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明朝将军,从不穿盔甲,伤痕累累,最后被清军剁成泥

杜松,明山海关总兵,死于清军之手。

《明史》说他“有胆智,勇健绝伦”。文中举了个例子——

万历二十二年,西元1594年,青海卜失兔犯边,杜松与史见、李经带两千人,与卜失兔对阵,先小胜了一场。正想乘胜追击呢,却中了埋伏,史见战死,杜松和李经都受了重伤,士卒死伤过半。眼看着就要从小胜变成大败了,幸好总兵麻贵率人来援,方稳住了阵脚。杜松的“能健绝伦”此时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了——松复裹创力战——已受重伤,忍痛包扎了一下,又冲入敌阵——并打跑了敌人。因功升为延绥参将——不过,读到此处,我觉得他勇武是有的,胆子也是有的,但说到“智”嘛,应该还差那么一丢丢,否则,也不会中了埋伏,差点没命啊。

杜松一路战来,曾代李成梁镇守辽东,然则中间也有一些曲折,几起几落,而且,因其情商欠佳,为人直率且为官清廉,不愿做那些私下交易,每次受挫,朝廷里都没人替他说话。某次甚至因为有气,一怒之下要去做和尚。

只不过,临近末世的大明王朝,没多少人可用啊,最终杜松又被起用为山海关总兵。

这个官职,是特设的,原因就在河北、辽宁不甚安宁。杜松成为第一任山海关总兵——实际上,就是辽东已守不住了,战线大幅后撤——明朝不是被后人传说什么天子守国门吗?这下已快名副其实了——任山海关总兵未久,万历四十七年(1619),辽东经略杨镐点起四路大军,想要一举攻下金国首都赫图阿拉,彻底解决掉女真问题,还大明东北边境一片安宁。

只是,事与愿违,此战成为明亡清兴的一个转折点,且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个经典战例。

当然,失败的一方,我们都知道,是明朝。

要说清此战,该用一本书的篇幅,我们今天就只讲讲杜松的自负。自负意味着自杀。

出征之前,他师出潞水,与民众辞别。为了显示自己身经百战,此次也必定得胜而归,杜松“裸形,示舆人曰:杜松不识字武夫,惟不学读书人,贪财爱死耳。众见其刀箭瘢如疹豆儿十朝时,间有红处,乃良肉也。”

前面有讲,他情商不高,在这种时候,本该文武团结,朝廷与前线一致。他却说,我大字不识几个,但不怕死,而那些以读书成为高官的呢,却是贪财惧死——这样的话,在出征之前,说了有什么意义呢?你要去打的是努尔哈赤,不是那些被逼造反的农民军,你不需要以骂文官来博他们的好感啊——骂过之后,重点当然是显示他身上的创伤了——毕竟,人家衣服都脱了,民众们不能只听他发牢骚啊,必须得凑近去啧啧称赞他的伤疤才行啊——将军威武,满身是伤,没几块好肉!有你出征,打败建酋指日可待啊!

好了,该说的也说了,该看的也看了,上战场吧!

到了战场上,“将裸形策马,诸裨请披甲,将军大笑骂曰,人阵披坚岂壮夫事,老夫束发从军,不知甲重几许,今日汝漕乃以此相苦邪?”

衣服都不穿,还穿什么盔甲啊,老夫自从军起,从来就没穿过,你们见识少,不怪你们,但别逼着我穿啊,赤着膀子打仗,才爽呢!

果然,最后他爽死了。

在萨尔浒,杜松与清兵缠斗到晚上,他命令点燃火把,原想看看敌人在哪,结果变成了我明敌暗,成为刀箭的活靶子。“暗中人我师不及张弓辂刃,而将士成泥矣。虏光中识杜总戎,争射之,脔其肉立尽。并获杜号矢。”

可怜杜松跟他身边的士兵,一起被剁成了肉泥。若上穿上盔甲,或许还存一线生机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