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不到亲戚家,买卖不去熟人店”,这句话如何理解,有道理吗

文/农夫也疯狂

现在对于农民来说,又有了一个新身份——农民工,他们既是农民,也是城市里的建筑工人,所以就被称之为农民工。在前些年兴起进城打工的热浪以后,越来越多的人看到村里人进城打工挣到钱了,日子好过了,所以也纷纷效仿,放弃了土地,到城里去务工挣钱养家。

虽然要离乡背井,也外面人生地不熟,但也确实挣钱,并且要比在农村里种地挣得多。如今农村里绝大多数都是外出打工补贴家用,留在农村发展的基本是一些老年人和留守妇女。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在外面如果有亲朋好友帮衬一下,确实要方便很多。但是在农村里却又有另外一句老话“打工不到亲戚家,买卖不去熟人店”,这又如何理解呢?有道理吗?

古人所说的这句老话能流传下来,相信是有一定道理的。多数情况下确实是这样的,却也不是绝对正确,需要就事论事。这里我们先来看看“打工不到亲戚家”,到底有何不妥呢?

在最初出去打工的时候,很多人都是去投奔亲戚或者是好朋友。想起我们村里早些年的时候,外出打工,都是一些年轻人为主。他们都是在过年的时候回来,然后大家相互聚在一起。如果那里有好事情做了,就会商量着一起去,这样相互也有个照应。可是后来,慢慢的就少有人去投奔亲戚,或者是去朋友那里打工了。这是因为亲戚之间虽然有血缘关系维持的,但是一旦牵扯到利益,那就很容易引发矛盾。

细究一下,的确有不少隐患。一方面是亲情,一方面是利益,稍有不慎就会闹得反目成仇。如果打工者总想着自己付出多回报少,总是觉得老板是亲戚应该照顾自己,那么两者的矛盾不会少。如果老板总想占便宜,把亲戚当傻子使唤,能拖就拖能欠就欠,那么最终只会不欢而散,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心里最清楚的。

再来看看“买卖不去熟人店”,这一点农夫是深有感触,也是比较认同这句话的。首先是和熟人做买卖,这样彼此都比较尴尬。因为做买卖就有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价格谈拢了,那就做,谈不拢也不会有啥影响。可是去熟人的店里,那基本就没有讲价这一说。因为大家都是熟人,也不好讨价还价。

其次是货好货坏都不能挑,出了问题只能自认倒霉。买东西有时候就会遇到产品质量问题,可是如果是熟人之间买卖东西,他会说这个是成本价卖给你的,一句话不仅让你不好还价了,而且拿到产品以后,如果出现了一些质量问题,也不好说对方什么。但是如果是陌生人之间,那如果有不好的产品,或者是出现了质量问题,都是可以退换的,或者是进行索赔。

最后就是有一部分人会“宰熟”,他们就是因为是熟人,所卖给你的商品不仅比其他人的价格贵,可能产品质量还很一般。总而言之,碍于情面有些事情想说不能说,无论吃亏还是沾光都觉得不自在,所以还不如不去。对于这句农村老话,你怎么看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文章的朋友们,记得点赞、分享和关注农夫也疯狂,每天都会为大家免费分享一些农村的好玩、有趣的事情,谢谢大家!(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致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