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没见过一部电影出现这么多书名......

终于有机会聊聊老朋友贾樟柯的新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不知道各位在刚刚过去的长假里有去看过吗?这或许是这几年来作家出镜率最高的一部电影。
2019年,吕梁文学季在山西吕梁举办,莫言、余华、苏童、梁晓声、格非、阿来、西川、欧阳江河、叶兆言、梁鸿等四十余位作家参与其中,这一年吕梁文学季的主题,叫做“从乡村出发的写作”。
而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正是脱胎于“吕梁文学季”,在这部影片里,除了四位主要的讲述者,一闪而过的还有作家苏童、莫言、李敬泽、欧阳江河......
那些曾经在书上很熟悉的名字,竟然变成一个个面孔出现在大荧幕上的时候,相信绝大多数人都很惊喜。
跟以往看群星荟萃的电影非常不同的是,编辑们从电影放映一开始,就在数这里面究竟出现了多少个书名。这可能也是为数不多,文学性极强的电影了。

01

一部连取名都充满文学

想象力与随性的电影

影片原定片名为《一个村庄的文学》,来自作家刘亮程的同名书籍。去年平遥电影节时,正式改名为《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改名的原因也很随性,因为作家余华的一句话。
“有一天我在这海里游泳,老师说海水是蓝色的,可我看到的海水是黄色的,所以我就一直在这海里游,想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从“乡村出发”到“海水变蓝”,仿佛就是一个轮回。“乡村”是出发的地方,“海水变蓝”则是期望已久、渴望奋力游到的终点,这个终点来自作家余华的童年故事。
而这张“刷屏”的海报也很经典。在表达贾樟柯电影的情绪,“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在大海中,海浪层层如山峦叠起,向远处则是更深邃的蓝色;而倒着看海报,则是群山间的村落,好像回到了电影的元旨“从乡村出发的写作”。

《一个村庄的文学》海报

很有趣的是当时的电影海报,和现在观众所见到的版本,看起来改动之处似乎只是将海报倒过来了。
从换名字,到换海报,是真的很随性了,也非常符合“贾式风格”。

02

数一数电影里究竟出现多少书名

第一位作家是很多人并不太熟悉的马烽老先生。在抗战时期,马烽和西戎合作的《吕梁英雄传》就是畅销书了。
《吕梁英雄传》在当时的影响力,要比《红日》《红岩》《红旗谱》还大得多。
而这部电影的缘起,也是因为马烽。
贾樟柯说:“因为我生活的村庄是马烽先生60年代以后从北京回到老家的地方,在那写作,写了很多作品,这些作品也拍成电影,通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等的影片展示出来。那一代作家很深入的跟社会运动结合在一起,这是一个有文学记忆的乡村。”
出现在影片第二位的是作家贾平凹
五十年代出生的贾平凹则代表着另一种转机。贾樟柯八十年代上高中时就读过贾平凹的小说,“小说呈现出来突破禁区、对人性的拷问,是一种文学精神,对我们是有影响的。”
贾平凹的《古炉》说的是在陕西一个叫“古炉”的村子里的故事,那里偏远、封闭。村子虽然保持着传统风韵,却无可避免的被时代政治所裹挟。
古炉村里的几乎所有人,在各种因素的催化下,被迫卷入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之中。一个山水清明的宁静村落,在政治虚幻又具体的利益中,演变成一个充满了猜忌、对抗、大打出手的人文精神的废墟。
《秦腔》而是以凝重的笔触,讲述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新时期农民的生存状态,解读中国农村20年历史。
这是一部“反史诗的乡土史诗”,有史诗般庞大的规模和厚重的质地。贾平凹用文字还原和营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世界,是对将要成为绝唱的农村生活作的“挽歌”,也是对传统乡土的一种“回归与告别的双重姿态”。
第三位出场的是《活着》的作家余华,也有人把这一段叫做“余华的脱口秀”
60年代出生的作家余华本是海盐小城里的牙医,见过了无数的口腔之后认为那是“世界上最没有风景的地方”,向往“在文化馆上班”的生活,于是渴望成为作家。
读过《活着》的观众,可能根本想不到,如此悲悯又震撼人心的故事,居然来自一位说话如此幽默的作家之手。
终于等来一次发稿机会的余华被编辑建议改一个小说结尾,“你要有个光明的结尾,好,我就给你一个光明的结尾……你要全部光明,我也可以都改成光明。”
在八十年代,余华是先锋派作家,当时的“先锋五虎将”之一,也是一匹文坛的黑马。
贾樟柯说:“读余华是在《收获》杂志上,中学快毕业或刚毕业时碰到了《活着》,小说带有80年代以来的那种创新性,创新性本身是很吸引我的。”
最后一位出场的是作家梁鸿。她的出场和影片所要传达的主题非常一致了。
梁鸿的几部代表作品里,都聚焦在了中国的乡村。在她的书中,乡村与人、人与人的关系被文字重新演绎,梁鸿的记录也正成为乡村记忆的回响。
《中国在梁庄》是梁庄系列的第一本,梁鸿从这部作品开始,用社会学的方法来观察,再用文学的方法来书写,综合客观叙述、口述记录、抒情咏叹和学理分析,写出了今日乡土中国的温暖和残酷。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所谓村庄的整体面貌,就是一个个生动的、相互纠结的家庭故事,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是只有把血液融入这一地方,经过漫长岁月沉淀的人才有的感觉。每一个村庄都是一部历史,每个家庭都是一个独特的人生类型。”
《出梁庄记》沿承其前作《中国在梁庄》,聚焦梁庄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外出务工者。书名借用《旧约》中“出埃及记”,淳朴的乡民亦要去“寻找奶与蜜流淌之地”。这股走出的潮流是由时代转型所赐,大家更多的是身不由己,或主动或被动地走上了寻找之路途,而他们对前途、对“奶与蜜”的希冀与盼望,大多落入了茫茫然的失落与锥心的痛楚之中。
十年之后,作者梁鸿再次回到故乡,写出了这本《梁庄十年》。重访当年的书中记述的人和事。十年里,一些人永远离开了这里,一些在外漂泊的人重返此地,村庄的面貌、河流和土地都与从前不同。
而人事变幻之中,梁庄和梁庄人所透露出的生机和活力却不减当年。这十几年来,梁庄是急速变化时代下中国村庄变迁的一个缩影:这不只是梁鸿的梁庄,也是很多人的“梁庄”。

03

是导演贾樟柯,也是作家贾樟柯

余华和贾樟柯

谈完影片中所有出现过的人物后,我们再回过头来谈谈导演本人。
究竟是什么让导演贾樟柯会想要拍一部电影来记录一群作家们呢?
除了熟知的导演身份,贾樟柯可谓是年少成名的作家。
贾樟柯从小就有文学天赋,中学时已经在《山西文学》发表小说。高中创办诗社,即便没考上大学,山西省作家协会也愿意吸纳他为成员。
1990年,贾樟柯还在赵树理文学院作家班学习。那时年轻的贾樟柯腼腆、羞涩,他发表了一些稚嫩的小说,被视作“山药蛋派”有希望的继任者,后来贾樟柯考了几次才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
而更加冷知识的是,贾导在北京电影学院读的不是导演系,而是文学系。所以,这也算得上妥妥的文学科班出身了。
贾樟柯心里有一本文学帐,从马烽、贾平凹、余华再到梁鸿,这是四代人接力书写的乡土中国,在跨度七十年的时间里,算得上是一部新中国的“文学备忘录”了。
而这一次,贾樟柯选择从文学出发,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的场景,这里也在贾樟柯的电影《站台》中出现过。

所以,这部影片究竟安利了你多少部文学作品呢?通过这些作家有关成长、写作、回归的故事,又能引起多少人有关故乡的共鸣与反思?

编辑丨廖茹画、胡子琪(实习)

参考资料:

1.《贾樟柯开拍《一个村庄的文学》,余华、贾平凹等友情出演》 北青艺评

2.《小镇青年贾樟柯》 许知远

3.《电影的口音》 广西师大出版社

4.《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返乡》 北青艺评

5.贾樟柯知乎回答:如何评价贾樟柯新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封面来自《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海报

(0)

相关推荐

  • 贾樟柯新作,一直看到两眼发黑

    防雷防烂片,世界上最快乐的工作之一 --欢迎关注不值得影评-- 从此只看好电影 不定期专访知名导演.演员 作者 | 曹柠 偏爱 直到看完<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我才意识到我是多么偏爱贾樟柯. ...

  • 【望安山文学】关雪冬 ||我所知道的作家作品——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观后感 (影评)

        主编:非   鱼  一.我所知道的作家作品                 贾平凹 今天我看了电影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很好看.这几个作家之中,贾平凹的著作看得多,无论是小说还是 ...

  • 跟着你们,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第一次看一部纪录片,流了几次感动的泪水. 有些名人,是了解作品后喜欢真人的,而有些人,你不用看他的作品,单单是人,就让人心生敬意的. "主演"<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作家 ...

  •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文坛识人

    前几天看了贾樟柯的新作,据说原片名叫<一个村庄的文学>,后听余华在家乡海盐县的海边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小时候大还是黄色的,余华在海边走着走着,性质上来了,就会跳下海游泳,一直游,游到海水变蓝 ...

  • 贾樟柯作品《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柏林电影节完成首场展映

    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一,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今日开幕,将于3月1日闭幕. 贾樟柯的新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入围了柏林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刚结束了在柏林电影节的首场展映. <一直游到海水 ...

  • 回不去的故乡,回不去的我们 |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贾科长的新片.   虽然看到片名的时候,心里咯噔了一下,这名儿起的也忒文艺了吧,比起那些<小武>,<站台>,<世界>之类带着地气儿混合着泥土味的小 ...

  • 平遥影展落幕,海水仍未变蓝

    ©视界研究所 · 作者|美龄 10月19日,2020平遥国际电影节日程中的最后一天. 两天前,电影节最重要的两个奖项"费穆荣誉"和"罗西里尼荣誉"颁奖已经结束, ...

  • 被海水染蓝的人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海报.这幅海报的设计精巧在于,你可以倒过来看.前提是你是用手机在看这幅海报. 01 当年在青岛生活的时候,我曾经用过一个ID: 被海水染蓝的人 曾经用它在天涯上写过小说 ...

  • 独家| 贾樟柯,他想解开中国人的身世之迷

    采访.撰文/法兰西胶片 我们发现,从<山河故人>开始,贾樟柯的创作体貌变了. 他把直指当下的匕首收了起来,套住匕首的刀鞘,就是询问历史. 历史对人类最大的悲痛在于,我们会不记得它. 我们不 ...

  • 为什么要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撰文:沪生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听名字就是一部特别文艺的电影.但在中国电影市场的语境中,文艺片又总是和沉闷.无聊联系在一起. 我在影院中看了不到半小时,左右两边就各走了一位观众.其中一位 ...

  • 导筒专访贾樟柯:文学应是电影人的基础,电影永远是年轻人的艺术

    Interview 贾樟柯导演最新作品<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已定档9月19日全国公映,官方预告片亦同时发布.预告片中,贾平凹谈及自己"终身的快乐与终身的痛苦",梁鸿回忆亲 ...

  • 贾樟柯的新片里,有一样东西比文学更重要

    文 甘琳 对还没看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观众,首先可以提个醒,它基本没有狭义的关于文学「知识论」的讨论. 这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2019年也「从乡村出发的写作」作主题的首届吕梁文学季所套拍 ...

  • 上班摸鱼,让余华写出了至今排行榜第一的《活着》

    余华有文人的气质 但没有文人的架子 看了余华几十年书,这个被称为"中国最残忍作家"的人,最近却因为过于幽默出圈了. 虽然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严肃文学作家,但他一直躲在小说后头,没怎么 ...

  •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一年到头,没进过几趟电影院,一则因为真穷,二则自己去看电影总觉得别扭,这次看电影,感谢海宁老师的赠票.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从马烽的故事开始,到贾平凹,到余华,到梁鸿,可以说是五代知识 ...

  •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文本的单薄换不回影评人的高分 | 分辨率09

    "分辨率"是凹凸镜DOC开设的一个新栏目,致力于对院线纪录片和大范围被观看的非院线纪录片进行综合评分. 我们都知道,纪录片被关注的渠道有限,被自由.客观.专业的评论更是困难,所以我 ...

  •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似有睡意的观影体验

    国庆这几天北京一直在下雨,我去电影院看了<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迟到了十分钟. 贾樟柯的电影我基本都看过,对他的风格也比较熟悉,但看到目前网上的评分及口碑,我有点疑惑.对这部电影谈不上失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