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之:辛弃疾的一生及其创作 2024-05-03 07:15:53 辛弃疾诞生在岳飞被杀的前一年(1140)。这时是南宋高宗绍兴十年,距靖康之耻已经15年。这时北方大片国土已经沦陷,辛弃疾就生在当时已被异族统治了十几年的山东历城。——这地方在60年前是产生过另一个词人李清照的。辛弃疾一生,经历过南宋四帝——高宗、孝宗、光宗、宁宗。他死在宁宗开禧三年(1207)。那时距金亡(1234)只有27年,距宋亡(1276)有70年。在他将近70岁的生涯中,是身受过沦陷之苦,起来参加过和敌人斗争,眼见过有收复中原的机会,也出过收复的计划,然而苟安的南宋统治者是长期间放掉了这机会,而金人虽将近衰亡,元人却又要代之而兴了。抗敌的壮心猛志,压抑在泄沓腐败的政权之下,悲愤慷慨,亢声高歌,这就是他的创作。在这些创作里,反映了无数人愿意收复失地、打击敌人的热望,也反映了无数人在不能实现这种热望时的苦痛和烦闷。他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从他诞生到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23岁南来是第一个时期。这一期的主要生活是在敌后抗战。在这个时期里,他生活在金人残暴统治之下。幼年曾受过他祖父辛赞抗敌复仇的教育,并为了了解地形,两度到过现在的北京附近。当他22岁时(1161),金废帝宗亮自燕都迁于汴梁,率60万大军南侵,这是岳飞死后议和20年以来的第一次大战。北方人民认为这是起来抗敌的一次好机会,在济南就有耿京出来领导,最初只有6人,很快就发展到25万人,他自称“天平节度使”。从这名目上看起来,就知道这是农民起义的大军。辛弃疾这时也集合了两千人,投入了耿京部下。因为他有文才,就当了耿京的书记。山东、河北等地原有的人民抗敌武力称忠义军,这时忠义军都大部归了耿京节制。靠了敌后这些民间武力的牵制,宗亮打到江淮时,被虞允文大败于采石。宗亮被部下杀死,敌人这次南侵失败了。辛弃疾在耿京底下,不但是一个能文的青年,并表现了是一个英勇敏断的战士。他曾介绍一个僧人义端参加到军中当了将领,但是有一天这和尚逃走了,辛弃疾恐怕这位逃将会把军情泄露给敌人,便追上把他斩首。这事很邀到耿京的赞赏。当耿京要和南宋政府取得联系的时候,辛弃疾被派为南下的代表之一。辛弃疾在南京行宫见了宋高宗,又带了给耿京的节度使印信打算回去复命。可是这时耿京部下发生了张安国的叛变,张安国杀了耿京降金。正在途中的辛弃疾听见这消息,不但没有退缩,却率领了50名骑兵,直闯入五万人的敌营中,把叛将张安国擒回来了。这时辛弃疾只有23岁。耿京的起义军既瓦解,辛弃疾从此就回到南宋,而把满腔抗敌的热情寄托在南宋王朝了。这也就结束了他第一期的生活。他这一期的生活虽然没有直接反映的作品流传下来,但后来过了43年,在他65岁时,曾写道:“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回忆这一段生活的;而他在50岁前后写的寄陈亮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也是在梦中又涌现了当日情景的。从辛弃疾23岁回南宋做了官,由差江阴签判、通判建康府、在司农主簿任、出知滁州、在仓部郎官任、出为江西提点刑狱、湖北安抚使、江西安抚使、湖北转运副使、湖南转运副使、湖南安抚使、再任江西安抚使,到42岁(1181)退休在江西上饶带湖自己修筑了稼轩,这20年是他生活的第二期。这一期生活的主要内容是贡献过抗敌计划,怀抱着对外立功的雄心,然而不唯没有机会把才能施展到正义的抗敌战争上,反而被统治阶级所利用而参加了对农民起义的镇压,终于遭了猜忌而退休。这一时期是孝宗统治的时代。在孝宗最初几年也还有抵抗的倾向,这就是辛弃疾贡献了抗敌计划的时候。当辛弃疾24岁在江阴当签判时,就曾上疏论阻江为险,须借两淮,并认为应该“取淮之地而三分之,建为三大镇”,底下虽然还没提出进一步用兵的步骤,但这是他后来建议先取齐、鲁的战略的一部分;同年又上疏《练民兵守淮》,在其中发挥了应该依靠民间武力的见解,并提出“与虏骑互相出没,彼进吾退,彼退吾进,不与之战,务在夺其心而耗其气”的游击战争方法,以及“而大兵堂堂整整,全力以伺其后,有余则战,不足则守”的正规军和游击部队配合作战的卓越军事思想。这一年是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是金人南侵失败的第三年。这是一个收复失地的良机,后来辛弃疾在65岁时《跋绍兴辛巳亲征诏草》中还说“使此诏见于绍兴之前,可以无事雠之大耻;使此诏行于隆兴之后,可以卒不世之大功”,意思就是说宋高宗刚过江时如果抵抗就可以避免屈辱议和,那是第一次丢掉反攻机会,隔了30多年的金人大败,如果乘胜追击,也还可以恢复河山,然而第二次的好机会却又放过了。恰恰就在隆兴之后的乾道元年(1165),和金人又定了和约。业已恢复了的海、泗、唐、邓诸州又被割让了出去。这一年辛弃疾26岁,他写了更成熟的收复计划的《美芹十论》。这是一篇非常精彩的理论文字。他首先指出和或战都当争取主动,认为“和战之权常出于敌”的错误,同时又指出抵抗纵然小败,也比议和的损失小;这一部分等于导言。正文有十篇,《审势》《察情》《观衅》三文,是分析敌情的。在其中他指出“形”与“势”的区别,形指大小,势指虚实。从“形”上看,敌人地广财多兵众;从“势”上看,地广其实易分,财多其实难恃,兵众其实易溃;原因是“民怨已深”。用现在的话讲,形和势的分别就是现象和本质的不同,而“民怨已深”就是指敌人失败的关键在于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所以结论是“我有三不足虑,敌有三无能为”,就这样驳斥了当时的失败论。此后又分析敌人有“三不敢必战”,这包括敌人战线长、我方力量有所增加,以及敌方内部矛盾等,但同时指出敌人又有“二必欲尝试”,这就是虚张声势和冒险侥幸,所以主张一方面不必惧怕敌人,但另一方面却不能不防备敌人。最后谈到战争胜负“系乎民心”,敌人后方的民心是坚强的,经过战斗又是有锻炼的,只要“朝廷有不忘中原之心”,一旦作战,北方老百姓会“争为吾之应”。在他观察问题的方法上,在他对敌情所作的具体分析上,在他主张依靠人民力量抗战上,都表现了极可宝贵的识力。下面是《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七文,是谈我方应做的事。在这里,他继续驳斥了失败论,他批判了南不能胜北的错误看法,他分析了历史上南北对立形势的具体情况,指出南怯北勇之不合乎事实,并从坚强的民族自信心出发,认为“古今有常理,夷狄之腥秽不可以久安于华夏”。守淮是他的战略,在这里他并指出“不恃敌之不敢攻,而恃吾能攻彼之所必救”的运动战的原则。进一步计划就是取山东,因为这是地易、势重、民强的地方。“山东已下,则河朔必望风而震,河朔已震,则燕山者臣将使之塞南门而守”。为了做这样的准备,就要屯田,屯田可以“使粮足而饷无间绝之忧”;就要防微,一方面要“笼络天下智勇辩力之士”,一方面要把“阴通伪地”的汉奸“赫然诛其一二”;就要发扬民主,在军队中是依靠士兵,因为“行阵无死命之士,则将虽勇而战不能必胜”,这是正如“边陲无死事之将,则相虽贤而功不能必成”的;但也要集中,这就是“谋贵众,断贵独”;更为了针对宋代分裂政策的大病,特提出久任,因为“任之不专则不可以有成”。这一套理论和做法,都是不但在当时很切合实际,就是后世看来,也有很多值得吸取的经验教训。这些精彩的言论应该是辛弃疾参加斗争生活的收获,其中很多成分是人民在斗争中的经验的总结。但是辛弃疾的议论并没有被采纳。南宋朝廷是从这一年议和后,就过了40年苟安的日子,辛弃疾在上《美芹十论》以后,大概在吴江流落了两年,在29岁时得到建康府通判的一个小官。他这不能施展抗敌抱负的苦闷表现在《登建康赏心亭》的《水龙吟》里: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韫英雄泪!过了五年,由于主张抗敌并重视人才的虞允文的执政,辛弃疾在31岁时(1170)又作了《九议》给虞允文。这时是乾道议和后的第五年。经过了实际的经验教训,人们知道议和就是投降,投降只是灾难的加深,于是也有主战的论调起来,然而这时的主战论者主张的是无计划、无准备的速战论,辛弃疾认为“论战者欲明日而亟斗”和“言和者欲终世而讳兵”一样,二者同是错误的、片面的。但他在这篇文章里,更着重地指出的是投降派反对抵抗的“为国生事”说、“孤注一掷”说的荒谬。他在这篇论文里,除了继续驳斥失败论者的“南北勇怯论”,继续从现象和本质(这一次他叫作“形”和“情”)上分析敌方和我方的短长,继续提出先攻山东的战略之重要性之外,便特别提出持久和韧性,他说须要“无欲速”“审先后”“能任败”,他说“疾之期年而无功,与迟之数年而决胜,利害相万也”;更提出集思广益的必要,认为要“延访豪杰,无问南北”,集中在枢密院,那就等于现在说加强国防会议的意思;最后提出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在有勇气,他说:“昔越王见怒蛙而式之,曰,'是犹有气’,盖人而有气,然后可以论天下。”这篇坚实的富有战斗性的论文也就在这样有力的结论中结束了。辛弃疾的坚定而有计划的抗敌主张就是如此。但是辛弃疾的主张这时仍没有得到实现,只是因此调进了京城,当了两年司农主簿,结识了当时理学家张栻、吕祖谦等,而在33岁时又调为滁州知府了。在滁州时曾观察到了北方敌情的消长,作了如下的预见,“仇虏六十年必亡,虏亡则中国之忧方大”,因为这时蒙古铁木真已经18岁了,他已渐渐成为金人的劲敌。远见的辛弃疾在滁州作有《滁州送范倅》的《木兰花慢》,表现他愿意在疆场上立功而不愿意留滞在地方官任上的烦闷: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酒只依然。目断秋宵落雁,醉来时响空弦。他希望的是他的友人能够筹边立功,而他自己是“醉来时响空弦”,多么急切的一种心情呢!他这时只有34岁左右,可是由于抑郁忧闷,不能不感到“老来情味减”了。此后由于叶衡的推荐,他的官运是很顺利的,但他的内心却是很不愉快的。他在35岁,入朝任仓部郎官。次年因为种茶的农民赖文政起义,没有被统治者当局放在抗敌职位上的辛弃疾却被利用为镇压人民的工具,当了江西提点刑狱。镇压是成功了,但他在四年后(1179)所上的《论盗贼札子》中说“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奉害之,吏以取乞害之,豪民大姓以兼并害之,而又盗贼以剽杀攘夺害之,臣以谓不去为盗,将安之乎”,可知他是理解人民所以起来反抗是由于受了政府层层剥削以及地主压迫的,因此可以想见他参加内战时的痛苦。而他的为解除人民疾苦的呼求,却得到孝宗如下的批答,“官吏贪求,自有常宪,无贤不肖皆共知之,亦岂待喋喋申谕之耶?”这就说明辛弃疾和宋孝宗的立场是如何相远了。他在江西的时候,曾写有《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原来郁孤台在江西南部的赣县,这是南宋初年金人追赶隆祐太后(姓孟,哲宗后,是高宗的伯母)的地方。隆祐太后在靖康之耻时因为已经被废很久,所以没有被俘北去;她曾被张邦昌劫持了垂帘听政,但她终于帮助宋高宗即了位;后来在南奔途中,又再度被人拥戴垂帘听政,但她终又把政权交给高宗,这样就避免了因内部纠纷而给敌人造成进攻的顺利;她同时对抗敌将领韩世忠、张浚等也很重视;因此可见这是一个识大体而赞成抗敌的老妇人。她从洪州(南昌),被敌人追赶到吉州(吉安),最后又被敌人追赶到虔州(赣县),这都是沿了赣江南下的。虔州是隆祐太后被敌人所追赶的最后的地方,也就是这首词所写的地方。事隔40多年了,而中原还是陷在敌人之手,一般人也仍然受敌人的欺凌,所以辛弃疾写出了那样沉痛的表现爱国思想的诗篇。辛弃疾在38岁调为湖北安抚使。他的烦闷是表现在题为《赤壁》的一首《霜天晓角》里:雪堂迁客,不得文章力。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余窄!但他在当年又调回了江西,次年转为湖北转运副使,再次年转为湖南转运副使,这时他40岁了,也就是他上《论盗贼札子》的时候。再度表现了他内心的忧闷的是: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国家的危局是像“天涯芳草无归路”一样,是像“危栏”一样,而自己却像“蛾眉曾有人妒”的美女一样,不能够在抗敌功业上一展身手,这也正是他在《论盗贼札子》中所说的“生平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恐言未脱口而祸已旋踵”的处境。他又写道: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楼观甫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生哀乐转相寻,今犹昔!——《满江红》在“旌旗未卷头先白”“今犹昔”里,是有多少说不尽的感慨呵!在湖南的两年,办过水利,兴过学校,更创设过飞虎营。飞虎营是他练的一支劲旅,40年间为敌人所畏惧。可是辛弃疾不久就又调为江西安抚使了,这是他第三次调到江西。他并没有得到率领他的飞虎营抗敌的机会,后来也没有别人得到使用这支劲旅抗敌的机会。当时有很多人继续说辛弃疾的坏话,于是他在江西任上就选择了上饶县带湖的风景区修建了稼轩的庭园,准备退休了。这一年他42岁。这就结束了他第二期的生活。真正实现了他的退休生活的是在他43岁的时候。自此至63岁,基本上是在20年的悠悠岁月中过了闲居的日子的。中间只有在53岁到55岁时,一度任为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其余时间都是家居,而在上饶稼轩住的时候尤为悠久,前后有12年以上;后来有六七年是移居在距上饶不远的铅山期思市瓜山。这20年就构成了他生活的第三期。在这20年中,他的心情是极为矛盾的。他退休了,但他不能安于退休,表面上的平静,往往透露出他内心的焦愤、激昂。就在他刚准备退休的时候,他在“带湖新居将成”的《沁园春》中写道: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在“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里是包含有多少思想的矛盾,而“惊弦雁避,骇浪船回”中又包含有多少的诽谤与打击!这就是他步入退休生活时的心情,同时这也是他在退休生活中长期的心情。他这期间最常来往的友人有曾经使金而感到很大痛苦的韩元吉,有屡次上书主张抗敌并多次被捕下狱的陈亮,有同样主张抗敌,认为“非战无以复雠,非守无以制胜”的哲学家并教育家的朱熹,他在这些朋友中间都倾吐了他真正的抱负。他在45岁时曾写有给韩元吉祝寿的《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陆沉,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在他49岁时陈亮曾来访,他们在鹅湖上流连了十几天(本来是还约朱熹来的,而朱熹没能来),辛弃疾为这快乐的晤聚曾写有《贺新郎》词,后来陈亮也和了一首,辛弃疾便又答了一首,于是陈亮再和了一首。辛弃疾作的第二首是这样子:老大那堪说?似如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一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就是在这些友情中,他们交谈着志在收复河山的心事。在表面上,这闲居期中也有好像闲适的歌篇,像: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履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水调歌头·盟鸥》稼轩何必长贫?放泉檐外琼珠泻。乐天知命,古来谁会行藏用舍?人不堪忧,一瓢自乐,贤哉回也!料当年曾问,饭蔬饮水,何为是栖栖者?且对浮云山上,莫匆匆去流山下。苍颜照影,故应零落轻裘肥马。绕齿冰霜,满怀芳乳,先生饮罢。笑挂瓢风树,一鸣渠碎,问何如哑?——《水龙吟·瓢泉》但就是这些作品中,已有“人世几欢哀”的慨叹,已有树上的挂瓢因风吹作响而被许由打碎的教训,这哪里是纯粹的闲适呢?不错,因为辛弃疾这时生活在淳朴的乡村中,也就写出了一些淳朴生活的画面,像: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鹧鸪天·博山寺作》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在这里不但和山居的老百姓生活在一起了,而且和山鸟山花也成了好弟兄,和白鸥也成了老朋友,仿佛真是忘了另外的现实似的,然而事实上是不然的,因为他同样写在博山道中的其他词就又有另一面: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来他还是在苦闷,而且在更大的苦闷中的,更突出地表现他依然不能放下爱国热情的是在这一首: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以及虽不能确定是在博山道中然而也是同样心情的: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这才是辛弃疾!这才是在闲居时的辛弃疾!不但辛弃疾的心情是这样不平静的,就是他的处境事实上也并不平静。就在辛弃疾48岁的时候,宰相王淮本是想任命他为将帅的,就因周必大的反对而止。所以次年元旦,他写了一首《蝶恋花》: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常把新春恨。春未来时先借问,晚又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只愁风雨无凭准”正是当时的情势。而同一年又有谣言说他是因病退休的,其实他是因为谗劾罢职,而且已经罢职多年了,这说明一直到这时还有人忌他之才,怕他再出来做事的。他的一首《沁园春》,就是为“戊申岁奏邸忽腾报谓余以病挂冠”而写:老子平生,笑尽人间儿女怨恩。况白头能几,定应独往,青云得意,见说长存?抖擞衣冠,怜渠无恙,合挂当年神武门。都如梦,算能几许鸡晓钟昏!此心无有亲冤,况抱瓮年来自灌园?但凄凉顾影,频悲往事,殷勤对佛,欲问前因。却怕青山也妨贤路,休斗尊前见此身。山中友,试高吟楚些,重与招魂!“却怕青山也妨贤路”,那么人间的现实也就可想了。又过了两年,一位跟着辛弃疾有八年之久的弟子范开要离别了,请他赠诗,他还说:“属余避谤,持此戒甚力,不得如廓之(范开字)请。”范开是在辛弃疾49岁时编辑稼轩词的人,也是第一个编辑辛弃疾词的人,和辛弃疾是最亲密的,但是辛弃疾也还为了“避谤”,不敢写诗赠他。这时辛弃疾51岁了。53岁到55岁,有辛弃疾到福建任提点刑狱、安抚使的一段插曲。大概这是因为宋光宗即位不久,政局在表面上又有一番振刷的缘故。可是山居生活已经有了十年的辛弃疾,在“弹劾”和“诽谤”中获得了教训,深知官场中是远不如山中白鸥松竹可亲的辛弃疾,对这次不是在前线杀敌而只是在后方做官的出仕却有些勉强的意味了。他一离开他的庭园时,就这样歌唱着: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朝来白鸟背人飞。对郑子真岩石卧,赴陶元亮菊花期,而今堪诵《北山移》。——《浣溪沙·壬子春赴闽宪别瓢泉》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别离,乐莫乐新相知,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既出就思退,就是他这时的打算。但是他在福建时依然上过《论荆襄上流为东南重地》的奏议,愿意“国家有屹然金汤万里之固”,他没有忘了国防。他在福建去访过他的好友陈亮和朱熹。可是积极负责的辛弃疾终于和当时的泄沓风气是极不相容的,于是终于不能不露出退意。他在借骂儿子的词中写道: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待葺个园儿名“佚老”,更作个亭儿名“亦好”,闲饮酒,醉吟诗。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便休休,更说甚是和非?——《最高楼·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在“富贵是危机”里,说出了他痛苦的经验教训,在“更说甚是和非”里,见出他处境有无限的委屈。他果然在55岁时被劾,又退休了。他继续回到了上饶的稼轩。住了一年,又移居到铅山期思市瓜山,这样又过了七年的山居生活,一直到了他63岁的时候。当他从福建归来,依然是充满了矛盾的。他出山时虽然思退,但真正退了下来,就又强烈地表现出他的不得用世的苦闷来:旧雨常来,今雨不来,佳人偃蹇谁留?幸山中芋栗,今岁全收。贫贱交情落落,古今吾道悠悠。怪新来却见文反《离骚》,诗发秦州。功名只道无之不乐,那知有更堪忧。怎奈向儿曹抵死唤不回头。石卧山前认虎,蚁喧床下闻牛。为谁西望?凭栏一饷,却下层楼。——《雨中花慢·登新楼有怀赵昌父 徐斯远韩仲止吴子似杨民瞻》在“功名只道无之不乐,那知有更堪忧”里虽然仿佛“有”比“无”强,但是已经表示出“无”就“不乐”,而结句中说“为谁西望?凭栏一饷,却下层楼”,就更表现出他仍然是不能忘情了。退呢,进呢,是他这时起伏矛盾的心情状态。他说:出处从来自不齐,后车方载太公归。谁知寂寞空山里,却有高人赋采薇。黄菊嫩,晚香枝,一般同是采花时。蜂儿辛苦多官府,蝴蝶花间自在飞。——《鹧鸪天·有感》他仿佛困惑着,而不能理解姜太公和伯夷、叔齐何以有不同的态度似的,但是非常清楚的,他想做的是姜太公,然而他这时事实上所过的却是伯夷、叔齐的生活,这就是矛盾的所在。他在59岁那年,虽然仍在铅山家居,但给他恢复了集英殿修撰的名义(这是55岁由福建罢官后的名义,但次年取消),并恢复了主管武夷山冲祐观的祠禄(这是宋代处理退休大臣的一种办法,借管道观的名义给一些俸禄,并不需要真去管庙的,辛弃疾在退休期内就已经不只一次地受到这种待遇),他于是作了这样的词:老退何曾说著官,今朝放罪上恩宽。便支香火真祠俸,更缀文书旧殿班。扶病脚,洗衰颜,快从老病借衣冠。此身忘世浑容易,使世相忘却自难。——《鹧鸪天·戊午拜复职奉祠之命》这不能不说多少表现出“见猎心喜”的高兴了。他虽然写着《山居即事》的《满江红》: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更何处一只,故来争浴。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有飞泉,供明珠,五千斛。春雨满,秧新谷。闲永日,眠黄犊。看云连麦陇,雪堆蚕簇。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被野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但他是不安于这样平静的田园的。他虽然也常羡慕陶渊明,而且从心里佩服陶渊明: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鹧鸪天·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可是在他想到陶渊明的时候,就又情不自禁地联想起“为苍生而一起”的谢安来了: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水龙吟》而最明显的是说他要学陶渊明学不成,还是学英雄人物的范蠡:婆娑欲舞,怪青山欢喜,分得清溪半篙水。记平沙鸥鹭,落日渔樵,湘江上风景依然如此。东篱多种菊,待学渊明,酒兴诗情不相似。十里涨春波,一棹归来,只做个五湖范蠡。是则是,一般弄扁舟,争知道他家有个西子?——《洞仙歌·闻南溪初成赋》这才是真心话:除了没有带着西施之外,他这时是更像归来的老英雄范蠡而不像被人们认为是田园诗人的陶渊明啊。意识到是一个失意的将军的辛弃疾,不能不想到更适合于他的身份的李广: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谁向桑麻社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八声甘州·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赠之》这才是辛弃疾有血有肉的作品,这才是辛弃疾的真面目,这才是辛弃疾一生的主导面貌,哪怕在晚年,哪怕在闲居!他的激愤的心情还表现在一首《别茂嘉十二弟》的《贺新郎》里: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啼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这首词是把历史上所有的最不平、最激动的故事——王嫱、李陵、荆轲等——组织成一种激昂的情调和怨怒的气氛的,而他自己的郁闷也就宣泄而出了。所以当我们读他那些流连风光的词时,像: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四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从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一水西来,千丈晴虹,十里翠屏。喜草堂经岁,重来杜老,斜川好景,不负渊明。老鹤高飞,一枝投宿,长笑蜗牛戴屋行。平章了,待十分佳处,著个茅亭。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解频教花鸟前歌后舞,更催云水暮送朝迎。酒圣诗豪,可能无势?我乃而今驾驭卿!清溪上,被山灵却笑,白发归耕。——《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就必须体会那背后的矛盾和激荡。事实上,在这“天教多年”和“被山灵却笑白发归耕”里,也已经显明地流露出来了。像总结了他这20几年的闲居心情的,是他追念起早年英雄事业,因而勾起无穷愤慨的一首《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万字平戎策”当然是指的他那《美芹十论》《九议》等,可是这样一个有抱负、有计划的抗敌英雄,现在却憋在家里灌园种树,而且灌园种树已有20年以上的悠悠岁月了。他的友人也渐渐死去。比他大20几岁的韩元吉在他48岁时逝世,差不多和他同年的陈亮在他55岁时病死,比他大十岁的朱熹也在他61岁那年亡故了。他祭陈亮的文章中说:“而今而后,欲与同父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共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可复得耶?”朱熹死的时候,正是韩侂胄压迫道学的时候,朱熹的门人和朋友都没有敢来送葬的,但是辛弃疾挺身而出,在祭文中还说:“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并作了《感皇恩》的悼念,其中说:“一壑一丘,轻衫短帽,白发多时故人少。子云何在?应有《玄经》遗草。江河流日夜,何时了?”这都充分表现了辛弃疾对于友人的深情,然而他这时却是更加寂寞了。怀念着范蠡、李广,怀念着壮年的英雄事业,抱着极其矛盾的出世入世的斗争的心情,而终不能忘情抗敌救国,却又激愤地压抑地处在表面平静的田园生活之中,这就是他20多年的闲居——他的生活的第三期。自64岁起到68岁死为止,是辛弃疾的生活的第四期,这时已是宋宁宗时代了。由于韩侂胄渐次掌握政权,韩侂胄是想借抗金巩固自己的地位的,于是主战的辛弃疾便又有了最后一次一展抱负的机会。辛弃疾在64岁时,任为浙东安抚使。因为这地方是在后方而不是在前线,所以辛弃疾还不能有什么特殊建树。但是他的爱国情感和雄心万丈的气魄却仍然表现在作品里:亭上秋风,记去年袅袅,曾到吾庐。山河举目虽异,风景非殊。功成者去,觉团扇便与人疏。吹不断,斜阳依旧,茫茫禹迹都无。千古茂陵词在,甚风流章句,解拟相如?只今木落江冷,眇眇愁余。故人书报,莫因循忘却莼鲈。谁念我?新凉灯火,一编太史公书!——《汉宫春·会稽秋风亭观雨》秦望山头,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长空万里,被西风变灭须臾。回首听,月明天籁,人间万窍号呼。谁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苏?至今故国人望,一舸归欤。岁云暮矣,问何不鼓瑟吹竽?君不见王亭谢馆,冷烟寒树啼乌?——《汉宫春·会稽蓬莱阁怀古》正如辛弃疾并不因为入了老年而减歇他的爱国热情一样,他的创作也仍是旺盛的。这时他的友人有刘过、姜夔、陆游等,这都是一时著名的诗人。刘过和姜夔是比较年轻的,这时都将近50岁,陆游却将近80岁了。刘过这时被他聘到幕府里,姜夔和他有唱和(上面的二首《汉宫春》,便都有姜夔很杰出的和词)。陆游呢,这时也在绍兴,辛弃疾曾想给他建造园林,因辞谢而止。辛弃疾在浙江只有一年。在他65岁时,曾上朝断言金国必亡(事实上金国的灭亡只在他的预言三十年以后),希望元老大臣能利用时机。这时韩侂胄听了,大为高兴,于是辛弃疾在当年被派为镇江知府。这在当时就是国防前线,不但他自己兴奋,就是别人也欢喜得说:“三辅不见汉官仪,今百年矣,”而他之去,乃是让人觉得“未忘父教之忠,有喜国仇之雪”的。这时辛弃疾又提出了抗敌的具体计划,包括派遣谍报工作的人员深入敌后,发动民间武力,主张官军只可沿江壮壮声势,渡江作战就决不能依靠暮气已深的官军,而且认为民间武力如果一旦与官军混杂,就会“尽成弃甲之人”的。辛弃疾在实际上也行动起来,他派了很多侦察的人去,并详细地加以指示。他准备了一万件军服,以便应用。就是在这时,他作了《跋绍兴辛巳亲征诏草》。他在其中说“今此诏与此虏犹俱存也,悲夫!”始终主张抵抗的他,只有到现在才又逢到可能施展的机缘。镇江一带,原是他早年过江时熟悉的地方。他的豪气因而重又唤起了,于是歌唱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他这时想到的就是英雄的孙权,就是大功的夏禹!然而他在镇江的第二年,就又有人说坏话了,降了官。他这时已是66岁了,他想到自己是像廉颇一样,廉颇晚年自认为还是能健饭杀敌的,可是陷害廉颇的人就反而说他“一饭三遗矢”,老而无用了。辛弃疾感慨地想到这故事,又想到早年的壮举,那是过了43年的悠久岁月的了,于是写道: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最后一次可以报国的机会,就这样眼看又消失了,他于是不能不再度思归了:声名少日畏人知,老去行藏与愿违。山草旧曾呼远志,故人今有寄当归。何人可觅安心法?有客来观杜德机。却笑使君那得似?清江万顷白鸥飞。——《瑞鹧鸪·京口病中起登连沧观偶成》这个思归是思归他的铅山庭园,这是由另一首《瑞鹧鸪》中的“秋水观中山月夜,停云堂下菊花秋”而可见的,因为秋水观和停云堂都是他自己家园中的屋名,后来顾炎武却误会为他想回北方,这是十分错误的。辛弃疾终于要调往隆兴府(南昌)了,而且就是这样也遭了人的反对,于是在66岁这一年秋天果然又回到铅山了。此后他也真的觉悟,知道立功是不可能的,于是再给他什么两浙东路安抚使、试兵部侍郎,他也辞却了。他再度退居在铅山的第二年,下诏伐金。但是并没有按照辛弃疾的详密计划,因而次年大败。韩侂胄也遭了诛,为的是作为议和条件,而宋对金又依然赔款称侄了。这一年辛弃疾便以68岁的高龄,在铅山逝世。这一年是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是蒙古成吉思汗即位的第二年。过了27年,金亡于蒙古。金亡后42年,南宋为元所灭。这次抗金是一个关键,它的失败正如程珌在十年后的《丙子轮对札子》中说,“百年教养之兵一日而溃,百年葺治之器一日而散,百年公私之盖藏一日而空,百年中原之人心一日而失。……为之推寻其由,无一而非弃疾预言于二年之先者”。像一场暴风雨终归于平静一样,英雄的辛弃疾只有到了最后一刻,却才真正归于平淡。他在丁卯年八月病中作《洞仙歌》:贤愚相去,算其间能几?差以毫厘谬千里。细思量义利舜跖之分,孳孳者等是鸡鸣而起。味甘终易坏,岁晚还知君子之交淡如水。一饷聚飞蚊,其响如雷,深自觉昨非今是。羡安乐窝中泰和汤,更剧饮无过,半醺而已。丁卯年是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他即死在这一年的九月初十,而这一首词就是在他死前一月左右写的。爱好“剧饮”的辛弃疾,现在是归到“半醺”。英雄就这样安息了!诗人就这样安息了!辛弃疾的一生就是如此,23岁前是生长在沦陷的北方,参加过抗敌的英雄事业;此后有20年的官府生活,抗敌的抱负未伸;又经过20年的退休,在苦闷和激愤中;最后是五年的再起和再退休,终于像李广、廉颇样的失意的将军死去,而在诗人的世界以内却留下了可以比得上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李煜、苏轼等的成就的歌篇。辛弃疾的性格是坚强的,又是开阔的;他是有斗争性的,但又是富有情感的;他始终是乐观的、积极的、现实的。过去很少有其他诗人是像他这样健朗、硬棒的。他的坚强不但表现在一生始终主张抗敌上,不但表现在他敢于在统治者当局对朱熹等进行迫害时对朱熹等仍保持着深厚的友谊,而且突出地表现在《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的一首《永遇乐》里,他说他的姓就代表“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就代表“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而且“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反之,“世间应有芳甘浓美”,却是“不到吾家门户”的。他最讽刺那一般“然然可可,万事称好”(《千年调·庶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的市侩主义者。他是爱憎分明的:高人千丈崖,太古储冰雪,六月火云时,一见森毛发。俗人如盗泉,照影都昏浊。高处挂吾瓢,不饮吾宁渴。——《生查子·简吴子似县尉》他的不妥协就是如此。他也决不要人怜悯: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西江月·遣兴》这样的性格当然是富有斗争性的。他的斗争性有他在60岁时写的一首《兰陵王》最可代表。这是说他在梦中听见一个好斗的张难敌因和人战败、气得投水化为牛的故事的。要注意,这是在他晚年了,但还做了这样的梦!仅仅坚强,仅仅有斗争性,也许辛弃疾会止于是一个英雄。然而他又极富有情感。他不但爱国,不但对于朋友像陈亮、朱熹等有深厚的友谊,他甚而对于自然景物,像“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像一再“盟鸥”,并“赠鹭鸶”,他也的确觉得这些花草禽鸟很亲热的。就是他写的男女爱情方面的词,虽然不多,也是浓挚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其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王国维所指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之第三境。因为这是经过热情的追寻,而终于有所收获的喜悦,在事业学问上原和在爱情上有着相通的。同时辛弃疾是极其开阔的、旷达的。像他在中秋饮酒将旦所作赠月的《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妲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就用了丰富的想象(甚而想象月球可以绕地)传达出一种扩大的解放的情感,然而又是那样深厚亲切的。他那《会稽蓬莱阁怀古》的《汉宫春》所写:“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长空万里,被西风变灭须臾。回首听,月明天籁,人间万窍号呼,”也同样是这种很超旷、很博大的胸襟。这种豪放旷达有时变为诙谐。他那“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的《西江月·遣兴》已是这一类的。而更突出的例子是一首《将止酒》的《沁园春》:杯!汝前来,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许,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人间鸩毒猜。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亦须来。”这是多么有风趣呢。也就因为辛弃疾不只是具有坚强的斗争性,并又这样富有情感,这样豁达、洒脱,这样意趣盎然,所以他既是英雄,又是诗人!贯穿他一生的是乐观积极,有悲愤而无消沉,有抑郁而无颓废。他是反对别人说他悲观的,所以说“恨儿曹抵死谓我心忧”(《满庭芳·和章泉赵昌父》);在他50岁时,曾说“四十九年前事,一百八盘狭路,拄杖倚墙东。老境竟何似?只与少年同”(《水调歌头》),他在精神上从不衰老。他写在60岁以后的词也依然是健旺的笔调,都可以说明这一点。也就是这种乐观气氛是构成他的风趣的又一根据: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玉楼春·戏赋云山》这种健朗的笑声是很像苏轼的。由于他的乐观积极,他时常有不断的进境,“笑尘劳三十九年非”(《满江红》),“试回头五十九年非”(《哨遍》),都见出他常常在提高自己。辛弃疾又是始终抱着重视现实的入世精神的,他一则说“老佛更堪笑,谈妙说虚空”(《水调歌头·元日投宿博山寺见者惊叹其老》),再则驳斥了道士们的避世之想:莫炼丹!难。黄河可塞,金可成,难!休辟谷,难!吸风饮露,长忍饥,难!劝君莫远游,难!何处有西王母?难!人沉下土,我上天,难!——《柳梢青·辛酉生日前两日梦一道士话长年之术,梦中痛以理折之,觉而赋八难之辞》这是他在62岁时写的。他提出的诘难都是从实际出发,也是从热爱人间出发,所以他认为长忍饥是困难的,所以他认为一般人如果都死而他自己单独成仙也是不乐意的。在辛弃疾晚年,刘过曾有送他的诗,说“精神此老健于虎,红颊白须双眼青”,张镃和他的词《贺新郎·题傅君用山图》中也说“看精神,峭紧芝田鹤”,都可以令人想见他就是到了晚年也还是精神抖擞、团聚、紧凑的。多么宝贵的性格,重现实、喜斗争、坚强、爱国、爱人间,乐观、积极、但是又决不狭小、局促、冷淡。像辛弃疾这样健康、明朗的精神,过去只有李白似之,但是没有他沉着;又有苏轼似之,但在坚强和斗争性上却又为苏轼所不及;陶渊明有点像,然而陶渊明的气魄也终显得有些单薄了!辛弃疾在文艺上的成就也有他的特点,他在词的范围以内的创作是产量最大的(现存的作品有600多首,就以这个数目论,也是两宋词人中在作品数量上占第一位的),风格最丰富的,表现爱国思想最突出的,现实主义精神最鲜明的,而熔铸前人的诗句和文章也是最有魄力的。他沿了韦庄的明朗的作风,然而不像韦庄的内容那样狭小,他发挥了范仲淹的主题,但是比范仲淹充实、光彩、有力;他继承了苏轼的乐观精神和创作方法,可是比苏轼深沉;他也部分地学习了李清照的清疏,却比李清照高旷得多、博大得多、热烈得多、硬朗得多。根据他的门人范开在他生前所写的《稼轩词序》,他作词是“未尝有作之之意”的,往往“挥毫未竟而客争藏去”,可见是写作很快,多半是即兴挥毫式的。又根据同时人岳珂(岳飞的孙子)的记载,他修改《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永遇乐》,“日数十易,累月未竟”,又见出他是写作很认真,也很重推敲的。这两种记载并不冲突,写得快和认真修改,应该都是实情。前者是他的天才,后者是他的功力。正是因为有这二者的结合,又以他的爱国热情和斗争生活作为他的创作源泉,他有这样大的成就不是偶然的。辛弃疾早年的斗争生活和此后一直没有熄灭的斗争意志,使他的作品成就了和一般词人不同的面目。他很讥讽那些没有实际生活而只知吟风弄月的人物,他曾说“老无情味到篇章,诗债怕人索;却笑近来林下,有许多词客”(《好事近·和城中诸友韵》)。他反对文艺只表现个人的情感,他说“人散后,月明时,试弹幽愤泪空垂。不如却付骚人手,留和南风解愠诗”(《鹧鸪天·徐衡仲抚幹惠琴不受》),这是说抒写个人的幽愤是远不如写“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那样关心人民生活的诗歌有价值的。这样正确的文学见解也是辛弃疾写出富有意义的歌篇的原因之一。至于辛弃疾在写作技术上之更善于熔铸前人文章和诗句,这一方面是由于苏轼开辟了这个方法,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受了江西诗派创作方法的影响。黄庭坚曾主张“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又说“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规摹其意形容之,谓之夺胎法”,后来南宋初年吕本中又把这种方法称为“活法”,而辛弃疾正是赞成这个方法的:却怪青山能巧,政尔横看成岭,转面已成峰。诗句得活法,日月有新工。——《水调歌头·赋松菊堂》下阕这个方法虽然被金代的王若虚批评为“鲁直论诗,有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知言,以余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但是由于辛弃疾有真实生活和真实情感,又有魄力驾驭得如意,因而不但没有构成疵病,反而丰富了词中的意境,构成了一种特别的吸引力。辛弃疾的时代正是江西诗派流行的时代,他吸取了江西诗派的长处,这是很自然的。在辛弃疾死后60多年,后人就他所住的稼轩建了稼轩书院,爱国文人谢枋得并曾约集了许多人去瞻仰他的祠堂,当时发誓说“吾党必有成稼轩之志者,毋忘此会”。这时已是宋亡的前夕(1271),这说明辛弃疾的爱国思想给人多么大的鼓舞,而越到了民族危机的时候,更使人们越不能不缅怀这个伟大的爱国英雄和爱国诗人了。 来源:李长之《中国文学史略稿》 赞 (0) 相关推荐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宋·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 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 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 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 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 陌上柔桑:小路旁柔弱的桑树.古乐 ... 辛弃疾的人生大事件 一一四零年(宋高宗赵构绍兴十年) 五月十一日(公历五月二十八日)辛弃疾生于山东历城四风闸.父文郁早逝,由祖父辛赞抚养. 一一五四年(宋绍兴二十四年)十五岁 由济南府保荐赴燕京参加会试,虽然落榜,但给了 ... 豫章第一门户江西上饶,都有哪些名人墓呢? 上饶,东邻浙江省衢州市,北连安徽省黄山市,南接福建省南平市,自古有"八省通衢"."豫章第一门户"之称. 上饶,"上乘富饶.生态之都",人杰地 ... 【收藏】辛弃疾诗 辛弃疾诗 南宋 转自星期一诗社 元日 老病忘时节,空斋晓尚眠.儿童唤翁起,今日是新年. 偶题 逢花眼倦开,见酒手频推.不恨吾年老,恨他将病来. 哭 其九 中堂与曲室,闻汝啼哭声.汝父与汝母,何处可坐行 ... 【母亲节特刊】李细田/感恩母爱一生情 "党在我心中"特刊征稿启事 感恩母爱一生情 作者:李细田 温馨五月,是个感恩的时节.自从古希腊人那一天向众神之母一一赫拉致敬伊始,为弘扬母爱,传承孝道,世界各国,相继有了今天这个伟 ... 十首《长相思》:相思有多长,我用一生丈量 爱情,是诗词里最常见的主题之一, 当爱情来临,总是免不了相思和等待. 春去秋来,时光不再, 可相思和等待却永远不息. 相思有多长,我用一生丈量. <长相思·汴水流> [唐]白居易 汴水流, ... 战疫专刊 【原创】 《太行篇.石门战疫》 作者:张继发 朗诵:李长鹰(网名:英歌) NO:906 战疫.专刊 [原创] <太行篇.石门战疫> 作者:张继发 朗诵:李长鹰 (网名:英歌) 庚子鼠年三九寒, 阳原初始历新年. 瘟疫卷土又重来, 冀中石门弥硝烟. 城区要道皆封衢 ... 作家名片 | 周李立:说不定我一生涓滴意念,侥幸汇成河 编者按 近年来,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全球文化多元化发展日益兴盛的背景下,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联合中国作家协会<小说选刊>杂志社,启动" ... 李长才佳作《石巷》外二十四 石巷 (新韵) 初春小雨洗红尘 , 老柳枝头淡绿痕. 石巷虽深藏美酒, 往来皆是道中人. 归野舍 落日初红归野舍, 泥炉渐暖煮新醅. 邻无左右难欢饮, 细数梅花醉一回. 繁星 繁星巧布方圆阵 , 小月 ... 李松谈魏碑的临摹与创作 2018-08-20 02:35:39·中国书法网 主讲人:李松(中国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八届国展获奖作者) 主持: 倪文东 教授 大家好: 很愿意和年轻朋友一块儿玩书法,倪文东先生让我来给大家探讨一 ... 李长声:日本自画像 所谓日本论,就是给日本画像.可以画得像蒙娜丽莎,也可以画成漫画,但都要无限地接近真实.日本人自己画,外国人也给它画,世界上最早画他们的是陈寿在<三国志>里记述的"倭人传" ... 【中艺平台】李长贵【全球艺术家编码2128】作品鉴赏【2291】(2021年02月01日) [中艺平台]李长贵[全球艺术家编码2128]作品雅赏(2021年01月27日) 更多有关李长贵作品雅赏结缘,请关注公众号"中艺平台",发送"李长贵"或" ... 《读书》新刊 | 李长声:明治年间的汉译 编者按 明治维新的日本,以西方为师,开启了国家现代化之路.但汉文化的影响,并非朝夕之间就可全然抛弃,尤其文学上的汉诗,在西学东渐的翻译之路上,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用汉诗翻译西方文学,如广濑武夫.夏目漱 ...