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硬骨头:嵇绍鲜血沾帝衣,皇上下令不准洗!
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事。
某某粉丝握到了偶像的手,说自己要三月不洗手;
某某人被大人物握了一下手,也说三月不洗。
握到那只平日难以握到的手,对普通人而言,是多大的荣幸啊!甚至说得不好听一点,三月不洗,虽未必成为事实,但其心已近于卑躬谄媚了!
(粉丝与偶像)
今日要说的这人,却正好相反。
嵇绍,嵇康之子。
我们知道,嵇康是曹魏时期竹林七贤之一,因得罪司马氏被杀,临刑之时,一句广陵散于今绝矣使得千载而下的读书人心有戚戚,对那些借故伤害知识者的掌权派深切痛恨。
然嵇绍,却在战争中为保卫那个说老百姓没饭吃干嘛不吃肉末的晋惠帝司马衷而死。当时百官奔散,唯嵇绍整好衣冠,“以身捍卫,兵交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这让司马衷大受感动,“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可正因这些事,却让嵇绍受到一些误解,觉得他不该服务于害死父亲的司马氏,更不该愚忠于傻皇帝司马衷。
但,唐朝房玄龄等人在修撰《晋书》时把他归入《忠义传》,其理由并非仅仅是皇朝统治者们需要嘉奖那些拼命保卫皇帝——不管是好皇帝还是坏皇帝——的人,更有其它原因。
在那八王为乱的时代,嵇绍在哪个王把持的朝廷下做官,不是重点,因为那是司马氏的家事。这个,千年之后的明成祖朱棣对方孝孺等人说得很清楚。不为“父”报仇,也不是重点,毕竟,他爸不是晋惠帝杀的;重点在于——
他在朝廷,说过什么,做过什么,是否敢于犯颜直谏逆权臣之鳞?是否表现出了作为大臣的气节?是否努力去做对百姓有利的事?
我们各举一个例子。
齐王司马炯辅政之时,某次嵇绍到他那去汇报工作,正好司马炯在举行宴会呢!在座大臣董艾有意无意地向齐王进言,“嵇侍中善于丝竹,公可令操之”。
话音刚落,执行力超高的侍从已把琴送了上来。
但嵇绍去“推而不受”。
司马炯有些不悦,说今天大家玩得这么开心,你怎么可以扫兴呢?
嵇绍不急不慢,说了自己的理由——
我今天穿着官服来是找你谈公事的,你却让我做乐工做的事,这符合朝廷的法度吗?如果是您的私人宴会邀我去玩,我绝对会给大家献上一曲。
列位,司马炯想来会发怒吧?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不卖我面子,你不想混啦?
然而,实际却是——
司马炯“大惭。艾等不自得而退”。
可见,西晋诸王虽杀来杀去,有时还是知点廉耻的。
第二个例子,还是关于司马炯的。
《晋书》说他“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嵇绍看不下去了,上书反对,说“今大事始定,万姓……咸待覆润,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承毁败太乐以广第舍,兴造功力为三王立宅,此岂今日之先急哉!”
百姓疲苦,你们又不是没房子住,建什么建呀?
不过这次——
司马炯没听他的,继续大建特建,却也“谦顺以报之”。
从以上两事,可见嵇绍,是做了作为一个心怀天下的读书人,应该做的事。
(八王之乱 图取其义)
他也因此受到很多人的爱戴。
成都王等来攻打掌权的长沙王时,长沙王问兵将,你们愿在谁的带领下战斗啊?众人大吼——愿嵇侍中戮力前驱,死犹生也。
嵇绍死后,“门人故吏思慕遗爱,行服墓次,毕三年者三十余人”。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些话在很多人那只是说说而已,嵇绍却真正享受到了这种待遇。
这岂是泛泛之辈所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