自己身患重病,还在惦记家里的老头子。
爸爸,
小心成了女儿心中的刺
晓兰问我,你说我爸爸在家到底有什么作用?干啥啥不行,吃饭第一名。他哪来的资本天天在家用鼻子说话啊,弄得我妈也从小教育我,对丈夫,就要义不容辞,毫无怨言,对女儿也不用太上心,迟早是要嫁人的,带孙子是婆婆的事情,和妈无关。
现在的晓兰,认为他爸就是万恶之源,因为他爸的不负责任,导致妈妈被拖垮,自己被累死。
晓兰的闺蜜琼琼,孩子只有一岁半,从怀孕到出生,孩子父亲出现的日子屈指可数,琼琼多希望老公能多陪陪孩子,可是,老公不是在忙工作,就是在刷手机,和娃在一起,最多半日光景,必找理由开溜。
琼琼想不通,为什么老公这么不上心,陪娃真的有这么困难吗?她给老公讲陪娃的重要性,老公根本听不进去,她有时候想,现在孩子太小也不会说话,老公觉得无聊,陪不了,也许孩子大一点就好了。
琼琼说,自己小时候,记得爸爸工作很辛苦,经常加班,爸爸在家什么都不干,家务活都是妈妈负责,虽然妈妈包揽了家里的所有工作,但妈妈也包揽了家里的所有话题,爸爸在家很少说话,偶尔还会发脾气,琼琼很害怕爸爸,因为她不止一次的见证过爸妈闹离婚的场景,面目狰狞,言语可恶,画面惨烈,琼琼恨不得离家出走。
好在妈妈对琼琼关爱有加,教育有方,母女感情很好,青春期顺利度过,琼琼不仅优秀,还很顾家,但琼琼在恋爱环节出了差错,总也找不到合适的另一半,适龄青年她都看不上,她喜欢熟男,甚至像《唐人街探案3》中的女主人公小林杏奈一样,她喜欢“老男人”。
她觉得和“成熟的男人”在一起,安全,踏实,幸福,她不止一次的和多个四五十岁的男人交往,这些人大多事业有成,当然,他们也都有家庭。只是,他们在一起的日子是有限的,短则半年,长则两年。
琼琼很享受这个过程,她甚至想过和他们结婚。
小林杏奈的生父,在她几岁时就离开了她和妈妈。
小林杏奈是个典型的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物,她对父亲的仇恨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她便开始了复仇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她通过接触“成功的老男人”——东南亚商会会长,从而走上了精心设计的复仇之路,青春之花就此凋谢,一切努力也付诸东流。
爸爸的作用为几何
缺失的父爱,使得原生家庭依恋的重要环节中,少了最基本的“安全要素”。
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斯为了研究婴儿的依恋行为,曾做过一组实验,通过八个场景的设定,观察婴儿在面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时的反应,结论是:接近62%的婴儿表现出安全型依恋,38%的婴儿表现出不安全型依恋。
不安全型婴儿又分为三种情形:
A.反抗型,产生明显的焦虑,想和父母亲近,却不能从中获得安慰,体现出矛盾心理,这类婴儿占比大约8%;
B.回避型,表现出明显不愿和父母亲近的状态,这类婴儿占比大约15%;
C.混乱型,不属于以上两种类型,但有时会显示反抗,有时会显示回避,表现矛盾而不稳定,这类婴儿占比大约15%;
为什么小朋友会表现出不同的类别?父母是主要原因。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父母对孩子发出的呼唤和信号很敏感,换句话说,父母能捕捉到孩子细微的变化,并做出及时的反应。
由于该实验设置的是由母亲作为父母的代表,所以实验结论提到的多为母亲,但作为主要照料者——父亲,也同样会对孩子的依恋类型有深刻的影响。
如果爸爸在带娃的过程中,不理不睬,只玩手机或执迷于游戏和电视,或者经常表现出不耐烦、不高兴,甚至爆粗口等恶劣行为,可想而知,娃与爸爸的依恋关系会朝什么方向发展。
晓兰就曾提到,爸爸经常对她置若罔闻,却对弟弟奉若圭臬,她作为不受器重的女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都没有换来父母高规格的礼遇,父母主要关心的问题是:她不要给家庭带来负担,最好多挣钱。
自从生了孩子之后,父亲从未来家里看望过外孙女,这一切,晓兰都忍了,毕竟她自小生活在男尊女卑的家庭氛围中,但是,这次妈妈生病,她看透了爸爸的自私自利,她觉得爸爸就像僵尸一样在家里碍眼,她对爸爸的不满不一定说出来,但她在心里默默的告诉自己:如果爸爸有一天生病住院,她只负责出钱,绝不去照顾。
拿什么拯救你,娃他爸
网友们调侃现代版父亲为“僵尸型存在”、“丧偶式带娃”,形容父亲身在心不在,长期不在线。他们宁愿刷手机、打游戏、看电视,也不愿意带娃,他们宁愿出差、喝酒、逛夜店,也不愿意回家。
安斯沃斯认为,冷漠的抚育行为是导致孩子形成“不安全-回避型”的主要原因,不稳定的抚育行为是催生“反抗型”依恋的罪魁祸首。
也就是说,如果父亲在教养中对孩子干涉过多,反应过激,甚至带有恶意,那么孩子就会不愿意与父亲接触、交流,严重的还会产生敌意。
《神秘巨星》中的小女孩,当她面对亲生父亲砸烂吉他的场景时,幼小的心灵,产生的就不只是“厌恶”、“反感”这么简单的情绪了。
如果父亲在教养过程中,对孩子的需求没有反应,孩子就会感到失落,或者对自己产生质疑,如果父亲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般的机械性的带娃,孩子就会在“反抗”和“回避”之间不知所措。长此以往,娃将不娃。
面对如此惨烈的带娃场景,我们该怎么办呢?尤其是作为广大操劳的“老母亲们”,如何拯救你的爱人和孩子呢?
提供以下建议,供大家参考:
1、在孩子面前要做正确的引导,即使对“僵尸型爸爸”很不满,也不要当面训斥,尤其避免带有人身攻击般的斥责,比如,他爸眼睛只盯着电视和手机,却无暇顾及孩子的情绪,你不应该说的是:
电视是你妈啊,里面有你妹啊,你娃不是你亲生的啊……不看你能死啊……
你应该说的是:宝宝,你在玩什么呢?宝宝,你想周末和爸爸去哪玩啊?
通过营造共同的话题,引导爸爸转移注意力到孩子身上。
2、了解父亲的特殊性,充分发挥父亲的能动性和特长,父母在教养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相对于母亲在照料孩子过程中的细心、贴心和敏感,父亲也有天然的优势;
研究表明:父亲更关注和支持孩子探索环境、进行体能游戏和冒险活动。
一个长期“在线”的父亲,培养出的孩子可能更有自信,安全感更强,更愿意尝试和创新,更具有探索意识和稳定性。
因此,别把“爸爸”放在贴心、细心的坐标轴上和妈妈比,因为他确实不擅长此项,尝试营造较为宽松的亲子环境,让爸爸带着孩子去体育锻炼,探索世界。
爸爸工作压力也很大,在家里不一定总在线,但一定要给他成长的机会和空间,常常在孩子面前赞美爸爸的好,尤其是爸爸在亲子方面但凡有点良好的表现,一定不要吝惜赞美的言辞,爸爸就像苗,越浇越美妙。
3、帮助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爸爸如果不在线,妈妈必须在线,但是,这不能成为“僵尸型爸爸”存在的合理性备注,因为超过11项相关研究表明,孩子对父亲产生依恋的可能性和对母亲的一样大,并且,对父亲和对母亲的依恋类型高度一致。
比如,对母亲如果是安全型依恋,那么对父亲也是。对母亲若是不安全型,那么对父亲同样如此。
父亲节不是舶来品,我国也有父亲节的传统,民国时代,以梅兰芳等人为代表的知名人士,提出抗战英雄深受父亲们的影响,才能前赴后继,杀敌致果,应该设立爸爸节。
只是,他们建议中国爸爸节应该定为8月8日。
适逢今日,写了这么多关于父亲的故事,原因只有一个,希望天下父亲能身心俱在,别伤了老母亲的心,辜负娃的殷切期待。
初心也只有一个:爱之深责之切。
References:
1、Cook, Joan Littlefield/ Cook, Greg, Prentice Hall,The World of Children,2006, ISBN: 9780205447435
2、Tayyab Rashid / Martin P. Seligman,Positive psychotherapy:clinician manual,2018,ISBN: 978019532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