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每天煮一吨大米,让那些逃难者倍感温暖
持续的缅北战火,让缅北大量的民众流离失所。一年前缅北果敢内战,让缅甸125工业园,聚集了3000多名逃难者。由于当时果敢的政府组织、电力等均已经瘫痪。由果敢福利基金会、果敢青年联合会等当地志愿者组成的人道主义救援团队,临时接管了这个避难所,让这些逃难者有饭吃,有被子盖,倍感温暖。图为志愿者做好饭后用桶装着。
早晨7点,果敢125工业园的难民营还笼罩在晨色之中,工作区就开始忙碌起来。生火、烧水、淘米、洗菜……数十名志愿者来往穿梭。早餐、晚餐,战乱开始几天后,他们每天如此,从来没有停息过。图为志愿者在忙着做饭。
果敢同盟军和缅甸政府军交火短短几天,果敢逃难人数激增。125安置点人数每天以数百人增加,除了来自山区的难民,还有来自果敢首府老街的800余名流离失所人员,短短9天时间,人数剧增到为3200余人。
王耀是果敢福利基金会的负责人,刘正华是果敢福音中心负责人,两人和果敢青年联合会的工作人员一边担负起了离家人员的安置和救援工作,一边呼吁国际社会关注果敢逃难者,发动援助。首先是住宿和吃饭问题,在他们的发动下,来自缅甸以及中国的一些救援物资很快运了进来。图为开饭时,王耀在维持秩序。
由于人员数量急剧增加,给人员管理方面造成了一些困难。于是他们在逃难者中积极发动,让一些年轻人参与进来。刘正华说,战争爆发一周后,安置点印制了3000张饭票,一天差不多要消耗一吨大米,蔬菜更多。图为安置点用简易的大锅煮菜。
除老弱病残和妇女为无条件发放外,其他青壮年必须参加劳动,比如打扫房间卫生、帮忙运送物资等才能使用饭票。图为一群孩子在排队打菜。
“这项规定实行之后,立即有了很明显的改善,堆的垃圾都没有了,大家都在做事了,没有闲着等吃饭的人。”刘正华说,125安置点还设立了晚间巡逻队,分成3个班次,从晚上9点到11点为第一班,12点到凌晨2点为第二班,凌晨3点到6点为第三班,其目的为保证他们的安全并准备应对任何突发情况。图为一个志愿者在搬锅。
14岁的罗琳家在果敢老街边金象城,战争爆发后和家人逃了出来,现在自己的父母带着弟弟妹妹都逃到中国境内,自己一人留在125安置点。三天前,她申请加入了救援团,“我可以摘菜,可以给他们打饭,可以打扫卫生。”罗琳说,“在这里感觉是一个大家庭,人很多,我也不害怕。”图为志愿者在用油桶搭建锅台,他们其中很多也是逃难人员。
傍晚六点,忙碌了一天地刘正华疲惫地瘫倒在地铺上,刘正华说,“在难民营,救援团事无巨细,因为你的存在,所有的逃难人员都会来找你。图为刘正华和王耀(右)商谈安置点工作。
一百多名志愿者,服务3000多人,早晨7点起来,开始忙上午餐,中午11点多结束后,就开始忙晚餐,六点钟结束。此外还有救援物资调运,药物发放……一天能睡四五个小时就已经非常不错了,欣慰的是安置点这十几天来平稳过渡。”图为志愿者赵老师用喇叭呼喊,排队开饭。
图为逃难人员在拿碗。
安置点,逃难人员自觉排队。
图为志愿者在打饭。
王耀说,现在最担心的是安置点逃难人员安全问题。安置点中有一些是在果敢经商的华人,有一些是果敢老街人,还有一些是缅甸人。他们关心最多的是自己财产的安全,有一些人白天会返回老街看护或者转移财产,安全问题令人担忧,这里曾经发生民众受伤和被杀事件。图为一个孩子等待打菜。
于此同时,安置点距离战争中心距离太近,战争会不会蔓延到这里来?炮弹也不长眼睛,一不小心落到安置点,后果也不堪设想。他希望缅北局势能够引起联合国人道救援机构的关注,尽快结束战争,让逃难者重返家园。图为志愿者都是最后一个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