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人 终身学习
富兰克林说:“生活的悲哀之处在于,我们总是老得太快,而又聪明得太慢。”
作为高级别的生物体,人的大脑发育并不仅仅在母胎中进行,出生后更处于高速的发育发展中。智力方面的发展也并不仅仅停留在生命的早期,而是贯穿于整个人生。按照正常的发展,呈现倒U型,到一定阶段逐渐退化。同一个人,不同年龄测试智商,有不同的结果。
也就是说,智力是动态发展的。是什么影响了智力的动态发展呢?
很简单,遵循生物体“用进废退”的原则,大脑越用越灵光,没用就退化,拯救大脑唯一的方式只有思考和学习。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1968年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由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等级构成。尽管他的理论近年来受到一些心理学家的挑战和质疑,但是,大家都比较认可的是,生理需要是低级需要,包括食物、水分、空气、睡眠和性等。生理需要大致等同于动物本能,因为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所以动因最强烈,力量最大。但是,在现代社会,满足生理需要基本是不需要用到多少脑子的。
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如果人类仅仅停留在动物本能阶段,顺从于恶劣的生存条件,丝毫不从自身的错误和经验中吸取教训,不断学习和反思,并在一代代的传承中逐渐发展进步,人类就不会有今天的辉煌成就。
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认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愿意自愿改变,不断学习。人性就是不断抛弃动物本性,不断改变,不断进步。他说:“根本就没有人性这回事情,是改变把我们与动物区分开来。”但是人性的改变和升华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人类有恐惧、懒惰和自恋的“原罪”,天生拒绝改变。
反观我们的成长过程,大脑随着身体的成长逐渐发育,我们的各种能力逐渐增强。比如注意力的发展,儿童在四岁左右,其注意力大概可以保持在10-15分钟,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六周岁入学阶段,注意力大概就可以保持三十分钟左右。同样的,自制力也随着身体的发育逐渐加强,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儿童可以自如控制排便,可以自己吃饭,可以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不加以有意识的训练和学习,遵照人的原始本能,这些行为习惯是不可能形成的。
在漫长的一生中,很多人在掌握了适应人类社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能力,知识和常识之后,就停滞不前,思维固化在自己的认知框架中,满足于生活的安稳和各种享乐,或纵情于声色犬马中,美其名曰:岁月静好。
按照脑科学的逻辑,这非常“人性化”。因为人类的大脑本来就因为特别耗费能量而默认“省电”模式,说白了,就是懒得用。而人类身体的懒惰,是因为人类在早期严苛的自然环境中,食物朝不保夕,只能尽量避免消耗能量,懒惰与生俱来!
按照社会心理学的逻辑,来解释人类的固步自封,同样也很完美。人的社会认知体系最早来自周围环境,要克服与生俱来的恐惧,获得安全感,最好就是认同社会的主流观念和顺从周围人的共同期待,融入小集体,产生归属感。这意味着走出舒适区,接受不同的观点,需要莫大的勇气。
当然,也有很多人因为自身发展需要,兴趣使然或者好奇心浓厚而在各个领域孜孜以求,不断探索,努力学习。
年龄渐长,观察社会上的各种人,最终会发现,不学习是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也很难使自己的能力和思维有所提升的。懒惰最终损失的是自己,努力最终收获的也是自己。认认真真做好本职工作,多动脑,多思考,会让你受益匪浅。
纵观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总是被维持不变的惰性和改变的动力所裹挟,它们互相矛盾,但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时代的车轮被这两股动能所拉扯,崎岖而行,向死而生。但不管是螺旋式上升还是退一步进两步,我们人类社会总体是逐渐进步,逐渐向着文明发展的。这是全人类通过学习和改变而创造的美好世界,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通过学习和不断改进,人类的未来会更好!
所以,生而为人,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